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慈恩護法會會訊
 

編輯室整理

 





7月13日觀音法會,善師父開示:觀音十大願同於四弘誓願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要與大家分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懺法》──簡稱《大悲懺》,其中提到的十大願。《大悲懺》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的懺法。為宋朝的四明知禮法師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所編集。
  行者在入懺持咒時,有一段文「
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裡的「我」是指觀世音菩薩,在每一願的前面都會念「南無大悲觀世音」;「南無」是皈依意,即是歸心敬順觀世音菩薩立誓願。換句話說,是效法觀世音菩薩發十大願。而這十願,日本學者森下大圓,將它與「四弘誓願」做對應,也頗相合的(總表詳後)
細說觀音十大願
  第一願是「
願我速知一切法」。我們發菩提心要利濟有情,必須通達一切法義;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知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聖,以佛教來說是屬於世間的知見。解苦、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等,是為出世間法。唯有這些法,方能讓我們斷煩惱,得解脫。
  第二願是「
願我早得智慧眼」。佛教有提到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眼︰是指照見空理的智慧。法眼︰是指審細了知差別諸法、洞觀如幻緣起的慧力,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智慧眼是自證,要度眾生必需還要有法眼。佛眼︰指究竟證知諸法真性的慧力。
  第一、二願對應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第三願「
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有普度眾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讓眾生能離苦得解脫。
  第四願「
願我早得善方便」。度化眾生要觀機逗教,要契機,能善巧方便應眾生根機,才能接引他們學習佛法。善方便,有法眼的意謂,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眾生。從前有一位信徒,道師父告訴他:要閱讀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若可以的話,將其偈頌背起來更好。後來,他因喜歡唱歌,就問:可以用喜歡的歌的曲調來套偈頌嗎?師父說:可以。他很快就將偈頌背起來。《維摩詰經》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不失為一善巧方便。所以,能得善方便,就能廣度一切眾生。
  第三、四願對應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第五願「
願我速乘般若船」,第六願「願我早得越苦海」,第七願「願我速得戒定道」。為什麼我們會生死流轉不已,因為我們有煩惱——貪、瞋、癡所致。所以,要對治這些煩惱,先從持戒開始。佛法對戒的解釋,有防非止惡之意。嚴格的戒律,不僅惡事不可作,甚至連惡的念頭也不可有:是用來防杜身心的過失,並使之長養善根。除了戒以外,還要有正定。其實修學八正道即涵蓋了戒、定、慧。「正語、正業、正命」對應「戒」,「正念、正定」對應「定」,「正見、正志」對應「慧」,「正精進」對應「戒、定、慧」。這樣的修學即能得般若,豁破無明妄執等煩惱,就能越生死的苦海。
  第五、六、七願對應的是「煩惱無盡誓願斷」。
  第八願「
願我早登涅槃山」,第九願「願我速會無為舍」,第十願「願我早同法性身」。
  眾生修戒、定、慧有了成就,就能越苦海,其實能越苦海就能登涅槃山、會無為舍、同法性身。這三者都是證道境界的異名。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有為法,遷流造作的,也就是有生有滅的。不生不滅的,名無為法。無為,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無生法忍即是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其實,這樣證悟的境界,菩薩與二乘聲聞、緣覺是相同。二乘將其視為完成──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而菩薩不把他看作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眾生的無盡的大悲願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積集無邊的福德、智慧,圓成佛道。
  第八、九、十願對應的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觀音十大願、四弘誓願關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