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生界的觀念、植物與守護神(上)

 

陳玉峯


 

一、平等,是違反生界事實的觀念?
  1979年,我在南仁山原始林內的樣區木,被「盜伐」了一株巨大的烏心石舅,在現地被鋸成一片片砧板運出販賣。我遇上正在處理剩木的伐採者,我能如何?
  我採訪他的故事,如同我對待原民或任何一個人,盡可能瞭解、記錄他在山林的經驗,而適時遊說保育概念。許多狀況,其實常是「草上之風,必偃」,而上不正則下歪。
  相隔2、3個月,我再到現場調查,發覺該伐走木下方約5公尺直徑範圍內,長出了野牡丹等,完全不是森林內的,所謂的次生草本、灌木。
  相對的,我在原始林下調查常走的部位,就會形成一條路跡,但同樣2、3個月後再去,又回復了原來林下的物種掩蓋足跡。
  兩相對照,陽光當然是直接的環境因子,還有連鎖的太多因素,我因而展開「土壤中種子基因庫」的試驗,以及更新、演替的系列研究。然而,愈是接近、瞭解自然界的現象,愈是發覺生態學教科書等等的誤謬或以偏蓋全;愈是詳讀更多的研究報告,愈是感受人類龐多的概念、思維模式是大有問題的。
同時,生界演化所以發生,正是因為歧異多樣,所有生靈、個體都「不平等」。
  林冠層的大樹一移除,林下或樹下的組成全部改變;林下草一清除,在特定程度內很快即可恢復原狀,立即教年輕的我感受山林生界「眾生不平等」;死了一個游民、乞丐,跟死了一位在位的統治者,引發社會變動的效應當然天壤之別。如果依據「影響效應」,作為一種生物在群體社會中「重要性」的判斷,於是階級
(層)性的觀念、比較或計較性的「鬥爭」便會發生。早期植物社會的分類,大致上就是緣此產生。
  然而,如果沒有早期一大堆所謂次生陽性的「雜」草、灌木的打先鋒,後期原始林的建構,以及原始林物種也無法成就成熟穩定、複雜的山林生態系。
相互依存、物物相關、連鎖動態、極為複雜的永遠變動關係,無法由「有利、有害」的二元對立來建立;傳統生態學上將2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依據有利、有害、沒有利害的關係,分為2³等8種關係,例如:2種合則都有利叫做「互利共生」、在一起兩種都有害叫「競爭」之類的,事實上都是為了符合「文明人理性邏輯的圓滿」,而「發明」出來的「知識或說法」。
  然而,歷來所謂自然的研究,就是由二元觀切入的思維。無可否認,二元觀締造「人類世」文明的現今成就,生態學也是其中一小分支。
  就算自己否定自己過往一切努力研究調查的結果,我並不難堪於先前的偏執與狹限。後來,我似乎陷入一切懷疑論、不可知論,好一陣子。無論如何,如今我連「共生、依存」關係也不會太過強調,因為「自然善知」大致上相當於基督宗教強調的「全知、全能、全善」,擺脫了二元分別識,或說自然即為美、真、善,不假人識。
  很難讓世人感悟一研究再解釋就失真的況味。
  我還是會解說著「失實之真、指月之指」。

二、榕樹植物(無花果)
  榕屬物種狀似無花有果,因而被古人稱為「無花果」。它們是桑科
(或叫無花果科)中「最重要」的屬,全球大約8百種,臺灣約有34種(分類群)
  桑科的榕屬、麵包樹屬及其他熱帶的屬、種,它們大量的花與果,完全被包閉在一個多果肉的花托內。一般食用的「無花果」,吃的就是整個成熟的花托。
  諸多榕屬物種的無花果,全年生長而有不同的量大產期,例如:我記錄門口母親手植的榕樹,2010年2月10-20日,原因不明地掉落一些未成熟的無花果
(2009年8月7、8日,台中因莫拉克颱風而吹焚風)。2010年3月13-18日該榕樹大落果(較之2009年的春落果提前13天);夏季成熟大落果發生在7月1-20日(較之2009年提前20天);秋季大落果是9月22日至10月3日(較之2009年提前約半個月)。或說我觀察的榕樹年度有春、夏、秋三次大落成熟果,也可能有不定期、「不正常」的落果,提供樹上熟果給鳥類及其他動物吃食。
  熱帶雨林長期的研究指出,無花果樹的無花果
(隱頭花序)授粉,與小黃蜂的共生演化息息相關,通常一種無花果樹會有獨特專屬的小黃蜂擔任傳粉者(專一的種別性),但是也會發生不同小黃蜂的「錯亂」行為,從而可能發生雜交的現象。無花果要授粉時,會釋放出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吸引各自獨特的小黃蜂。
  1988年的聖嬰氣候反常現象,曾導致北婆羅洲嚴重乾旱,多種榕屬植物無法開花,連帶引發相關小黃蜂的滅絕。後來,才從別的地區引種,在人為的幫助下,重建該等小黃蜂族群,相關榕屬物種才又能產生種子。
  而榕屬物種全年無休且多次成熟大落果,供應龐多動物的賴以為生或「渡小月」的連鎖關係,從而被生態學家冠以「關鍵物種
(keystone species)」的桂冠;也就是說,一旦特定的無花果樹消失,勢必引發許多其他生物的連鎖或系列死亡、滅絕或式微的現象。
 

1. 小喬木的稜果榕。
 


2. 幹花榕葉片上的網絲蛺蝶。
 

  臺灣低山、海邊、離島常見的稜果榕小喬木(圖1),不只是稀有的臺灣狐蝠的食材之一,系列相關的動物昆蟲、嚙齒類、鳥類等等,尚待詳實的研究;但人吃食則有中毒現象或下瀉。
 

3. 九丁榕的無花果。

 

4. 菲律賓榕的無花果。

 

5. 白肉榕的無花果。

 

6-1小喬木水同木的幹生花無花果

 

 

6-2 小喬木水同木的幹生花春葉。

 

  溪谷中原始林中的幹花榕(圖2)、九丁榕(圖3)等大樹,可見到大板根的發生;中喬木的澀葉榕、菲律賓榕(圖4)等很是常見;較偏陽性且存在於相對乾旱的白肉榕(圖5)司空見慣。而小喬木的水同木(圖6-1、6-2)如其名,是溪溝物種;更不用說民俗喬木的榕樹,幾乎是臺灣人共同的根系、記憶,許多大榕都是地標、神樹或市樹,我曾經以「道德樹」為名,書寫它的「百科全書傳記」,收錄在拙作《玉峯觀止》(2012年,111-141頁,前衛出版社)。另,也撰寫了例如果毅後神農大帝鎮西宮至今還在「顯靈」的「五爪榕」(圖7-1、7-2)神話(收錄在拙作《蘇府王爺》,2013年,309-316頁,前衛出版社)等等,族繁不備載。而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樹冠大廳等設計,正是緣自榕樹。
 

 

7-1、7-2 果毅後「鎮西宮」的「五爪榕」。


8. 附生型的冰粉蓮。
 

 

  榕屬物種的「生活型」多采多姿,還有灌木或小樹如:臺灣天仙榕、牛奶榕;附生植物或攀纏性如:冰粉蓮(圖8)、愛玉子,或恆春半島、南台的大果榕(圖9,另種「愛玉冰」的素材)。有趣的是如:雀榕、大葉雀榕,甚至榕樹,一開始是由鳥類排遺在其他樹上,長成附生植物,然後,不斷將根系下送至地上或岩隙,接著變成奇特的「纏勒植物(stranglers)」,由密麻的氣根包纏寄主,且不斷長粗,最後勒死了寄主,只剩下獨自站立的無花果樹。
 

9. 南部、恆春半島攀緣型的大果榕。


10. 榕樹的氣生根。

 

  而榕樹、白榕的氣生根(圖10)會形成支柱根,不斷支撐橫向擴大的樹冠,形成縱橫佈列的支柱根陣,偶爾可形成大面積的單樹奇景,例如:恆春半島的港口白榕、二高東山休息站的榕樹(圖11,註:支柱根大多被人為切除)等。
 

11. 二高東山休息站的大榕樹。
 

  1970年代,我以「約翰.走路」形容如此「行走」的支柱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