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桃園佛教
  (一)清代
        佛教之傳入桃園縣,依文獻所載,當始於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當時有一出家於南海普陀山的僧人順寂,自廣東省潮州攜帶觀音木雕像來台,在桃園與一信徒張衍剛共同結一草庵加以供奉。庵名「三草庵」。此庵後來演變成寺剎,此即今日龜山鄉之壽山岩觀音寺。
        壽山岩觀音寺肇建之後,迄日本據台為止,桃園縣寺院之有史可稽者共有14座。分別設在桃園市、龜山鄉、大溪鎮、大園鄉、觀音鄉、楊梅鎮等地。以供奉觀音佛祖(即觀音菩薩)者為多,偶亦有主祀阿彌陀佛、釋迦如來、地藏菩薩或大勢至菩薩者。其中,有部份道場是齋教的齋堂,有部份是民俗信仰與佛教相混融的寺剎。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桃園佛教的萌芽期。
  (二)日據時代
        日據時代,桃園縣除了新增若干傳統寺院之外,日本佛教也陸續傳入。當時傳入的日本宗派,有真宗大谷派、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淨土宗等四派。這四派在桃園或設布教所,或有相關寺院(傳統寺院改宗者)。透過這些道場,日本佛教的傳教方式,乃逐漸入本縣之中。
        這個時期的桃園縣,下列諸剎頗值一提:
        大溪鎮名剎福份宮。創建於道光年間,供奉觀音菩薩。該剎於同治年間改名為齋明堂。此後經過幾次大規模改建,並於1937年改名為齋明寺。該寺除了是大溪古剎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據時代曾自中國大陸請購一套《磧砂大藏經》回寺庋藏。這在當時文化層次低落的台灣佛教界裡,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舉措。
        此外,中壢市的圓光寺,開創於1918年,為妙果所開山。該寺對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桃園佛教,有重大的影響。龜山鄉的迴龍寺在日據時代改宗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大溪鎮的修德堂,創於清代嘉慶年間,在當時是日本淨土宗的布教所。中壢鎮的妙善寺也屬於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此上諸寺,都是日據時代較受矚目的佛教道場。
  (三)現代(光復後迄今)
        台灣光復後,日本佛教撤離,中國大陸佛教傳入,桃園縣佛教又步入一嶄新的階段。截至1998年為止,桃園縣總共的佛寺數量有108座。縣轄各行政區所有的寺院數量略如下列:
        桃園市:22座
        中壢市:19座
        平鎮市:2座
        龍潭鄉:13座
        楊梅鎮:5座
        新屋鄉:3座
        觀音鄉:6座
        龜山鄉:10座
        八德市:6座
        大溪鎮:16座
        大園鄉:1座
        蘆竹鄉:5座
        從上表所列數字,可以看出桃園縣的佛寺主要集中在桃園市、中壢市、大溪鎮、龍潭鄉與龜山鄉諸地。桃園市居冠,有22座;中壢市居次,有19座;大溪鎮居第三位,有16座。
        在這一百餘座新舊寺院之中,圓光寺是自日據時代以來即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名剎。光復之初,該寺住持妙果即自南洋招聘慈航來台,為該寺主持「台灣佛學院」。1974年,如悟出任該寺住持之後,積極興辦圓光佛學院,大力提倡佛教文化事業,在桃園縣諸剎中甚受矚目。
        另一古剎齋明寺,光復後為居士江張仁所住持。1999年元月,江居士將寺務交由法鼓山聖嚴主持,成為法鼓山分支道場之一。此外,該寺也被政府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這在桃園縣內佛教界,也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此外,舊稱印心堂而今改名的印心寺,在捷圓的主持之下,寺宇曾有大規模的重建。如今也已成為大溪鎮郊區具山林之勝的名剎。
        在光復後的新興寺院方面,由昭慧、性廣二比丘尼主持的佛教弘誓學院,成立於觀音鄉雙林寺內。該學院創於1986年,以弘講印順之佛學思想為主。1999年10月,建於雙林寺旁的新校舍落成。桃園縣在圓光佛學院之外的另一佛教教育生力軍,總部於焉成立。
        除雙林寺之外,中壢市繼夢主持的華嚴學苑,專弘《華嚴經》;觀音鄉廣心主持的寶蓮寺常在國外進行佛教文化交流工作;台北華嚴蓮社在大溪鎮也設有僑愛佛教講堂;佛光山也在桃園市設有佛寶寺。至於密教,不論藏密或東密,在桃園縣內都甚為罕見。(《桃園縣志》;《台灣佛教名蹟寶鑑》;《台灣佛教名剎》)。
高雄市佛教
  (一)清代
        高雄市佛寺之創建,有史可考者,當始於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在左營區所建之興隆寺。據該寺開山碑所載,當時有臨濟宗僧勝芝茂義、勝芝茂伽等人在當地搭設茅亭,供奉觀音菩薩,這是該寺的濫觴。到1719年,鳳山知縣李丕煜與各地善信募地捐款興建寺宇,名興隆寺,又名觀音亭。此即今之興隆淨寺的前身。
        此外,位於鼓山區之元亨寺,據載係1743年(乾隆八年)由經元和尚所興建。該寺也是迄今仍然香火鼎盛的古剎。
        由於文獻不足,今人對清代高雄市佛教的瞭解甚為有限。除上述二寺之外,我們尚未獲得其他資料可資描述。大體而言,清代高雄市佛教的發展,是遠不如高雄縣興盛的。
  (二)日據時代
        據1988年版《台灣佛教名剎》〈後部〉,及1977年版《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所載,日據時代,高雄市所創建的寺院有:
        龍泉禪寺:1923年創於鼓山區,首任住持為日據時代甚為活躍的日僧東海宜誠。
        慈雲院:由高雄市望族林迦之妹(法號孝淨)所創建,位於楠梓區,創建年代不詳。1959年改稱慈雲禪寺。
        禪海佛寺:位於楠梓區,由張陳綢(法名普織)初建茅堂,以為靜修之處。1927年改建,名百善堂。1933年改稱禪海佛堂,1937年再改稱禪海佛寺。
        此外,日據時代,有不少日本佛教宗派來台佈教,或建布教所,或成立支部;其後又因皇民化運動,舊有寺院紛紛改宗日本佛教。因此,當時高雄市佛教有強烈的日本佛教氣氛。依據現存中日文獻所載,當時日本各宗派之相關寺院或布教所,至少有下列各處:
    ◎臨濟宗妙心寺派
        龍泉禪寺
        財團法人佛教慈愛院
        元亨寺
    ◎真宗大谷派:
        高雄別院
    ◎曹洞宗:
        南禪寺
    ◎淨土宗:
        高雄教會所
    ◎日蓮宗:
        高雄布教所
    ◎高野山真言宗
        高雄支部
        打狗支部
        在上列諸寺中,新成立的龍泉寺及佛教慈愛院都曾由日僧東海宜誠所主持。
        東海氏曾任龍泉寺首任住持及佛教慈愛院理事長。其中,佛教慈愛院是當時全台灣罕見的佛教醫療濟世機構。在日據時代名僧東海宜誠的擘劃下,有一定的成績。
        依上表所列,當時傳入高雄市的日本宗派共有六宗,其中當以東海宜誠所屬的臨濟宗妙心寺派最為時人所知。
  (三)現代(光復後迄今)
        光復後,高雄市佛剎大增。依《中華佛教寺院通訊錄》1997年版,及《世界佛教通訊錄》1996年新版(第十三次版)所載,到1997年為止,高雄市總計有114所寺院。其中,各行政區之寺院數量如下:
        新興區:九所
        前金區:四所
        苓雅區:二十六所
        鹽埕區:三所
        鼓山區:十二所
        旗津區:三所
        前鎮區:十三所
        三民區:二十四所
        楠梓區:七所
        小港區:七所
        左營區:六所
        由於光復後日本佛教勢力撤離,因此,原在日據時代加入日本佛教宗派的寺院,紛紛恢復漢傳佛教的傳承。加上中國大陸僧人之陸續到高雄市開創寺院,因此,光復後高雄市的佛教呈現一片新穎的漢傳佛教景象。
        在114所寺院之中,古剎興隆淨寺在日據時代被列為軍事禁地(1938以後),故當時該寺的弘法事業暫停。到1948年乃遷建於現址。該寺在天乙、心淳二位尼師之住持之下,寺務頗有發展。迄今已成為高雄市著名的尼眾道場。此外,元亨寺在菩妙的經營之下,也頗為台灣佛教徒所知。該寺倡印漢譯本《南傳大藏經》之一事,尤為教界、學界所讚嘆。
        在新建寺院方面,壽山寺為佛光山星雲早年崛起於佛教界時所創,具有歷史意義。開證所創建的宏法寺,與台南縣的妙心寺,共同促成了《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出版,為台灣的佛學研究,提供一部篇幅最大的工具書。此外,該寺在其他佛教文化方面也頗有推動之功。上列二寺之外,前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在高雄市的弘法道場──高雄佛教蓮社、慧律的文殊講堂,以及由一群學佛居士所擘劃的高雄佛教堂等剎,在高雄市佛教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解嚴(1987)以後,佛光山的普賢寺之外,法鼓山、慈濟,以及中台山在高雄市的分支道場,也為高雄市佛教再添加新氣象。二十世紀末期台灣佛教這四大勢力(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也都在高雄市展示出具體的影響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密教在高雄市也逐漸抬頭。除了藏傳佛教有六、七處弘法處所之外,日本的東密,也有悟光的光明王寺在弘傳。這是日據時代高野山真言宗之外,密教的再度傳入高雄。(《台灣佛教名蹟寶鑑》;《佛教大年鑑》1969年版;《高雄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