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9月10日聯誼會 善師父開示
  梁皇寶懺暨地藏法會在上星期日
(9/3)圓滿。相信大家在禮拜梁皇寶懺與念誦懺文時,帶來法喜充滿與心靈洗滌。懺文所述,可說將我們眾生可能觸犯的過失都一一的指出,同時告知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若能依懺文起觀,真誠發露懺悔自己的過失,警策不要重蹈覆轍,就能起著防非止惡、淨心的作用。懺文除了自利的止惡、淨心外,還有利他的大慈悲行。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僅就止惡有關「卷五解冤釋結」中,提到眾生間彼此結怨的因素之一:源於相互的責望,與大家分享。
  責望是責怪抱怨,要求和期望。其實與自己關係越密切的人,相互責望的情形更加明顯,懺文提到:「
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從懺文中能映照出大多數的家庭有此情況,雖然懺本已1500年了,還是能反應現今的家庭。不過,就現時代可以再加「夫責望於妻,妻責望於夫」。因為用貪瞋痴的心互相觸惱,產生忿恨之心。在互動過程中,各自站在自我的立場,稍微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就產生怨懟的指責對方。多一分責望,壓力就多一分,忿恨的情緒就會增加。對越親近的人的責望,直接沒有修飾,其言行情緒化多於理性。平時工作在外與他人共事,還能很有耐性理智的分析、處理人事,但對其家人或親近的人則不然。
  當我們責望身邊的人時,一意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能設身處地,如實的思惟人有各別差異;聰明才智、能力有別。而認為自己辦得到的事,別人也應該做得來;若做不來就認為對方偷懶或不用心。不加思索地看待、指責他人。
  其實,在指出對方不足時,若是理性的就事論事,而且帶有幫助對方更提升的慈心,不是瞋心,對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較能接受建言。然而,我們往往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多於理智,因此用字遣詞,總是帶著情緒的字眼,例如:我們就事論事的指出問題即可,然而後面又會補上「你又、你總是……」這種說法,完全犯了以偏概全、否定對方全面表現的錯誤。人與人的紛爭,常常都是因為補上一句與事情無關的情緒話而來,小事變大事,讓紛爭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結下怨恨。所以,若有一方沒有被其情緒的言語所激怒,還是回到問題上,結果會是不一樣的。
  與我們的文教大樓緊鄰有一住戶,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將其家的冷氣直接放在我們大樓的門牆內地上,雖然我們已告知住戶,但沒有動靜。後來請里長去知會他們,過了幾天,戶主拿著工具準備將冷氣掛在其家牆上。我正好在大樓的3樓,就與戶主對話,提到建築法規,其實他家的那面牆,依法是不能留窗的,但是他們買到時就這樣了,這是建商沒有依法規而建房子。這時,戶主的妻子從家裡出來,手插著腰的指著我:「你下來,憑什麼我們要抬頭與你對話。」接著說:「你們蓋大樓時,搭鷹架害我們家遭小偷,我們都沒有說什麼?放個冷氣又怎樣?」我當下覺得她正在說一些情緒的言語。我只告訴她,我們是要解決事情。戶主立即示意其妻不要再說了,其妻子就回家;但戶主自己也約略的抱怨了幾句,我沒有回他,他就沒再說了。後來,他將冷氣掛在他家的牆上就離開了。其實室外機放置在我們的牆內地上,若冷氣運轉出問題,恐有責任歸屬的疑慮。因此,他們所說,於理於法於情,都說不過去,只是情緒性的發洩。若是我就他們所說與事件無關的話作回應的話,一定沒完沒了,而且會模糊焦點。
  但是,若在家庭中的情形就不一樣了。有一個事例,一位殯葬業者人稱冬瓜,早年曾為黑道大哥、殺手。吸毒又進出監獄,太太也走了。後來因為想到兒子的未來,出獄後金盆洗手,因緣際會投入於殯葬業。曾承接台北市無名屍業務,並獲臺北市政府表揚。
  雖然冬瓜非常愛他的兒子,也因兒子而戒毒、金盆洗手,但是冬瓜因為從小就沒有爸爸、媽媽,由阿嬤帶大。沒有經歷過父子親情,不知道怎麼當父親,又加上沒有太太,因此用幫派帶小弟的方式來教兒子。他為了盡早還清債務,讓生活有所改善,全心的投注在事業;因此,忽略兒子,聯絡簿幾乎沒有簽,從未出席兒子的學校活動,包括畢業典禮。有一天,兒子穿著短褲和T恤在家裡走動,冬瓜對兒子說:「都幾點了,為什麼還沒去學校上課!」兒子說:「我已經畢業了。」兒子認為爸爸從來不在乎他。為此他與父親冷戰半年,冷漠的對待他父親。
  有一天,冬瓜工作不順利回到家,見到家裡髒亂,認為兒子沒有打掃,生氣地謾罵兒子。在兒子的想法: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我的表現你總是看不見;今天不過是打掃得有一點灰塵而已,為什麼要把我講得這麼難聽,說得一文不值,我曾經所做的都不算數嗎?他將積壓多年的埋怨,一股腦兒往爸爸身上倒,說:「你有關心過我嗎?」冬瓜說:「我把你從小養到這麼大,怎麼沒有關心你?」兒子說:「我努力的以第一名畢業,你知道嗎?我畢業典禮你有去嗎?我參展你有去嗎?你是我爸爸嗎?」冬瓜見到兒子氣憤地站在他面前,即使兒子所說他確實都不知曉,但是他不容父親的權威被挑戰,就對兒子說:「你對我講話,怎麼這麼大聲?我沒有養你的話,你會長這麼大嗎?我這麼拚命賺錢都是為了你。」兒子說:「如果你是為了我,不需要,我就離開吧!然後你這些錢就留著你自己慢慢花。」雙方僵持不下,甚至有肢體衝突。冷靜後,父子倆各自回到了房間。當晚兒子收拾簡單的行李,就離家出走。
  這是彼此互相責望,長期累積的埋怨,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彼此缺乏同理心及體諒的心。還好,後來他們有化解,但卻是在冬瓜臨終前。他的兒子回憶過程:我離家兩年,起初爸爸打電話,我不接,發三封簡訊也已讀不回。其後,爸爸寫道:「有沒有想跟爸爸談談,爸爸的心好冷好冷,我真的好累好累。」還說:「你回來好不好?」但是,我當時為了證明我能自食其力,表明不回家住。過年會回家吃年夜飯,可是應付式的吃飽即離開。直到有一天,爸爸來電告知:「你這一次真的要回來,不回來不行!」我說:「怎麼了嗎?」爸爸說:「醫生證實我得了肺癌。最多可能只剩半年的時間。」
  結束通話後,兒子崩潰大哭。他自責、悔恨,這兩年為了賭氣,要證明給父親看自己也能自力更生,想想是多麼無聊幼稚!痛恨自己怎麼這麼不孝。其實,爸爸時不時給了一些求助訊號,他卻視而不見。他責怪自己,未能儘早回來。於是他立即趕到醫院,見到父親住院正準備要接受治療,他就留下來照顧父親。但冬瓜病情不到兩個月急轉直下,醫生對著冬瓜兒子說:「你有什麼話想對你爸爸說,要趁現在;因為他如果再睡覺,可能就醒不來了。」兒子這時才意識到將要失去父親了!兒子回憶:我當時什麼都不想了,什麼尊嚴?什麼面子?什麼自以為是的包袱,我全部都放下了;我衝到爸爸的病床邊,跪下的對爸爸說:「爸!你愛我嗎?」冬瓜其實有些昏沉,可是他卻像神智回過來一樣,說:「你在傻什麼?爸爸當然愛你;不然,為你做這麼多是為了什麼?」他對著爸爸說:「對不起、對不起!」冬瓜最後欣慰握著兒子的手。寬慰的兒子也說愛他。
  冬瓜往生後,兒子請專人為其爸爸淨身,有一個環節要洗爸爸的背時,兒子對他們說:「背可以讓我來洗嗎?」他們說:「當然!」兒子邊擦背邊說:「爸爸!我現在幫你擦背了,我在你旁邊,你不要害怕!」這讓他感覺像回到小時候,與爸爸最親密的階段,父子一起沐浴,他總是幫爸爸刷背。這是讓人欣慰的結局,他們解開怨結,沒有留下遺憾。
  有一篇文章,文中提到「
心情是雨天時,責罵孩子很容易演變成暴風雨;捉摸不定的陰天時,不知道會傾向哪一邊;心情是晴天時,可以正確傳遞你想表達的事。所以,當心情是雨天或陰天時,等待放晴才是最佳做法。」其實,這段話不只適用於教育孩子,也非常適合用在與他人的溝通互動上,當然包括家人、人際關係、職場等。這讓彼此的關係和諧,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與紛爭。
  我們剛才提到都是責望他人者,若是我們是被指責的人,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呢?首先要學習讓自己接納他人意見的容量變大,當別人不是善意的指責,先就事論事,思維是不是事實,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即使對方是故意的非難,我們也不要因為他的非難與之相應而生氣、埋怨;因為常生起這樣的瞋心,這會讓我們埋下瞋恨的種子。這不善的因會加深染污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生生世世修道的障礙。因此,當瞋心生起時,可採用一行禪師的方式,「我們要做的只是去認知它,並輕輕地呼喚它的名字。對它說:『嗨!我的憤怒。我知道你們就在那裡,我會在這兒幫助你們,我會好好地照顧你們,並且以正念擁抱你們。』」如此的正念覺知,不但瞋怒不會持續,而且會慢慢降溫,趨於平息。
  簡單與大家分享到此,祝福大家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