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佛誕 
  一般而言,「佛誕」一詞是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誕辰。但是如作
較廣義的應用,則亦可指其他大乘經所載諸佛(如:彌勒佛、阿彌陀佛、
藥師佛)的聖誕。
  傳統的漢傳佛教以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辰,但是南傳、藏傳
佛教則以陽曆五月之月圓日為釋尊的誕辰。1955 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於
緬甸首都仰光召開會議,明定五月的月圓日為世界佛陀日。不過,台灣的
佛教界並未採行。有人仍沿用舊傳農曆四月八日,有人則沿襲日據時代所
行的陽曆四月八日。
  在清代,每逢農曆四月八日,台灣佛教界皆有例行慶祝活動。當時,
台灣人將「浴佛」稱為「洗佛」。依下列文獻所載,可略見當時人對佛誕 
之慶祝風習:
   (一 )《台灣縣志》卷一:「四月八日,僧童舁佛,奏鼓作歌,沿門索
施,謂之洗佛」。
   (二 )《新竹縣志初稿》:「四月八日,世傳釋迦佛誕,持齋者備蔬品
、香楮,誦經禮拜。」
   (三 )《台海使槎錄》卷二:「四月八日,僧眾沿門唱佛曲,人贈以錢
米。」
  日據時代,由於日本佛教風俗傳入台灣,因此,當時佛教界也逐漸有
人沿用日本佛教的慶祝方式,也隨日本人將浴佛會稱為「花祭」。
  光復後,台灣又改用漢傳佛教的慶祝方式,在釋尊誕辰(農曆四月八
日)這天,舉行漢傳浴佛儀式,並稱此日為「浴佛節」,對當天的慶祝活
動則稱為「浴佛會」。在這一天,一般寺院大多先做一堂「釋迦普佛」法
會,再進行浴佛儀式。浴佛時,在一飾滿香花的小亭中,置一釋迦初生之
太子像。信徒們在大眾的念佛聲中,逐一上前舀水澆淋佛身。
  此外,在佛誕節也往往有信徒舉辦園遊會、或以花車遊行市區,甚或
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1996 年的浴佛節,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桃園縣 
林口的中正體育館舉辦一次盛大的浴佛法會,與會者約有二萬人。當時,
主持人為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參與者除了明華園歌仔戲團表演「讚佛」
戲之外,且有來自南非的十餘名非洲佛教徒演唱「香讚」。
  西元二千年,政府明令頒布國曆五月的第二星期日為國定「佛誕節」
。此一節日與母親節同在一日,而且每年之日曆日期並不確定(有時是五
月十四日,有時是十三或十二日……),因此,佛教徒也有持反對意見的
。但是,無論如何,政府能公布國定佛誕節,意義甚大,因此,肯定其事
者也頗有其人。
 
八敬法 

  「八敬法」(巴 a ha garh-dha-mm)是經律所載有關比丘尼必須尊
重比丘的八項規定。略如下列:
  (一)比丘尼縱使受戒已滿百歲,若遇到受戒僅一夏的比丘,也必須禮
        拜。  
   (二)比丘尼不得罵詈毀謗比丘。
   (三)比丘尼不得舉發比丘之過失。
  (四)比丘尼受具足戒時,須經過比丘尼僧與比丘僧的認可。
  (五)比丘尼犯戒,應在比丘僧中懺悔。
   (六)每半個月,比丘尼須向比丘請求教誡。
  (七)比丘尼每年的結夏安居,必須在比丘僧附近,以就近求教。
   (八)比丘尼在結夏安居結束時,除了須在比丘尼僧中行「自恣」(舉
        發自己的過失)之外,也必須到比丘僧中行「自恣」。
  關於八敬法的內容,各部律藏的記載有若干差異,但是,對於「比丘
尼必須尊重比丘」的態度,則大致相同。此外,另有《大愛道比丘尼經》
(《大正》 24)也載有女性八十四種醜態的文字。
   對於八敬法的歷史發展過程,印順在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六
章中曾有深入的分析,並認為其中的部份規定,「不但是過分苛刻,而且
也窒礙難通」。
  二十世紀末期,比丘尼昭慧正式撰文評析八敬法。她認為八敬法的原
始意義是在提攜甫告形成的比丘尼僧團,而不是在彰顯比丘的特權。而且
,其中的某些規定(如:受具百歲比丘尼應迎禮新受具比丘)也頗不合理
。此外,八敬法如果被解釋為比丘必優於比丘尼、或比丘應具有如八敬法
之類的特權,這也違背「眾生平等」的佛法精神。因此,昭慧認為在現代
佛教界,這種猶如「不平等條約」的規定,不祇對比丘尼,即使對比丘的
修行心理,也會有不良影響,是應該廢除的。
  另一方面,以《僧伽》雜誌為核心的若干保守派比丘及比丘尼,則主
張八敬法與《大愛道比丘尼經》是聖言量,是不可任意更改而必須恪守的
。《僧伽》雜誌中,還刊載若干專文,描述女性之劣質習氣,並提示比丘
尼必須尊重比丘,譬如文中即有:「女眾天性喜揭發他人陰私」、「善於
掩飾自己的過失」、「一切美好飲食先供養比丘」之類的陳述。甚至於還
有比丘尼在結夏安居時模仿《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載,當眾表演女人的八
十四種醜態,以彰顯女性之劣質習氣。用意是在警惕比丘尼要認識自己,
精進修行。表演過後,也有若干篇描述感想的文章發表在《僧伽》雜誌上 
    就這樣,昭慧與《僧伽》雜誌上的撰文者,形成了對八敬法之「男女
平權與否」的兩種對立持論。「比丘與比丘尼是否應該平權」也成為二十
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之間台灣佛教界常聽到的話題。
  這一事件,所顯示的不祇是保守心態與革新心態的對立,而且也彰顯
台灣佛教史上之「比丘尼教育水準提高」與「比丘尼之社會地位提高」的
事實。同時,男女平權問題也是佛教發展過程中,遲早必須面對的問題。
昭慧這次所揭示的主題,正是這一問題的凸顯。不祇在台灣佛教史,即使
在整個佛教發展史上,這一凸顯都有相當程度的歷史意義。
心五四運動
  二十世紀末期,法鼓山聖嚴所提倡的淨化心靈運動。由於內容包含五
項,每項又包含四要點,因此合稱為「心五四運動」。內容如次:
  (一)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安身:勤勞儉樸。              安心:少欲知足。
    安業:身口意的清淨和精進。  安家: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二)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釐清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是不是真正是需要的,並思考「能不能要?」
、「該不該要?」,然後再做明智的抉擇。
  (三)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這是指常人在生活中發生種種狀況時所須持有的態度。勸人要積極地
面對它而不逃避。接受、處理之後,一切「放下」。
  (四)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感恩:奉獻而不求回報。
     感謝:以感謝的心去接受順逆兩種助緣。
    感化:知慚愧、常懺悔,以慈悲智慧來感化自己。
     感動:從自己做起,以自己學佛所得的悲智來感動他人。
  (五)四感:感化自己、感動他人、感謝順逆緣、感恩奉獻。學習觀世
音菩薩的慈悲心,發廣大願心,去自利利他、自助助人。(《心五四運動
》〈觀念篇〉)   
佛光祈願文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所撰的祈願文。出版於 2000 年六月,香海文化
公司出版。
  全書包含一百篇為現代人所撰的祈願文,皆以白話撰寫。一百篇之中
,又可分為下列四類:
   (一)家庭、倫理:內含〈為父母親友祈願文〉等二十五篇。
  (二)勉勵、期許:內含〈晨起祈願文〉等二十五篇。
  (三)社會、職業:內含〈為三軍將士祈願文〉等二十五篇。
  (四)佛教、法會:內含〈恭迎佛牙祈願文〉等二十五篇。
  本書不祇可供讀者閱讀,而且也可作為佛教徒每日課誦的部份內容。
目前(2000 年),澳洲南天寺也已取之為早晚課誦的素材,新加坡佛教 
界也有人將其作成 CD 流通。佛光會在世界各地信徒之使用本書者,也逐 
漸在增加中。   
  
妙禪(1886∼1965)
  二十世紀之著名台籍僧,佛教藝術家。新竹人。俗名張煥年。字閒雲
,別號臥虛。為人聰慧,性敏異常。自幼學儒,經綸滿腹;琴棋書畫,皆
所熟習。中年棄儒歸佛。曾渡海至福建興化,禮後果寺住持良達為師;再
往雪峰,掩關三年,精研佛理。其後遍歷大陸名山勝景。
  返台後,曾任南瀛佛教會教師、鎮南學林漢文教授等職。此外,師曾
與本圓同往南洋參訪,足跡遍及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除
講經弘法之外,亦行醫濟世。1930 年,師前往日本,接受京都臨濟宗大
本山管長授與「開教使」之職。光復後,於 1962 年編譯《佛門常用儀式
軌範》行世。1965 年坐化於新竹北埔金剛寺。
  師除琴棋書畫醫之外,也擅長建寺及塑佛。其所創建之佛寺,有獅頭
山金剛寺、水濂洞、新竹北埔金剛寺、台中寶覺寺、新豐鳳山寺等。凡師
所開山之佛寺,寺內供奉之佛像,皆由師親手所塑。此外,位於新竹寶山
之種福堂,雖非師所創,但寺內之觀音、善財、韋陀等,亦為師親手所作
。除了建寺塑佛,師於開闢道路、造橋築亭、濟困扶急等公益事業,也積
極參與。門下人材亦多,知名弟子有玠宗、斌宗等多人。(江燦騰〈台灣
北部重要客籍佛門藝僧〉;陳清香〈台灣佛教史上的藝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