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心靈環保
  1990年代台灣佛教界所提倡的新觀念與社會活動。主要弘揚者有慈濟(證嚴)與
法鼓山(聖嚴)等團體,而以法鼓山所倡者較為具體、完整。
  「心靈環保」理念奠基於「保育自然生態、珍惜自然資源」的環保原則。在這一
基礎之下,進一步追溯到「環保要從人類的心靈淨化做起」,便是「心靈環保」的主
旨。
  依據《聖嚴法師心靈環保》一書所載,聖嚴的「心靈環保」主張有下列要點:
   (一)「心靈環保」理念在佛經上的思想依據,是《維摩詰經》中所說的「心淨
則國土淨」及《華嚴經》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
陰」等理念。 
  (二)人心淨化是社會風氣淨化的根源。所以,環保運動應從人心做起。人人應
從減少「貪瞋痴慢疑」(五毒)開始做起;要惜福、積福。
  (三)具體的實踐原則是:
   1.培養少欲知足的簡樸生活習慣,並進一步珍惜天然資源。
   2.隨時關懷他人;並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為了一己之私而破壞社會環境。
  (四)實踐方式舉例:
   1.信徒上寺廟禮拜神佛時,以鮮花水果代表虔敬即可,不須焚燒紙錢。
   2.放生本來是慈悲理念的具體行為。但是在現代商業社會的運作方式下,往往
使「放生」變成「殺生」,而且變成汙染環境的根源之一。所以,要徹底檢討放生過
程中的種種瑕疵。更重要的是,要更積極地將放生方式擴大為保護自然環境。
   3.在處理喪葬問題時,要儘量減少浪費資源;送葬隊伍不要製造噪音、不要阻
礙交通。葬法則以火葬為宜。
玄妙(1899∼1967)
  陽明山永明寺開山住持。字悟真,俗名黃港水。臺北縣人,二十三歲依南投碧山
岩達淨披剃。二十八歲赴福州鼓山湧泉寺,後朝禮南海普陀山。1931年參學於泉州承
天寺會泉。翌年任廈門南普陀寺客堂職事,其後任該寺監院。七七事變之後,輾轉移
徙於星加坡普覺精舍。
  臺灣光復次年,師束裝返台。歷任台北內湖圓覺寺住持、觀音山凌雲寺副住持等
職。曾兩度掩關於圓覺寺。1962年於陽明山創永明寺。1967年坐化於永明寺之般若關
房。編有《淨土精華錄》、《修證圓通》等書。弟子有詮定、信定等人。
   師為光復前後之佛教界中,少數在修行與弘化方面皆能兼顧的台籍僧人之一。畢
生閱歷甚廣而自律甚嚴,時時以修行自勵,並常以此勉勵後學。晚年發願往生兜率天
,俾從彌勒菩薩修學。故有「不回西方極樂土,發願再度有緣人」之語。臨終,弟子
問師是否須眾人以佛號助念,師搖手謂:「不用!我就要去兜率天了。」言畢作一長
呼吸,即坐化往生。(《玄妙和尚傳初編》)
白聖(1904∼1989)
  自1950年代迄1980年代之三十年間,對台灣佛教之發展方向有重大影響之僧人。
湖北應城人。俗名胡必康。
  年十八於安徽九華山祇園寺披剃,依龍巖出家,旋圓具戒。後畢業於上海法藏佛
學院。嘗參禪於揚州高旻寺,復從慈舟修律,隨度厄學教,旁及懺摩念唱之法。
  1931年,師掩關於武昌洪山寶通寺三載。關中聞圓蒞漢陽歸元寺講經,乃破關而
出,親詣座下,陳其所悟。1937年夏,於寧波接待寺承接圓衣之傳,繼七塔、鼓山兩
寺之法脈,嗣為臨濟四十一世。抗戰期間,嘗開辦「難民收容所」、「佛教施粥廠」
,賑濟難民。
  1949年來台後,積極推動中國佛教會在台復會事宜,先後掌理中國佛教會達三十
餘年之久。又從1953年元月首次在台南白河大仙寺設壇傳戒以來,每年均主持三壇大
戒,其戒弟子數以萬計。為培育僧才,曾於1957年假十普寺開創「中國佛教三藏學院
」,親自講授《楞嚴》、《法華》、《梵網》、《起信》等經論,復於臨濟寺開辦「
中國佛教研究院」,每日親率諸生坐禪參修,開示法要。
  師於1965年發起組織「世界佛教華僧大會」。1981年,又出任「世界佛教僧伽大
會」會長一職。1989年示寂於臨濟寺,世壽八十六歲。遺著有《學禪方便譚》、《維
摩經講錄》、《遺教經講記》、《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等書。(《白公上人光壽錄
》;〈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白聖長老略傳〉)
冉雲華(1924∼ )
  當代國際知名的佛教學者。四川廣定人。早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專科學校,繼入成
都四川大學歷史系攻讀。畢業後,於1953年遠赴印度,入國際大學就讀,從師覺月
(P.C.Bagehi)、賈太吉(S. Chatterji)及譚雲山等人研究佛學及印度宗教學。先
後獲該校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曾擔任該校中文圖書館館長一職。
  1967年,氏應加拿大邁克馬斯特(Mc. Master)大學之聘,到該校宗教系任教,
爾後常至英國、蘇聯、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講學。1988年後,應台灣法光佛教文化研
究所之聘,來該校任教。1993年,應聘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1998)已
離台,卜居於加拿大。
  氏早期著作均以英文撰寫,有《A Chronical  of  Buddhism  in  China 581 ~ 
960》、《The Hye Ch'o Diary》等書及論文多篇。來台任教之後,中文著作漸多,
在台灣先後出版《中國禪學研究論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及《宗密》等書
。(《 From Benares to Beijing》:edited by K. Shinohara and G. Schopen)
正信會
  日據時代台中市的佛教團體。1933年10月21日成立於台中佛教會館。主要參與者
有林德林、林澄坡、鄭松筠、何寶琦等人。其中,林德林是當時台中最著名的弘法師
,也是正信會的主要籌備者;林澄坡是台中佛教會會長,其餘諸氏也大多是台中市的
社會名流。
  該會的成立旨趣,是擬透過對佛教信仰的檢討與對佛學的研究,以提昇當地信徒
對佛教的信仰層次,並澄清一般人對佛教信仰的若干誤解。因此,這是一個「研究與
弘法並重」的佛教團體,所舉辦的活動,也以對佛法的演講及相互研討為主。(《南
瀛佛教》12卷12號)
玄奘寺
  以供奉唐僧玄奘頭骨舍利聞名的佛寺。位於南投縣日月潭畔之青龍山麓。本寺之
創建,緣自1955年,日僧蒼持秀峰等五人護送玄奘頭骨來台,政府當局為供奉此遺骨
,乃資助興建玄奘寺。翌年開始動工,至1964年完工。寺之主殿聳立於高臺上。此外
有慈恩塔及殿後之僧眾寮房。
  主殿為一棟三層樓建築。一樓供奉玄奘取經之泥塑像,及鰲魚觀音大士像。二樓
為講經堂。三樓安置玄奘大師靈骨。該靈骨係日本人高森隆介於1942年在南京中華門
外挖掘出土,並由高森氏主動提議歸還的。
  玄奘寺自建寺迄今(1996),歷任住持為太滄、演培、道安、悟明,現任住持是
淨心。
世界佛教華僧會
  國際華人僧侶之聯誼、弘法團體。1965年白聖所推動成立。主要成員為台灣、香
港、菲律賓、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僧侶。
  本會前後任會長有白聖與淨心。主要會務:各國華僧的聯誼,與弘法活動、佛學
研究之交流。此外,在文化、慈善方面也頗為用心。先後曾舉辦佛學營、監獄弘法等
多次弘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