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放生
        魚、龜、鳥、獸等生類被捕獲之後,由佛教徒或善心人士加以買下,並將其釋放回山林湖澤等自然界中,此謂「放生」。佛教徒依照儀軌釋放這些生類的活動,謂之「放生會」。
        二十世紀下半葉,台灣佛教界的放生活動相當頻繁,除了各寺院常有此類活動之外,到二十世紀末期,也有人舉辦遠赴中國大陸放生的活動(如:大乘放生會南京放生之旅)。
        二十世紀末期,台灣社會的環保意識抬頭,因此,由放生活動所引發的問題便經常有教內外人士加以檢討。綜合各界的評論,放生活動可能造成的流弊,略有下列幾種:
    (一)放生者不熟悉動物生態,將所擬放生之動物釋放在無法適應的環境,或將人工飼養的鳥類等放生物釋放在野外,結果往往因為適應不良而屍橫遍野。
    (二)信徒為了放生,就向販售動物的商人訂購。商人為了生意,就去獵捕動物來供應給信徒。結果,放生反而成為商人獵捕動物的原動力。
    (三)信徒在放生前夕,往往將所擬放生的動物裝在籠子內。因此,常因太過擁擠或通風不良,而使該類動物在未放生前已先行悶死。
        可見放生一事,看似簡單,實則必須「慈悲與智慧兼具」。如果只有慈悲心而欠缺智慧,往往會使放生變成殺生。這是二十世紀末台灣佛教界若干有識之士的共通結論。
        此外,信徒購買野生保育類動物放生,也為法律所禁止。據2000年九月《聯合報》載,一位購買果子狸用來放生的婦人,即被高等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六月(緩刑二年),此亦可資有意放生者引以為鑑。
昭慧(1957∼)
        印順思想之弘揚者與實踐者。比丘尼。廣東省梅縣人。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歷任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組長、關懷生命協會首任理事長等職。目前(2001)執教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輔仁大學宗教系及佛教弘誓學院等校。著作有《人間佛教的播種者》、《佛教倫理學》、《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律學今詮》等書。
        師於1978年出家時之披剃師為祥雲。自1982年起,得印順著作之啟發,乃深入研習印順《妙雲集》等作品,並經常就教於印公。之後二十餘年間,對印公思想之弘闡甚力,在台灣佛學界,師乃被視為印公思想之重要弘揚者之一。除此之外,師於律學、唯識皆曾深入鑽研。所撰《佛教倫理學》一書,尤為漢語佛學界開拓性的作品。
        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師為最常被傳播媒體所報導的比丘尼。主因在於師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性格,其思想不祇發為言論,而且往往訴諸行動。譬如:為反對崑劇《思凡》一劇之辱佛形像而發動抗議行動;為護生而籌組關懷生命協會;為促使台灣社會作結構性的改良,不惜參與某些政治助舉活動;為維護台北市大安公園之觀音像而不惜絕食;為抗議佛門內部男女不平等之態勢而大力抨擊八敬法,並親自主持「撕毀八敬法」之活動……。
        師目前正值壯年,然近十餘年來,其言其行已對台灣佛教有顯著之影響。在漢傳佛教史上,像師之如此積極入世、扭轉傳統的比丘尼,是前所未見的。
宏法寺
        高雄市名剎。位於高雄市新興區,始建於1957年,至1964年正式落成。籌建者為比丘開證及居士郭馬(後出家,法號開聖)、吳陳鴛鴦等人,開山住持為開證。
        開山住持開證對佛教教育、文化及利生事業,甚為關注。因此,在本寺草創之際,即經常延聘長老大德蒞臨講經說法,大陸來台名師印順、道源等人皆曾來寺開示佛法,學者楊白衣也曾來寺協辦佛學研究班。對於高雄佛教水準的提昇,本寺有一定的影響力。
        從開山迄今(2000)之四十餘年間,該寺除從事一般性的弘法活動之外,對於文化、教育及利生事業的提倡,可從下列附設諸機構之性質中,略見大略。
  (1)1964年成立宏法寺青年會。
  (2)1971年成立慈恩幼稚園及慈恩獎學基金會。
  (3)1972年成立佛青國樂團。
  (4)1973年成立慈恩圖書館,並參與協辦僑仁中學(1983年改為能仁家商)
  (5)1975年成立慈恩婦女會及念佛會。
  (6)1976年成立慈恩出版社。
  (7)1977年成立佛青箏藝團。
  (8)1978年成立佛教慈恩育幼基金會。
  (9)1982年成立慈恩佛教文物中心及慈恩中醫診所。
  (10)1984年成立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會址設在臺南妙心寺),迄今已出版《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書。
  (11)1992年成立中華佛教護僧協會。
        該寺之開山住持開證,在為宏法寺奠定堅實基礎之後,已告退居。並將繼任住持傳予弟子傳孝。傳孝除接任該寺第二任住持一職之外,並出任多所寺院住持之職。
法雲寺
        台灣佛教名剎。四大法脈中之法雲寺派發源地。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創建於1912年。初始地方鄉紳吳定蓮、劉緝光等人倡議建寺,偶遇妙果,一夕傾談,建寺計畫遂定。妙果返福州湧泉寺,迎其師覺力來台開山。三年後,大雄寶殿完成。爾後開壇傳戒,創辦佛學社,培育青年,寺譽日隆。1933年,覺力示寂,妙果被推選為第二任住持。1960年,妙果以年老力衰退任,住持一職遂由妙然擔任。妙然上任後,前後完成講堂、開山堂、齋堂、寮房等建築,並開設「法雲寺佛學院」以作育佛學人才。1965年,傳授三壇大戒,1986年大雄寶殿重建完成,殿內供奉高約九尺、重達萬斤的白玉佛像。目前(1997)住持由尼師達碧接任。
        本寺位於大湖鄉之觀音山上,古木參天,景色宜人。在日據時代,本寺與基隆靈泉寺、台北縣凌雲寺、高雄縣超峰寺並列為四大法脈之首剎,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赤道報
        日據時期的佛教旬刊。1930年創刊,由林秋梧、莊松林、盧丙丁、林占鰲、趙櫪馬、鄭明等十餘人創辦,並由林秋梧出任發行人兼總編輯。該刊係林秋梧為維護開元寺之寺產及教權,而與官報、親日士紳等進行抗爭所辦的刊物。因此,發行期間頗受日本政府干涉。其中第二、第五期曾遭日警查禁。因此,該刊僅發行六期便告停刊。其後曾籌畫改組發行,並擬以《廢兵》為刊名。後以林秋梧於1934年病故,故再刊一事亦無疾而終。
林秋梧(1903∼1934)
        日據時代之台灣佛教革新運動倡導者。臺灣臺南人。法號證峰。九歲入臺南第一公學校,接受日式教育。十五歲畢業。期間,獲知佛陀的事蹟,植其信佛種子。此外,並入私塾學習漢文。十六歲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易名為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前夕,被視為學潮首領而遭勒令退學。旋赴日本神戶,就職於王波商行。年二十二,潛赴中國大陸,就讀廈門大學哲學系,並於集美中學執鞭任教。翌年,因母喪返台。之後二年間,在家中研讀佛書。
        二十五歲時,與開元寺得圓結識。是年四月,由開元寺資助赴日本駒澤大學專門部研究佛學。在學期間,苦志勵學,日限二飯,並從事寫作,發表文章於「南瀛佛教」、「中道」、「臺灣民報」等刊物,提倡宗教改革。三年後畢業,歸臺途中赴朝鮮,視察各地佛教。後返開元寺,受命為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兼南瀛佛教會教師。此後,從事佛學講習會,舉辦佛教巡迴演講、參加佛教大會。民國二十三年病逝。
        師對當時佛教界之迷信與腐化,頗為痛心,因此乃大力倡議改革佛教界之積弊。其主要主張為:反對迷信與神怪、反對死守戒律、主張僧侶須具備廣博的學識等等。遺著有《佛說堅固女經講話》、《真心直說白話註解》等。(李筱峰《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南瀛佛教
        日據時代南瀛佛教會的專屬刊物。初名《南瀛佛教會會報》,於1923年(日據時期大正十二年)七月發行第一卷第一號。至1927年(第五卷第一號)改稱《南瀛佛教》。1930年一月改為月刊。1941年(昭和十六年)起(第十九卷第二號)由於南瀛佛教會改稱台灣佛教會而改稱為《臺灣佛教會會報》。1943年十二月停刊。1947年,台灣省佛教會弘法組主任曾普信再創辦《台灣佛教》月刊,至1950年十二月停刊。
        該刊物內容除佛教教義之探討外,也有反應當時宗教狀況的時論,以及詩詞、燈謎、佛教消息等。又由於該刊物附屬於南瀛佛教會,因此,有關該會的組織活動,也都刊載在該刊之中。  

        由於南瀛佛教會是日據時代台灣最重要的佛教組織,因此,其專屬刊物《南瀛佛教》的內容,也反映出日據時代台灣佛教的活動概況。自創刊以來,主持該刊或其中的撰稿人員,幾近網羅了當時台灣佛教界的全部菁英。如:江木生、林德林、李添春、高執德、曾景來、田村智友、竹中黃貴、林學周等人都曾擔任該刊的主編。當時佛教界的知織分子也都以該刊為發表心得、意見的主要園地。因此,該刊也就成為研究日據時代台灣佛教的最主要史料。
        該刊所發表的文字,有中文與日文二種。二十世紀末,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得到國科會的補助,曾主持一項將該刊內之日文文章翻釋成中文的計畫。目前(2001)此一計畫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