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滅絕?!台灣「疫情異形」大反撲?

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珍稀孑遺馬尾松全面滅絕!
    ●中部地區杉木林枯死淪陷中!
    ●柳杉造林木首見成片枯死!
    ●台灣杉本土樹種初見枯死大恐慌!
    ●人倫林道泡桐造林多年前早已終結!
    ●更多未經調查、公布的生界災難早已發生或正在興起,台灣山林政策有必要從根源檢討!-本系列披露,希望立法院諸公切勿以「膝蓋反應型」的方式質詢,避免再度下達錯誤決策而危害國土生界。但願政府集結生態、植病、林業、集水區系、保育、檢疫…各方人才研究、整合後,援提諸多方案,選擇台灣相對正確的對策謀遠前瞻!
第一章: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馬尾松滅門案  
        國家為了特定珍稀物種等,設置保護區,被保護的對象卻死光光而社會一無所知,則國人作何感想?  
        2002年10月29日,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調查隊於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調查7條樣帶,夥同自登山口沿登山步道上溯至海拔約280公尺的稜線附近,沿途登錄冰河孑遺物種馬尾松,總計記錄232株,將之區分為大、中、小樹3類,再劃分為死亡(全株枯紅或葉已枯落光)、感染病徵且枯紅葉達半株以上、初感染且將迅速枯紅,以及存活者(僅指未見外在病徵),其中,僅僅3株中等體型、8株小樹存活,高達95.26%的馬尾松確定死亡或即將死亡!  
        依據台灣過往感染松材線蟲的琉球松經驗,吾人殆可宣稱火炎山的馬尾松族群已屆滅門矣!  
        茲將火炎山馬尾松的過程史概述如下。  
        位於後龍溪與大安溪之間的苗栗丘陵,南北長約28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丘陵最高峰即海拔高度約602公尺的火炎山。火炎山座落於苗栗丘陵南端,而丘陵自北往南,於南端挺升,導致西南氣流上升而溫度卻下降,因而形成多雲霧且溼度高的濃霧區;東北季風的冷氣雲帶,亦常終止於三義附近,因而火炎山區歷來常被視為南部與北部的氣候分界。  
        1986年6月,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劃新竹林區管理處大安溪事業區第3林班,219.04公頃為「火炎山自然保留區」,保護的兩大對象即全台最大面積的冰河孑遺馬尾松族群,以及地質、地形的礫石景觀。  
        1987年6月,農委會委託調查的「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生態之研究報告」出爐,報告指出,火炎山的馬尾松族群殆為1949年森林大火之後,殘存母樹天然下種而形成,由年輪推算,1987年之際,馬尾松以30年樹齡為多。  
        1991年林務局出版的「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第20頁說「當地最大的馬尾松胸徑為60公分左右」;筆者於1993年調查三義火炎山植群。  
        1980及1990年代,筆者不斷在報端揭露「異形叩關、疫情跨世紀」的告警,提醒當局亟須儘速籌謀跨國污染、病變系列問題的因應,強調生物性、環境性災難恆常存有一時差,由災源潛蟄到爆發,爆發後至另一平衡,皆需一段時程,且一旦爆發往往無可救藥,同時,呼籲當局治本工作在於確保殘存天然林生態系;治標工作尤須全面檢討檢疫制度,海關把關項目宜加強嚴謹修訂,且即令一切工作都已劍及履及,異形般的疫情仍將有驚人的發展。  
        1997年前後,口蹄疫、松材線蟲、阿米巴、白蟻、涓夜蛾、莖線蟲、福壽螺、小黑蚊等等,雨後春筍般踵繼爆發,更且,筆者推估,未經研究報導、公告的生物性災變遠比已知者多甚多,以台灣今日研究水準,筆者無法抱持樂觀,故而預估生物性災難或疫情必將接連引爆。1997年5月2日,筆者在報端預警三義火炎山保護區的馬尾松,即將面臨松材線蟲的侵襲,果不其然,推估約在1998∼1999年間即已出現外在病徵,2002年檢驗,計算192株大、中、小株馬尾松,僅中、小喬木11株尚未外在顯現感染,高達94%以上族群皆已死亡或接近死亡,加上步道旁側40株全死者,則95.26%的馬尾松已告終結。  
        筆者在當年的文章中敘述:「…當局只滿足於設置了多少保護區,至於環境生界品質的惡化卻任憑他去…一、二十年來,恐怖的松材線蟲從北往南、由低往高,(當局)罔顧先前預警,任憑植物愛滋尾隨天牛傳播而大肆蔓延,如今已成為本土樹種二葉松最大的危機,保護區的馬尾松雖然號稱抗性較佳,依筆者觀察,恐怕早已佈滿陰影…」,據中興大學某教授敘述(口訪),該校見此報導後,曾前往火炎山取樣,證實已罹患松材線蟲,也就是說,先前農委會及相關研究人員認為馬尾松、二葉松等本土樹種,經試驗而被認定抗松材線蟲能力較佳的說辭根本不可靠,不幸的是,無論是否早就得知內情而蓄意隱瞞,或已進行試驗、搶救等措施,整個社會所見卻是一概無知!坐失任何關懷、處理危機的契機,空令疫情蔓延而束手無策且不願面對社會,這就是台灣的林業官僚與專家?  
        即令有研究指出火炎山之馬尾松確因松材線蟲而全面死亡,站在科學角度,筆者仍質疑尚有可探討的廣闊空間,再三或進一步的研究仍是所需,而檢討疫情的防治與善後,乃至國家全面檢疫制度,更到了不得不面對的困境,況且,三義火炎山既是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設置的自然保留區,欲保護的兩大對象,即頭嵙山層崩崖地形景觀與生物的珍稀孑遺馬尾松,前者長年開採砂石;後者現今面臨完全滅絕,試問主管機關如何辭其咎?  
        站在生態保育的立場,今之火炎山馬尾松即將滅絕的危機處理,最重要的措施(依個人觀點),應考慮如何立即進行搶救、保留此地族群基因庫,也就是馬上針對殘存毬果迅速收集,給予萌發、育苗及種子庫貯存,同時,檢驗種苗有無可能攜帶疫原或相關處置,而且,對現地死樹究竟係任它自行腐解、砍除焚毀或其他方式,如何確保後續其他物種安全,疫情解除之可能性探究,永久疫區或多長時程足以解除危機?有無可能火炎山再度天然下種馬尾松,或火炎山該不該進行馬尾松復育,在在形成台灣生界複合性複雜的價值判斷與實務議題。
第二章:杉木、柳杉、台灣杉、泡桐淪陷案  
        五十餘年來造林的成果,確定僅十分之一成功,官方認定成功的造林卻於近年來不斷死亡。2002年大旱,杉木成片枯死的現象,自5月以降各地零星報導,但始終未曾引起當局重視。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調查隊經由約半年來,各地勘查與調查之後,認為新疫情災變的可能性大大升高,相關研究者幾已確定病源或疫情。以筆者等調查的埔里 子林杉木造林地而言,台14甲公路上方,海拔約510公尺的樣區顯示,第一代杉木造林約於1974年前後伐採,二代木迄今約29年,於近年開始死亡,2002年10月17日的調查顯示,確定死亡的杉木約佔67.9%,且估計約於隔年將全數死亡。  
        2002年10月1日,我們前往東勢大雪山林道調查,低海拔山區的杉木造林,枯死率約在三分之一至一半;10月31日調查南投水里人倫林道,海拔約1,220公尺附近的19林班(今改為79林班),於1960年前後種植的杉木林、柳杉林,以及其與麻竹等混植林,種植後未曾砍伐,係屬第一代木。而樣區內26株杉木,僅1株尚未顯現被感染;33株柳杉當中,僅2株尚未顯現病徵,也就是說,96%的杉木及94%的柳杉已遭感染致死或將死。  
        事實上,依筆者勘查,嘉義觸口一帶的杉木,殆自2001年即見枯死狀態;而沙里仙溪流域杉木的枯死現象,實與人倫林道如出一轍。  
        又,本調查首度曝露柳杉林的致死現象,證明先前認為柳杉木材較硬、不易感染等說詞不攻自破,枯死現象之海拔由低往高發展,目前約已拓展至1,300公尺,未來實乃存有更大隱憂。  
        最最令人憂心者,調查發現,杉木、柳杉及台灣杉混植林區的本土樹種台灣杉,已呈現枯死現象,但尚未發現大面積感染,不知南台灣大規模的台灣杉造林木能否保全?此外,人倫林道早已全數死亡的泡桐,其死因是否為簇葉病,或有新菌種,則不得而知。  
        這波死亡浪潮方興未艾,政府似乎依然麻木不仁,而民間之所以並無恐慌,乃因農民原先擁有的杉木造林,絕大多數悉以改種檳榔等高價物種,今之受害地多位於乏人照料之租地造林地,以及國有林班地。因此,只能呼籲當局正視此一山林國土大危機。  
        民間杉木造林史方面,經由口述史調查,可歸納條列如下,提供政府卓參。 
        關於埔里、水里及中部地區杉木造林係於1950年代進入頂盛期;而國府治台之後,全台民間杉木造林進入高峰。 
        國府治台之後,民間山林土地之大量種植香茅草、蓖麻子、香蕉、油桐,以及杉木等,取決於外貿導向,尤其外銷日本為大宗,但杉木用途以內銷為誘因。 
        民間之所以大量種植杉木的原因在於建築相關用材。此乃因國府治台之初,台灣中部民間屋宅適逢更新期,汰舊或新建房屋量增,杉木適宜作屋樑等用材,此年代約在1946∼1960年間;之後,鋼筋水泥(灌漿)建築亟需板模營造,而小徑木質輕且通直,且二代木、三代木約10年即可收成,充當板模支或抵柱,在1960∼1970年代杉木由是盛行,而約於1966年前後達頂盛或高峰,故而植、伐頻繁。 
        1960年代以降,房屋建料或新建房屋數量遞降,杉木之直接用於建物者減少;至1970年代,杉木用途以板模及支柱為大宗。及至1970年代,由於板模、搭設鷹架逐漸由新興系統鷹架所替代,由是而1980年代以降,杉木使用趨於沒落。 
        1980年代之後,台灣新興(加)工廠興起,農村勞力流向工廠,盛行交通工具為機車。冬冷季節,工人駕駛機車頂風劇冷,又無能力添購風衣或貴重禦寒衣物,一段時期鄉間頻見禦寒高招,即機車騎士胸前以舊報紙裹披。而嚼食檳榔恰可產生熱量及提神,由是檳榔種植漸次風行,勞工階級乃至民間社交,檳榔成為最佳人際橋樑,而杉木林地亦在此項趨勢下,合法或違法地大面積消失,改由檳榔所取代,杉木變成絕望的代名詞。 
        杉木初造乃至二、三代木之生長狀況如下。杉木初造林後,先前規定18年後即可伐採,伐採後約2∼3年,大量側芽長出,林農選擇保留壯碩側芽約2個,其餘伐除之。此保留芽約經10餘年即可進行第2次收成,之後,仍可長出第三代。第三代砍伐後,因樹頭先前伐除之傷口菌類滋生,腐蛀傷及全株樹根,無法再度生長出第四代而完全終結。而杉木造林後的3次生長,以第2次最為迅速,因為第2次的生長係由第一代充分養分的老根所長出,但老根上方第1次被伐除的樹頭業已開始腐蛀。若第2、第3次長出的樹幹未予砍伐,第1次砍伐的傷口腐蝕仍將波及活體樹幹。  
        雖則杉木一般以三代為限,但亦有林農採收四代的記錄,端視造林地的生態條件、伐採的胸徑大小或幹齡而定。  
        之所以附上民間歷程,乃期待政府暸解農民並非投機取巧,僅因生計所迫使然,而鑑往知來,為政者不正該未雨綢繆,以遠見與無私心胸,全面依生態、生計等,妥善規劃21世紀的國土計畫?
第三章:由生態及演化觀點省思林木枯死症  
        筆者係研究生態及台灣生界長期演化或變遷者,對今之林木死亡,存有另類思考觀點,在此簡析之。  
        2001年冬,2002年春,台灣呈現旱象,2002年3∼4月間筆者檢視如大坑頭嵙山系植群,普遍呈現旱凋現象,缺水程度似乎異於先前多年經驗,然而,以台灣高溫、潮濕氣候條件,夜間露點以下的林間水氣凝結效應,是否可能因旱象而導致自然林木或物種死亡,一直未有明確的觀察、記錄或有效之研究。  
        旱象之於台灣的討論,多限於農業及用水,而未能延展相關生態或生理生態的研究,筆者認為此為歷來較欠缺的探討。坊間零星報導旱象現象則以昆蟲、疫情為多,旱象似乎導致一些昆蟲族群的異常活躍,也可能導致某些族群的式微或波動,但非筆者專業所及,僅依常識推論,旱象在植物部分,應可將面臨死亡臨界的族群,加速顯現先前異狀。  
        而921大震之後,民間或媒體亦曾論及所謂「震斷根系,導致樹木死亡」之臆測。迄今為止,似乎未見此面向可信賴的科學研究或報告,卻常形成無論官方或民間,對某些林木死亡的直接聯想或武斷指陳。凡此,說明台灣生態或相關研究界,對本土探討的窄隘與欠缺,更令人懷疑打著全球變遷的國科會所謂長期研究,究竟瞭解本土多少?研究議題的設定,奠基在何等對象或自然生界之上?  
筆者在1993及1995年直接提出台灣植被帶正往高海拔遷移的論證,氣候的研究也屢見全球或各地增溫的報導,此等環境因子的改變,相應的生物變遷,包括對外來物種難以預料的變化導向,如何研究業已形成台灣迫切之所需。此外,在2002年筆者論述外來物種大肆發展的「由南往北的北伐型」、「由北往南的南進型」的快速植群變化,亦於十餘年前即預警小花蔓澤蘭的拓展,可惜研究界乏人正視。  
        筆者認為包括疫情等外來菌種、昆蟲或其他環境因子變化,皆該納入植被帶或生態系變遷的考量,也就是將今之各類林木死亡現象,視為總體變化的項目之一。據此,可假設現今三義火炎山馬尾松之滅絕傾向,乃整體趨勢之一,無論其為人為引種的外來病變,其原本即為冰河期孑遺迄今的殘存族群,本屬最敏銳感應氣候帶變遷之物種,然而,即令原本屬於變遷指標生物之一,其由人類跨海引進疫情也是不爭之事實,也就是說,「天命」尚不足以滅絕,人為無心之失,導致其意外提前終結,廣義而言,仍可歸屬天演結局,但仍多爭議,故而究竟應否進行復育,實取決於當今台灣價值觀或特定決策的一念之間。惟若進行復育,成敗依然未可預知。  
        除了馬尾松等敏感物種,推測台灣二葉松之位於低海拔的族群,承受環境變遷的壓力較大,有無滅絕現象或亦可進行調查,有助於釐清變遷趨勢,或說筆者認為氣候變遷導致植被帶上遷,首當其衝者即上次冰河孑遺型物種族群,其次,若干廣布種且其原本較屬溫帶性物種者,以及特定交會帶之指標生物,皆應進行暸解,可惜此面向研究除了筆者等極其少數之外,似乎無人探討之。  
        同時,準此見解,檢視目前人造林地枯死現象,筆者歸納、演繹或推論如下。 
        大氣候變遷乃植群往較高海拔遷移,或由南向北、由低往高;而遷移之伴隨現象為特定物種之滅絕與特定物種之興起。 
        無論藉由所謂疫情、乾旱、地震、氣溫上升、火災頻度增加,或其他可供研究的因素,探討各指標植物領域之變遷,即為切入之較佳途徑。 
        台灣過往之針葉樹造林地,普遍存有造在最適溫度的較下限,也就是以人力介入干擾的方式,讓特定造林物種發揮其容忍下限範圍內的生存,卻非其最合宜的生育地,杉木造林即為一例,故而在大氣候變遷下,杉木形成滅絕危機下的敏感地段物種,今後滅絕方向為由低往高。 
        地震等921效應,目前為止,僅止於無顯著科學實證的臆測,宜加以真正研究後,再予論斷相關影響。 
        杉木等罹患真菌、甲蟲傳播等疾病時程,絕非發生於2002年,至少已超過3∼4年或多年以上。 
        杉木等枯死表徵之所以在2002年全面顯現,推測乃因2002年大旱,促成原本已罹病多年,卻以漸進方式死亡(不易察覺,或讓人誤認為係少數例外)的植株,因缺水之加速引爆,縮短死亡時程,由是而一躍成為顯著現象或全面枯黃、枯紅。 
        在此趨勢下,加上台灣可謂不設防國度,有足夠理由推測,今後將有更恐怖之病變不斷發生。 所有災變、滅絕現象將以人為干擾區、人造林區最為敏感,因其失卻天演保護機制,猶如所謂保護罩的複雜平衡能力;吾人可宣稱,國府治台後的浩劫性開發,為一切災難之罪魁禍首。 
        所謂疫情,除了生物性災變之藉人為而擴大之外,另類文化改造或概念變革,若不能在當今台灣官僚及所謂林業專家中檢討而改弦易轍,筆者認為「文化疫情」仍將是今後台灣生態系最恐怖的殺手與異形。 
        台灣杉若已遭感染,顯然為極度嚴重的生態問題,盼望相關當局亟須於最短暫時期進行研究瞭解,並儘可能隔離擴散之可能途徑,否則難以評估後續災情。
第四章:死亡陰影下的概括建言  
        長年在台灣山林調查者頻常感知生界變遷與異相,但限於專業區隔與實證之困難,欲對某項生態災難下達科學結論尤為遲疑,更對所謂疫情可能引發對社經、心理衝擊尤其躊躇不決,卻頻常錯失搶救的第一時間,而徒留遺憾。然而,2002年的乾旱,促成造林木及馬尾松等死亡現象驟然彰顯,此一事實卻仍得不到當局及社會重視,台灣整體文化之欠缺自然認知,以及對土地生界之敏感性低落,令人驚訝,顯見長期以降教育之偏差與文化之殘缺。  
        而島嶼生態對外來物種的脆弱,生態界眾所周知,遑論病蟲害或疫情。無奈的是,當今海關或檢疫系統似乎不包括農委會轄下的林業單位,進口林木、原木之有無燻蒸(一般以疫區最為敏感)、貨櫃木框、包裝器材、走私原木、救難原木(例如921大震之俄羅斯原木)、日本黑松盆栽、世界各國奇花異卉、WTO後農林漁牧龐雜食品或生料,皆可夾帶無法預料的病源或怪異物種入侵。面積鉅大如澳洲,長年嚴格實施檢疫相關防範措施;彈丸脆弱非常的島國台灣,卻形同完全不設防,任憑全球異種如入無人之境,近年來我們在中、低海拔隨處可發現新的外來維管束植物,或馴化或短期寄存,何況肉眼無法察覺的菌類等或微生物。今後政府理應迅速檢討林業系統與經濟類進口的檢疫事務統一事權,且從技術乃至把關嚴謹度,力求全盤強化或改進。  
        綜合這波災難的省思,在此列出些微結語或建言,提供政府卓參。 
1.三義火炎山既然先前依文資法設置保護區,欲保護的重點生物馬尾松卻慘遭滅絕現象,主管單位難辭其咎。 
2.依生態保育角度,政府宜立即著手搶救三義火炎山殘存馬尾松種子基因庫,派人收集毬果,令其發芽、培育苗木於樹木園區等,至於是否進行現地復育計畫,應視在地疫情之調查、評估,妥善思考各類替代方案後,再行決定。 
3.杉木枯死現象包括一代木、二代木或三代木,疫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推測危害因素早已存在多年,但2002年旱象加速全面死亡表徵突顯,今後仍將全面引爆。 
4.本調查首度確定柳杉造林的枯死現象已經顯著展現,目前海拔約在1,300公尺以下的地區,但進一步調查亟為所需。 
5.台灣杉造林木之首度發現枯死更是重大危機,建請農委會系統急速處理後續調查研究與防治等龐雜工作。 
6.泡桐等先前林木之滅絕,顯示林業系統疏於通報或有效管理,或待追查有關事宜,進一步求證後再予討論。然而,政府應就全國造林木問題通盤檢討。 
7.全國林地及病變等繁雜問題不宜再逃避,亟須依據事實調查,詳實依據數十年變遷經驗,配合各林班所有可資收集、登錄的環境條件,明確劃分經濟(生產)林地及保育林地兩大系統,各系統下再細分各類地目及施業計畫。 
8.建請農委會轄下各相關單位不宜再以傳統造孽的人定勝天觀念,一味強行干預自然,諸多林木死亡地區之善後問題,理應統籌各行專業,詳加研究、評估之後,再予分門別類處理,包括零方案。 
9.依據本調查確定如埔里等杉木死亡林分,其次生演替進展良好,可令其自行發展,而千萬不必再予造林之造孽。 
10.台灣檢疫制度、機關單位、執行技術或實務,亟須通盤檢討,早日釐定海島自保機制。 
11.長期變遷之研究,建請加進本土龐雜實際議題與問題追蹤、探討。 
12.國家行政組織部會重組應考慮農林等系統之全面改造,不宜持續20世紀迂腐惡慣,尤其舊思惟系統必須大破大立,早日導正「專家」誤國的悲劇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