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連年風災中省思臺灣生態危機

王金雀

一、前言
        臺灣地處西太平洋迎風面,每年都會遭逢數個颱風侵襲。本來全臺的淡水來源,大部份仰賴颱風所伴隨而來的降雨,但是長久以來,對國土的不當開發,超限利用、濫墾、濫建、濫種等人造孽、天造禍,以致於近十年來遇雨成災;土石流動輒毀村滅屋,不但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更讓整個社會付出巨大的重建成本。對於年年造訪的颱風,我們只能聽天由命的等待災禍降臨嗎?
二、追憶福爾摩莎
        十七世紀初,當葡萄牙人發現臺灣的時候,口中驚呼著──「福爾摩莎」,代表著臺灣曾經是鬱鬱蒼蒼的海洋國度,充滿著傳奇與史詩般的自然天地。
        自三百多年前,開始有漢人進入臺灣移墾,在高度發揮人定勝天的毅力,以及在貪婪的本質助長下,由平原、台地、丘陵進而直逼高山,幾乎征服了寶島的每一吋土地。
        近五十年來,在政府的放任下,財團、寺廟利用伐木、農業上山的政策,更加倍的將國土踐踏得遍體麟傷,而使美麗的山河不再,讓臺灣成了「福爾謀殺」!
三、天然防護罩的瓦解
        臺灣在文明開發之前是林木蒼天的綠色島嶼,即使地質多為鬆軟砂、頁岩互層、千致岩等易潰決的基礎,再加上地形陡峭,縱然臺島多颱風與地震,但大體上皆能維持穩定,其最大的關鍵即臺灣終極的保護傘──天然林。
       不幸地,這項本命土存在大約一百五十萬年的保護傘,終於在二十世紀被終結,肇因於政治政策導向、文明硬體進展、農業上台(包括現今的遊憩開發等)等等的造災運動,衝破了臺灣自然復健力的臨界,導致大地真正大反撲。之後,不雨則旱──水庫因大量沖刷而淤積導致低蓄水功能;遇雨成災──缺少森林的貯水功能,一有豪雨則夾帶泥沙沖刷成為土石流。
四、國土不當的利用與開發
       臺灣地狹人稠,高山多於平原,國土在過度使用下造成現今不雨則旱、遇雨則澇的禍害,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1.殺雞取卵的伐木業
        1950年代,臺灣正如火如荼的開發原始林,舉凡天然林中的檜木、烏心石、紅豆杉、牛樟等珍貴林木皆被連根掘起。而它們皆為臺灣集水區的萬年根基,殆至1991年,林務局宣示終止伐木為止,臺灣原始林已幾乎被趕盡殺絕。民間盜伐者(山老鼠)更是瞞天過海,奪取深山大海中的遺珍。君不見每遇颱風過後,水庫、大河出海口無不塞滿了漂流木,就可知臺灣這片土地遭受何等的摧殘!
        森林中的每一林木皆是一座小水庫,其根係皆能牢牢的抓取泥土,並吸附雨水,在不雨的時候再慢慢釋出水分,確保源源不絕的水源。如今千年天然林木不再護土,人造業,何能怨上蒼不保佑呢?
  2.農業上山政策
       政府早在已砍伐的原始林地移交給退輔會,由榮民所開墾的十數個農場之外;政府自1992年鼓勵農地造林,民間利用承租造林地、山地保留地,甚至國有林班地,在坡度65度以下的土地,無不如火如荼地進行高冷蔬菜、果樹、茶園、檳榔、花卉、芥末,以及各類旱作雜糧濫墾、濫植。種種違規行為競相超限利用山坡地、延伸遊憩炒地皮、建築高爾夫球場、寺廟等。如今,山林全面開發的結果,徹底影響臺灣集水區的經營大計,更埋下水資源困境與生態災難的危機。
五、漠視自然情操與土地倫理
        教育為立國之根本,但臺灣的教育卻扼殺了人與自然的互動,更忽略了人也只不過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非天地萬物的主宰。因此,我們對待生界大地,都以經濟和消費的立場為考量,從不考慮自然機制,所有的開發案其環境影響評估只不過是個幌子罷了!
        臺灣人無鄉(只有中國的原鄉)、無土(從未了解自己土地的自然生界)的根本缺陷,再加上錯誤的政策導向,肆無忌憚的謀取私利;既得利益者(伐木、盜墾、濫墾)到處抗爭陳情,分餅的同時,土地的潰爛與自然界的呻吟,伴隨地靈殘廢死亡而漸次無聲無息。
六、回歸儉樸慈悲的善待腳下的后土
        臺灣土石流與生態危機,乍看之下是破壞山林與不當開發所致。但更往深處探尋,則歸結於文化與價值觀扭曲之故。臺灣雖稱經濟強國,但文化的本質是貧窮與貪婪的;百貨公司減價、試吃的商業活動中,無不擠滿了瘋狂的購物者和吃免驚的搶食者。其實,在臺灣什麼都不缺,只是在經濟掛帥與消費導向的催眠下,讓人有貧乏的恐懼感,無不想以最短的時間賺進所有;因而唯利是圖,只有今天不問明天,更不管他人死活了。
        唯有臺灣人願意放下貪婪與自私的心態,開始回歸儉樸的生活、注意四季的變化、感受土地的脈動,才能深愛這片賴以維生的土地。當愈多的人不再漠視,也才能看見臺灣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如惡夢般的土石流災變也才能有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
七、結語
        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正威脅生物的健康與生存;相對的,人所賴以生存的環境若遭破壞,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心靈。受工業文明發展的影響,全球生態產生大變遷,使全球氣候驟變,發生在全球各地的災變總是不斷刷新紀錄。我們不能向天控訴,只能回過頭來謙卑的善待賴以生活的土地;我們可以少用一個塑膠製品,少買一件衣服、一輛車、一棟房子,少吃一頓牛排、少做無謂的旅行、少……,以減低地球的負載;我們更要多一點的自省及懺悔,以回饋生養我們的大地萬物。
參考書目:
1.陳玉峰,《臺灣生態悲歌》,臺北市:前衛,1997年。
2.陳玉峰,《臺灣生態史話》,臺北市:前衛,1999年。
3.陳玉峰,《土地倫理與921大震》,臺北市:前衛,2000年。
4.《生態台灣》,第3期,臺中縣沙鹿鎮:臺灣生態學會,20044月。
5.《生態台灣》,第5期,臺中縣沙鹿鎮:臺灣生態學會,200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