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佛教大學
        指自二十世紀末起,台灣佛教界所興辦的大學。
        迄2000年為止,台灣佛教界已成立下列大學:
(一)華梵大學:尼師曉雲所創,校址在台北縣。
(二)南華管理學院:佛光山星雲所創,校址在嘉義縣。
(三)慈濟大學:尼師證嚴所創,校址在花蓮縣。
(四)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了中所創,校址在新竹市。
(五)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山星雲所創,校址在宜蘭縣。
        如果將目前仍在籌備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聖嚴創辦)也計算在內,則總共有六所。這些大學都成立於二十世紀末期(最早的一所是1990年招生的華梵大學);所設科系大體與一般大學相同,迄今(2000年)為止,仍未獲准設立佛學科系。此外,由於教育部的政策逐步在更改,因此,這些學校的性質與校名全稱也往往隨之變更。如華梵大學最初申請成立的名稱是「華梵工學院」,之後改稱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最後又易名為「華梵大學」。
        目前,上列諸校之中,有若干學校已設有宗教系或研究所。將來如果教育部准設單一宗教系所,則增設佛學系與研究所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不過,迄今為止,這些「佛教大學」仍祇能被視為「佛教界所興辦的大學」,而不是「研究佛教的大學」。
佛教文學
        指與佛教文化有關的文學發展內涵。包含詩詞、寺院楹聯、傳記、寺院報導文學、修行體驗的描述、白話佛教文學創作等類作品。  
        清代與日據時代的佛教文學著作,種類較少。最常見的當是文人雅士為寺院所撰的楹聯、或遊覽名剎之後的詩詞吟詠。在文人文集之中,也偶有描述僧人或寺院的文言散文,如:連橫《雅堂文集》卷三所載的〈黃 寺僧〉一文即是。  
        日據時代的這類著述,大多刊載在當時佛教界的代表刊物《南瀛佛教》以及其他佛教刊物中。日據時代的台灣知識分子,仍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情懷,因此當時社會上有不少學習漢文與漢詩的結社。佛教界亦不外此,譬如1920年台北的佛教道友會即設有「鎮南吟社」。此外,南瀛佛教會中和布教所與嘉義清華山德源寺等處,也都附設有創作漢詩的詩會。佛教詩作的產生,這也是一大來源。  
不過,真正稱得上稍具佛教文學規模的時代,仍須俟光復之後。尤其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間,佛教文學作品,更如雨後春筍。粗略地分,光復後迄二十世紀結束的數十年間,佛教文學作品大約有下列幾類: 
(一)傳記類  
        這是數量最多的佛教文學著作。除了少數佛陀與佛弟子傳記之外,絕大部份是台灣出家人的傳記。此外,也有少部份描述在家佛教徒的作品。有專門描寫一人而成專書的專傳,也有集合多篇小傳以成一書的集傳。略如下列諸例: 
(a)專傳類   
(1)《釋迦牟尼佛傳》:星雲著。   
(2)《阿彌陀佛大傳》:洪無著。   
(3)《弘一大師傳》:陳慧劍著。   
(4)《空虛的雲》:禪師虛雲之專傳,馮馮著。   
(5)《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之專傳,昭慧著。   
(6)《傳燈》:星雲之專傳,符之瑛著。   
(7)《枯木開花》:聖嚴之專傳,施淑青著。   
(8)《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聖嚴自傳。   
(9)《釋昭慧法師》:陶五柳著。   
(10)《革命的和尚》:日據時代開元寺僧證峰(林秋梧)的傳記。
                                                                                                    李筱峰著。 
(b)集傳類   
(1)《十大弟子傳》:佛陀之十大弟子之傳記,星雲著。   
(2)《當代佛門人物》:陳慧劍著。   
(3)《善女人》:台灣女性佛教徒集傳,宋雅姿等著。   
(4)《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于凌波著。   
(5)《中國佛教海外弘法人物誌》:于凌波著。   
(6)《佛門人物訪談錄》(《法師篇》):林新居(等)著。   
(7)《當代佛學人物演義》:朱秀容著。   
(8)《佛教藝術的傳人》:陳清香(等)著。 
(二)散文、小說與戲劇  
        這類著作也為數甚多。在二十世紀末期之二十年間,頗為盛行。其中,林清玄的「菩提系列」叢刊,發行約百餘部,盛況空前。此外,王靜蓉、宋芳綺、梁寒衣等女性作家也都有不少創作。鄭石岩的禪門小品,也曾風行一時。  
        上述諸人都是居士作家,至於出家僧侶所作開示之集結成書者,也在佛教界多所流傳。如證嚴、惟覺、宣化等人的開示錄即其顯例。其中,證嚴的《靜思語》流傳尤廣。  
        小說方面,著述較少。短篇小說有宋芳綺創作若干篇,惟迄今(2000)尚未結集成書。長篇方面,愚溪(洪慶祐)撰有《阿蜜利多》等書。此外,蘇雪林在1968年所出版的《鳩那羅的眼睛》,則是罕見的佛教戲劇文學作品。 
(三)寺院報導文學  
        這是指報導寺院現況的作品而言。其中顯例是闞正宗的《台灣佛寺導遊》。此書雖名為「導遊」,實則純係寺院現況的描述。全書共九集,目前(2000)仍在繼續訪問、撰寫中。

(四)修行文學  
        這是佛弟子跟隨當代諸師學佛後的修行經驗記錄。如:聖嚴之弟子群所撰的《禪門囈語》、惟覺之弟子群所撰的《禪七開悟》、現代禪弟子群所撰的《現代妙好人》、宣化之弟子群的《修行者的消息》等書。
佛教匾聯  
        指台灣佛教寺院中的匾額與對聯。匾額是寺院所懸匾內的文字。字數以四字為多,偶而也有二字、三字的。內容有寺院名稱、所供主尊名稱、或其他彰顯主尊威德及感應詞句等類。據林明德《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一書所載,台灣寺院現存匾額之最古老者為台南廣慈院之「廣慈院」三字匾額,年代為康熙31年(1692)。其次是彰化清水巖寺的「南海慈航」匾額,年代是乾隆23年(1758)。不過,如果將金門也包含在內的話,金門靈濟寺的「慈航普渡」匾應排在第二位,因為該匾年代是乾隆18年(1753)。  
對聯通常書寫或鐫刻在柱子(楹)上,所以又稱之為「楹聯」。每副對聯都含上下二句,即上下聯。對聯字數較多,有些對聯的上下聯各有七字,也有多到十餘字的,種類不一。辨識上下聯的簡易方法是上聯的最後一字是仄聲字,下聯的最後一字是平聲字。不過,偶亦有不按章法懸掛或書寫的。依前引林明德書所載,台灣地區現存最早的寺院對聯是澎湖馬公的觀音亭,寺內所懸對聯是「祥雲靄靄來南海,甘露湛湛潤炎方」。對聯的年代是乾隆29年(1764)。(上列現存匾、聯之最早年代,此處暫以林明德書所收為據。是否另有更古老者,待考。)  
        台灣地區之寺院匾聯,所描述之主尊以觀世音菩薩為最常見。這與台灣佛教起源於明清時代之觀音信仰當有直接關係。(林明德《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
佛教倫理學  
        書名,昭慧著。1995年台北•法界出版社出版。  
        全書共含六章,略如下列:   
(一)導論。   
(二)佛教倫理的基本原理與精神:論述緣起論及其倫理價值、護生等問題。   
(三)佛教倫理的行為主體──人。   
(四)佛教倫理要求的三種層次:論述歸依與發心、共世間的倫理要求、解脫道的倫理實踐、菩薩道的倫理實踐等問題。   
(五)公共倫理的兩大議題──政教關係與生態哲學。   
(六)結論。  
        本書是華文著作中論述佛教倫理學的先驅作品。全書至少有下列幾項特質:   
(一)本書不唯尊重原始佛法,而且對大乘佛教的特殊倫理思想也有所闡述。   
(二)所論述的方向,受到印順「人間佛教」思想的啟發。其方法論也受到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之研究態度的啟迪。   
(三)本書不唯論及佛教倫理學的根本原理,而且也論及實踐原理。   
(四)作者認為,以「緣起」為根本原理的佛法,本質上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因此,佛教倫理的實踐者與其他宗教的倫理實踐者,可以在求同存異的態度下友善對話,共同促進人類的道德生活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