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斌宗(1911∼1957)  
        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台灣名僧。彰化鹿港人,俗姓施。年十四,即赴獅頭山禮禪師閒雲披剃。年十七,結茅廬於台中市郊,精研《法華》、《楞嚴》,亦常參與台中詩人之聚會。民國二十二年(1933),發心渡海赴大陸求戒。初赴廈門、福州湧泉寺、鼓浪嶼等地禮虛雲、良達諸師。二十三年,赴天童寺,從圓瑛受具足戒。二十四年,入天台學院專修部,研究《四教儀》、《法華》及天台教觀。  
        民國二十六返台,至龍虎庵講《地藏經》,首開台灣僧侶研究經典之風氣。二十九年,東渡日本訪問。三十年,赴大溪齋明寺講《般若心經》,並撰《心經釋要》一卷。後在新竹古奇峰建法源寺;復成立「佛學高級研究班」與「南天台佛學研究所」。  
        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之後,師曾多方收容來台之青年僧侶。自四十年起,閉關三載以閱藏。出關後,應各地之邀,四處講經說法,以迄示寂為止。師逝世後,其弟子慧嶽,亦頗能紹隆師志,弘揚天台法門。  
        師著有《般若心經要釋》、《佛說阿彌陀經要釋》、《楞嚴經義燈》、《我人生死之由來》、《雲水詩草》等。後由其弟子慧嶽輯成《斌宗法師遺集》行世。(取材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附:新竹古奇峰法源講寺開山祖師斌宗和尚塔銘  樂清朱鏡宙敬撰  
        斌宗和尚,俗姓施,名能 ,其曾祖修嵌公,自福建晉江,遷居台灣之鹿港,祖至斤,以貨殖致饒。父昧目,為邑名醫,母黃氏有賢行。和尚生而穎異,童年能詩文。一日,有賈人以故籍致,發視之,咸內典也,自是深悟無常之理。白父欲出家,未許,竟自逃去途次,被截回,禁之樓上,夜縋而遁,披 師山,年方十四也。居三載,不忍與邪命存活者伍,迺結茅汴峰,藉館穀自給。有優婆夷施米巨斛,卻不受。雖簞瓢屢空,怡如也。居恆以台瀛佛法,蔑視律儀,畜妻育子,咸名出家,慨然以扶敞起衰自任。  
        一九三三年蕭然瓶 ,西浮宗邦,用資取則。明年春,受具戒於圓瑛和尚。秋,發足雪竇,步行禮九華,渡江遇盜船尾隨,和尚默持觀音聖號,盜不得近。又明年,參學觀宗,寶靜法師,以鴦掘羅彌殺彌慈故事試諸生,毋一能應,師獨暢申其旨。寶靜驚喜,欲聘為副講,不告而去。聞當代台宗耆宿靜權老和尚,主講國清,遂往依止,盡傳其學。方是時,倭寇窺邊,河朔繼陷,大江南北,烽火頻驚,乃揮淚告歸。迨舟艤基隆,日本諜務,幽之海關,更番偵鞫,答無二語,如是內外信使阻絕者逾月,和尚持觀音聖號益謹,忽一青年,言來自觀音山,師迺舊識,並謂本圓和尚,將來解救,語訖不見,邏者森嚴,亦未見其出入,無何,果如所云。時一九三九年也。冬講『地藏經』於岡山龍湖庵,是為台僧正式說法之始。  
        一日,偶經新竹古奇峰下,喜其地依山面海,遂有結茅終老之志。業主陳新丁,感母示夢,始獻之。逾年,寺落成,額曰:「南天台法源寺」。示不忘法乳也。旋循台北弟子請,創南天台弘法院於北都,並就碧潭涵碧峰,誅茅數弓,聊為避囂計焉。先是,師因宏法過勞,時感怔忡,二十年間,南北栖栖,未遑寧處,至是不支。一九五八年二月觀音成道日,寂於弘法院,春秋四十有八,僧臘三十四,荼毗獲舍利百餘,大者如拇指,內外瑩澈,咸嘆希有云。  
        和尚濃眉巨目,威儀嚴肅,四眾見之,罔不敬畏。綜其生平,南北談經,不下三十會,壹遵天台家法,深入淺出,雅俗共喻。是以每登講壇,座無虛席,恆及千人,雖日警厲行皇化,嚴禁台語,和尚勿顧,可謂難能也已。初,師既歸,本圓和尚,慰之山寺,席次,基隆某大德曰:中國佛法,持戒茹素,迺是小乘,惟有日本,葷素並進,方稱大乘,和尚曰:日本禪宗大本山管長,大乘抑小乘?某曰:管長當然是大乘。曰:管長持戒素食,不讓中國;既是大乘,胡薄彼為?  
        其講《彌陀經》於靈山寺也,一六十年未開花之牡丹,忽爾盛放,應供之日,台中某長老曰:人之有口,猶城垣之有門也,魚蝦蔬肉,既可自由出入於城之門,而謂人之口,不能葷素並進,可乎哉?和尚曰:誠如尊論,城門尚可出入糞便,將謂人之口亦如之耶?闔座聞之,軒渠不置。和尚曲高和寡,不能見容於並世類如是!其門牆嚴峻,殆非得已也。 
        著有《般若心經要釋》,《阿彌陀經要釋》,《山居雜詠》等行世。謹將塔舍利於寺側,弟子以狀來請銘。銘曰:  
        舉世醉而獨醒,舉世濁而獨清,卓立而不阿兮,乃法門之干城!抑示寂之胡駛兮,猶長夜之失明燈,閟爾宮兮妥爾靈,其乘願重來兮,普度諸有情。
彰化佛教  
    (一)清代  
        佛教之傳入彰化縣,為時甚早。大約在清代雍正之初,即有寺院肇建。西元1724年(雍正2年),知縣談經正在縣治北門內(今之彰化市中華路)建開化寺(又名觀音亭)。此即本縣有佛寺之始。  
        開化寺興建之後,續有佛剎在本縣出現。1728年(雍正6年)有僧人在社頭鄉募款興建清水岩;1747年(乾隆12年)里人賴光高在白沙坑募建虎山岩;此後迄日本統治之前,又有碧山岩、龍山寺、曇花佛堂等寺出現。此外,規模較小的齋堂,也陸續在民間成立。  
        大體而言,清代的彰化縣,是民俗佛教與齋教信仰為主的時代。當時純正的佛教尚未風行。寺剎多稱為「岩」。一般信徒對佛教的認識還不甚清楚。  
    (二)日據時代  
        日據時代的彰化地區,新增的寺剎有傳統式的佛教與日本佛教二大類。傳統式的佛教寺院,依文獻所載,新建寺剎有下列諸座:   
    雙林寺:始建於1917年。位於員林鎮,由許普樹創建。   
    碧雲禪寺:始建於1922 年。位於二水鄉,由義敏開山。   
    普興寺:始建於1928年。位於田中鎮。由陳國興、陳甘露等人發起創建,初稱修善堂。1943年改稱普興寺。   
    善德禪院:始建於1935年。位於社頭鄉。由尼師妙修開山。   
    鳳山寺:始建於1940年。位於溪湖鎮,由尼師達成開山。   
    法圓禪寺:始建於1941年。位於溪州鄉,尼師得淨初創於蕭玉階醫師私宅。1959年購地遷建。  
        在日本佛教方面,當時也有五個宗派傳入本縣。此即:屬於淨土真宗的本願寺派與大谷派;屬於禪宗系統的曹洞宗;另有淨土宗,及淨土宗支派──西山深草派。這些日本宗派,除了在本縣設立佈教所之外,並且也吸收傳統寺院加入他們的宗派。依文獻所載,當時屬於日本宗派的寺院,略如下列:
    ☉真宗本願寺派:彰化朝天堂佈教所(彰化市)
    ☉曹洞宗:善德佛堂(和美鎮)、德意堂(田尾鄉)、員林佈教所(員林鎮)、彰化佈教所(彰化市)
    ☉真宗大谷派:彰化佈教所(彰化市)、沙山佈教所(北斗鎮)
    ☉淨土宗西山深草派:元天佛堂(永靖鄉)、彌陀岩寺(員林鎮)
    ☉淨土宗:埔鹽教會所(埔鹽鄉)  
        這些日本宗派在台灣的弘法方式,顯然與台灣的傳統寺剎不甚相同。它們將日本佛教宗派在日本的弘法經驗傳播到台灣。使台灣的佛教進入一個大異於清代的新階段。彰化縣的佛教也不例外,由於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佛教弘法方式的影響,因此,當地的佛教也有大異於清代的發展。  
    (三)現代(光復後迄今)  
        光復後,日本佛教勢力撤離,中國大陸佛教傳入,彰化縣的佛教發展又進入嶄新的階段。截至1998年為止,依文獻所載,該縣總計有90座寺院。在各行政區之中,彰化市有31座,員林鎮有10座,鹿港鎮有5座。其餘各鄉鎮所擁有的寺院數量都在5座以下。  
彰化縣的90座佛教道場,除了佛光山在當地所設的分院──福山寺與彰化講堂之外,其餘大多屬於地方性的寺院。主要的功能在供應當地居民的信仰須求。至於積極地向全台灣其他各地弘法的寺院,彰化縣並不多見。在這些寺院之中,清水岩寺(社頭鄉)是清代雍正年間創設的古剎,曇化佛堂(彰化市)也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這兩座寺剎都是迄今仍然香火頗盛的道場。此外,鹿港鎮的古剎龍山寺,是馳名全台灣的古建築,1983年且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彰化市正德佛堂附設有正德慈善醫院,也值得一提。至於藏傳佛教或日本密教道場,在光復後的彰化縣,仍甚為罕見。(《彰化縣志稿》;《佛教大年鑑》1969年版;《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
東和寺  
        日據時代日本曹洞宗在台灣的根本道場。位於台北市仁愛路。1908年創建。主持創建者為日僧大石堅童,參與其事者有台灣僧人心源、善慧、覺力等人及信徒黃玉階、辜顯榮等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宗務院也曾撥款資助。  
        本寺創建之後,定名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駐錫本寺的歷屆日本曹洞宗在台最高負責人有大石堅童、霖玉仙、伊藤俊道、水上興基、大野鳳洲等人。在日據時代的台灣佛教界,本寺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對台灣佛教影響最大的措施,就是在本寺觀音禪堂內附設「私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林」此一中學林,對於當時本省人才的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後,該校迭更校名,並將校址遷移至士林。光復後,終於演變成今日的泰北中學。  
        本寺建築原本頗具特色,內含大殿(本堂)、山門、觀音禪堂等建築。然在光復後為軍隊借住,違章建築逐漸增加,終使景觀大遭破壞。唯寺內鐘樓,在1997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  
        光復後,由於寺產為政府接收,寺內有軍隊駐紮,且有當時社會部勞動局之辦公室,因此寺域大減。1945年心源接任住持,並將寺名改為東和寺,然主要殿宇則僅係原本之觀音禪堂而已。其後雖稍有增建,而景觀已大不如昔。  
        心源之後,繼任住持為賢頓。1978年再由源靈繼任住持迄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