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11月5日聯誼會 善師父開示
  持戒,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也是五乘共同必修的科目,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佛入滅之際,慈悲叮囑弟子「以戒為師」。三學:戒、定、慧,也是以戒為首要。若不持戒而修行,宛如無根之樹,必將難以順利成長。戒有防非止惡的效用,戒也是最好的防護,讓我們不會墮入惡道,有善神保護,逢凶化吉。
持戒得善神保護
  在《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三》記載:在佛陀時代的舍衛國中,有一縣的人民皆奉行五戒十善,而且縣內沒有釀酒的人。其中有一大姓家的兒子,要遠行經商。臨行前父母特別告訴他要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
  旅途中行經他國,遇見了昔日的同學,同學非常歡喜便回家拿出葡萄酒,邀他共飲。他推辭著說:「我國家的人民奉持佛戒,沒有人敢違犯。況且我離家時父母特別叮囑我要持守五戒,雖然朋友久別相逢甚是喜悅,但我不希望犯戒且違逆雙親的教誨。」同學說:「我們同一師學,情如兄弟,我的親人就是你的親人,我的父母邀你相飲,怎可拒絕呢?如果我在你家,必定也會聽從你父母的話。」他難以拒絕,便聽從同學而喝了酒。回家後將事情的過程向父母稟白,父母說:「你違逆了我們的教誡、又犯了戒,不是孝子。」便給他生活所需要的財物,就將他逐出家門反省自己。
  他離開後到了其他國家,便隨處住在一家旅舍。這個旅舍的主人侍奉三個鬼神,因為經年累月侍奉鬼神而家財盡空,且家人多病、死喪不絕。鬼神便共相議論,這家人因為侍奉我們而財產盡空,我們應當求得珍寶,讓他們度過難關。於是便到其他國家偷竊寶物,搬運到主人的園中,並告訴主人:「你歷年勤苦侍奉我們,現在希望你們能夠富饒。」主人欣然接受,將園中的寶物背負到家中。為了表達感謝,次日便準備飯食祭祀鬼神。鬼神才到門口,看見這位舍衛國人在主人家中,便奔走而去。主人連忙追趕並詢問原因。鬼神說:「主人您家中有尊客,我怎能向前一步?」說完便驚慌逃走。
  主人心想,我的家裡只有這位舍衛國人,便問他:「您有何功德,讓我所侍奉的鬼神畏懼而離開?」客人為其說佛功德及五戒十善,又說雖然自己犯了酒戒被父母驅逐,但仍因持守四戒而感得天神所護,自然鬼神不敢侵犯。主人聽了也希望可以受持五戒,便從客人聽受三皈五戒,一心精進不敢懈怠。他問佛在何處?可否見佛?客人便告訴他佛陀現正在舍衛國給孤獨園。
  這位旅舍的主人便啟程前往。途中經過一戶人家,家中有一女,正是噉人鬼婦。因一路行來天色已晚,希望在這位女子家留宿。這位女子告訴他自己是噉人鬼婦,要他趕緊離開,慎勿留住。這人心想,之前那位舍衛國人受持四戒仍感天神衛護,況我已聽受三皈五戒,心不曾懈怠,有什麼好怕的呢?於是便自行留下來住宿。
  當晚,噉人鬼看見在家中四十里內有護戒神守護,便一夜未歸。第二天,這人看見鬼所吃剩的人骨骸狼藉,心生怖畏而悔退。心中思惟,我在自己的國家衣食豐足,只因那位舍衛國人所說而欲前往舍衛國見佛,如今尚未親睹佛陀卻見骸骨縱橫,不如將這位女子帶回國內一起生活。於是再次請求留宿,雖然女子再三提醒,自己的丈夫是噉人鬼,快回到家了,要他趕快走。他卻不相信而堅持留宿下來,且被女子迷惑而生淫念,也不再信佛、不再持守五戒。原本護衛主人的天神因此紛紛離去,於是噉人鬼得以回到家中,女子擔心他會被噉人鬼發現,便將其藏在甕中。
  噉人鬼聞到人的氣味,便問女子:「你有人肉嗎?」女子回答:「我足不出戶,從哪裡得來人肉?」又問鬼為何昨晚沒回來?鬼回答因為家中有尊客,應是佛的弟子,有戒神守護在外,所以我被逐出四十里外,無法回家。
  甕中的男子愈聽愈心生恐怖,完全忘記了自己曾聽受三皈五戒之事。女子又問鬼:「那你為什麼沒有得到其他的肉呢?」「我露宿在外,又被天神所震怖,心神不寧,所以沒有心思再去找其他的肉。」女子又問:「你知道什麼是佛戒嗎?」鬼言:「我現在非常飢餓,趕快把肉拿來,不要再問。」女子希望鬼先說了佛戒再給他,於是再三央求,鬼因此便為女子說三皈五戒。
  噉人鬼每說一戒,女子便聽受之,直到說到了第五戒,女子皆是心執口誦;在甕中的男子也隨之聽受五戒。天帝釋得知這二人的心已皈依於佛,便遣善神擁護兩人,於是噉人鬼便離開了。隔日,旅店主人和鬼婦同去舍衛國見佛。
持戒免除災難
  民國17年間,南嶽祝聖寺的老和尚,為在家信眾講解五戒的意義和持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講完之後,大家法喜充滿,紛紛要求受戒。其中,有一小偷發心受戒,但是他心想:「受戒是好,我能受什麼戒呢?殺、盜、婬三戒我無法受持,又愛喝酒,想來想去只有妄語戒勉強能持。」於是就報名只受一戒。在釋尊時代,佛慈悲的明瞭在家的習染深重,一時不容易清淨的受持五戒;如嚴格了,反而讓人不敢來親近三寶,所以,又隨各人能持的多少,說有一分
(持一戒的)優婆塞(夷),少分(持二戒的)優婆塞(夷),多分(持三戒四戒的)優婆塞(夷),滿分(持五戒)優婆塞(夷)──四類。所以在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中,以能持五戒清淨的為上上。
  這小偷受過戒後,他就發心:「既然受了戒,就要清淨受持。」當晚小偷伙伴告知,有一個身為團長的軍人,帶了十個兵,擔了十擔餉銀,路過家鄉;他順便回家一宿,機會難得。小偷與同伙出發,中途遇到他叔父?從前可以說謊騙過去,而今受了不妄語戒,不敢說謊,又不敢說去作案,支支吾吾答不出話來。叔父見狀,知道準沒好事,大聲呵斥:「跟我回去!」小偷就隨叔父回去。隔天,小偷聽到同伙被團長抓到,全部槍斃。這個小偷,非常慶幸自己因為受持一條不妄語戒,撿回一條老命。受戒而能奉持,乃至一戒皆得無量功德利益;如故事中的小偷。
持不殺生戒,無病無痛
  在《付法藏因緣傳》有記載,薄拘羅尊者,在過去世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滅後,皆清淨持守不殺戒,並施藥給一頭痛病僧;由此因緣,九十一劫生人天中,皆精勤持不殺戒,未曾有病苦。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薄拘羅尊者出生於一婆羅門家中。年幼時,其後母心懷惡念,欲陷害尊者至死。然而,由於尊者過去精進持不殺戒,功德福報具足,種種陷害,皆不能害:大鍋煮不死、猛火燒不焦、墮水不溺沒、魚吞不能消、刀割無所傷。此五害不死之福報,係得自尊者累劫修行之功。
  薄拘羅尊者長大成人後,從佛出家,於三日夜中成就阿羅漢,具種種殊勝功德。又因過去加上施藥供僧之功德,得長壽之福報享年一百六十歲,未曾身熱、頭痛、患病。其實,尊者能堅持守不殺戒,來自不忍眾生受苦的慈心,有這樣的慈心即能連帶地不會做出傷害眾生的事,也即自會持守其他四戒,加上他又行佈施,才能獲此功德福報。
  由上得知,能持戒清淨,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即使當生未能得解脫,未來也能往生善道。若能生生世世精勤持戒,累積福德善根,又修學佛法增長智慧,定能漸漸趣向解脫之路。

11月12日藥師佛聖誕法會 善師父開示
  我們這星期連拜了兩部的《消災延壽藥師懺法》,相信大家對懺文還記憶猶新,我擇取卷中的一段與大家分享。
懺文一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業,廣造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佈;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如斯罪障,未經懺悔。」
  我們與眾生無始以來,因一念無明,由此生起愛見,執著我愛、我所愛、我見、我所見;而有你、我的分別對立,對之生起貪、瞋、癡。外因結交惡友
(自己有不善習性才會相應這些惡友),多為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是不是比他人擁有更多、更好。所以,見到他人有成就又能助人,是不會生起隨喜之心,有的甚至會嫉妒別人的成就。因為與貪、瞋、癡相應,經身、口、意三業,而造種種的罪業,雖然付諸行動已造成的惡事最初還不廣,但是起心動念都是惡的,這樣的惡心晝夜相續經年累月的沒有間斷。這樣的惡念會習以成性,遇境逢緣不加思索的習慣造惡。習慣造惡者,當自己犯了過失,即會極力的覆藏,不讓他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無慚無愧的大言不慚的諉過。因為他錯誤的知見,不相信因果,斷滅的認定這一生結束,就沒了,沒有來生,所以當然不會畏懼墮入惡道。
  我們週六「兒童成長班」,有位家長分享她鄰居的案例。有一對夫婦,育有四子,分別就讀高中、國中、小學。其家庭經濟拮据,租屋又有負債,先生到夜市擺攤販賣日用品,孩子有時也會到夜市幫忙,媽媽則到親戚開的小吃店上班來抵借款,每天回到家都已凌晨,隔天還要打理孩子早餐,送孩子上學。夫婦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時間有限,所以,未能察覺大兒子的觀念有偏差,及其行為脫序的狀況。其實他未成年是不能騎機車,但常向朋友借機車騎,有次,他騎機車撞了人。因為他無照駕駛理虧,父母為此和解的賠償金,本已積欠親友的借款還未償還,又要硬著頭皮再向親友商借。但這兒子卻不愧咎自己闖禍。由於夫婦為著生計,已焦頭爛額了,他們不知兒子結交惡友,其道德觀已扭曲,是非對錯顛倒,為了錢財不計後果;竟為毒販所利用,毒販相中他未成年,即使被抓也不會被關。就讓他騎機車帶著毒品到某處,事成後就給他酬勞,在他這個年紀認為錢還不少而且很好賺,樂於從事這樣的工作。後來,他被警方鎖定為目標,在一次交易中,被逮個正著。正如毒販所預期的,這孩子確實沒被關,不過已被列管,一段時間就要向警方報備。正如前面所說,這孩子價值觀已扭曲,他竟然透過網路去應徵國外的詐騙集團,被錄取後竟然成功出境,到了國外才告知其父母。他媽媽得知後就到警局報案;媽媽傷心欲絕,認為兒子走上不歸路,等於她將失去了一個兒子。這兒子還在國外用手機打給台灣的女友,光電話費就近四萬元,媽媽收到帳單才知道,趕緊改成儲值。
  從上述的案例,近似懺文所言,外因惡友,與貪、癡相應,惡心徧佈相續不斷。覆藏自己脫序的行為
(無照騎車),騎車撞人無慚無愧;因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而撥無因果。其實,「因果」內在的意義,即是佛法所言的「正見」,「正見」要確知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後世、有凡夫聖人。
懺文二
  接續的懺文是:我於今日,對十方佛,藥師如來。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因為深信因果,就知道有前生、後世,不是今生死了就沒了,今生所造的善、惡業,會決定來生會生於善道或惡道;因此,對於自己所犯的過錯,會生重慚愧,因為怖畏墮入惡道,對於自己的過失,也不會覆藏,願意真誠發露懺悔。起這樣的心就能讓不善心中斷不相續;不僅如此,還發菩提心,誓願斷惡修善,因此就會對於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精勤鞭策,不與貪、瞋、癡相應,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生。如此警策,即能翻轉斷除惡習;除了斷惡,還能生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即能打從心裡的對於他人的善行給予隨喜讚歎,並讚揚佛菩薩的功德,並以祂們為學習的典範。
  其實,此段懺文與前段有其對治性,即「深信因果」對治「撥無因果」;「生重慚愧」對治「無慚無愧」;「生大怖畏」對治「不畏惡道」;「發露懺悔」對治「覆諱過失,不欲人知」;「斷相續心」對治「晝夜相續,無有間斷」;「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對治「事雖不廣,惡心遍佈」;「勤策三業,翻昔眾過」對治「惟遍三業,廣作眾罪」;「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對治「不隨喜他,一毫之善」。
懺文三
  接著懺文說:念藥師佛,有大願力,能救拔我,出二死海,置三德岸。我們祈願稱念藥師佛有大願力能救拔我,其實,前提是自己願不願意被救拔,願意被救拔,最直接究竟的方式,就是如實的依教奉行,即能翻轉自己「出二死海置三德岸」。即證得空性的智慧,離開分段與變異生死的大海,到達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成就的彼岸;簡言之,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
  簡單與大家分享,祝福大家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