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紫雲巖
            
 清水鎮古剎,為民俗佛教寺廟,位於台中縣清水鎮。又名觀音廟。草創於西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初甚簡陋。至西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福建崇福寺僧蒞寺住持,寺宇漸具規模。其後歷經震災、山洪之侵損而數度重修。今所見五層樓台之殿閣,係於1980年所重建完成,文化大樓則於1994年落成啟用。寺中所奉觀音,頗負盛名。寺內收藏甚多匾額,如:咸豐年間的「天臨海鏡」匾,同治三年的「慈芘兵戎」匾,光緒年間的「五蘊光明」等,均具歷史價值。
附:清水紫雲巖誌
        「紫雲巖」者,乃供奉「觀世音菩薩」之梵宇也。
        本巖座落於台中縣清水鎮大街路二○六號東郊鰲峰山(昔稱「鰲頭山,又名為「牛罵頭山」之西麓;東屏鰲峰山毓秀之紫氣,泱泱於雲霞之表,林木蒼翠,中清公路,蜿蜒其間,車水馬龍,風馳電掣;西向名聞國際之臺中港,鯤海無涯之涵碧,一望無垠,艦船雲集;南環大肚溪之清流,北接大甲溪之潤澤,南北雙溪,浩浩蕩湯,源遠流長,宛若雙龍戲珠。且鰲峰山顛,紫雲出岫;鰲峰山麓,靈泉出澈。清水之地,山明水秀,風光綺麗;山川磅礡,地脈鍾靈,人文蔚起,風俗淳樸。
        紫雲者,祥瑞之氣也。先民以鰲峰山凝聚「山之紫、雲之瑞」,乃取「紫雲」為本巖之稱號焉。
        「紫雲巖」之建地,凜凜有浩然之氣。觀世音菩薩駕臨於此,毓山川之鍾氣,龍歸寶座,神靈顯聖,佛光普照,百姓咸庇,香煙鼎盛,歷久彌興。
        相傳清康熙元年壬寅(西元一六六二年。民國前二五○年),有一位瓦匠,其姓名不詳,自唐山福建泉州來臺,因故欲由神岡赴某地辦事,途經牛罵頭山麓紫雲巖之現址,憩息於大榕樹下以進食,適因內急,為免污穢隨身攜帶之佛祖香火,遂將香火懸於樹梢,迨動身離去時竟遺忘該物。事後之某夜,樹上忽然祥光四射,附近居民大為驚奇。翌晨民眾前往探視,除於樹梢發現一只觀音佛祖香火外,別無他物。至夜晚又見祥光燦爛通天,如斯者數回,觀者莫不嘖嘖稱奇。居民不約而同地爭先膜拜,乃至有求必應,瞬息間傳遍遐邇。其後參拜者日增,善心人士乃發起建廟之議,一時樂捐雲集,並推蕭成公主其事。翌日民眾發現一婦人乘白馬,氣勢非凡,始悟為觀世音佛祖之顯靈,於是信徒更夥,廟宇終於完成。
        據聞紫雲巖落成未幾,適逢漳泉械鬥,漳人據有葫蘆墩(即今之豐原)一帶,泉人則以海線一帶為地盤,互相殘殺不休。起初泉人失利敗退,漳人乘勝攻入鰲峰山嶺,將進至廟宇附近時,忽見一身著白衣裙之婦人騎於馬背,手執寒氣逼人之寶劍,威風凜然,統帥女兵,擋住追殺之路,使漳人望而生畏,遂率相竄退。泉人乘機反擊,轉敗為勝,得保家鄉。嗣後眾知白衣婦女為觀世音菩薩之顯靈,漳泉雙方乃化干戈為玉帛,自此以後烽火盡息,互不犯境,長保和平;而紫雲巖之信徒日眾,香火益盛矣。
        雍正年間,此廟宇曾遭洪水侵襲,沖塌兩廂,損壞不貲,始由盧氏大德發起重修。
        乾隆七年壬戌(西元一七四二年,民國前一七○年),廟已破舊。時有檀越浦文良公,自福建來臺經商;當其歸閩之航海途中,忽遇暴風雨,命危在旦夕,忽然憶起清水紫雲巖觀世音菩薩靈驗異常,立刻下跪向上蒼禱告許願,不出一個時辰,變為風平浪靜,而安抵福建。蒲氏深感神恩浩大,決定來臺定居,發起重修紫雲巖廟宇,購置廟產,並從事慈善事業。
        乾隆十六年辛未(西元一七五一年,民國前一六一年),聘福建漳州府龍溪南山崇福寺高僧福海倫禪師,以臨濟宗派分香任本廟主持,是本廟有僧侶之始。從此世代相傳,迄今已一十三代。後人為紀念其功,廟蒲文良公長生神位,四時奉祀。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西元一七九四,民國前一一八年),遭山洪之患,廟宇竟又傾塌。至道光元年辛巳(西元一八二一年,民國前九十一年),正月,由廟之總理王子文,會商副總理蔡世璉先生(前任清水鎮鎮長暨紫雲巖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卯生先生之祖先)及吳彩雲、林大國先生等,發起重修,結果在牛罵頭、四塊厝、公館三區五十三庄等地共募銀四千三百五十二兩,於道光三年癸末(西元一八二三年,民國前八十九年)六月二日興工,翌年四月告竣。
        咸豐三年癸丑(西元一八五三年,民國前五十九年)秋,又遭水害,兩廡傾覆。迨至六年丙辰(西元一八五六年,民國前五十六年)秋,由地方紳董集資修復。
        光緒元年乙亥(西元一八七五年,民國前三十七年),本廟再被洪水沖壞,當時由蔡占鰲(字敏川)先生任總理,發起重修,向轄區牛罵頭、四塊厝、公館等地之信徒募捐,得銀四千九百六十五元。於光緒五年卯(西元一八七九年,民國前三十三年)七月興工,翌年七月與廟後築造之石頭堡同時竣工。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西元一九○五年,民國前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傾盆大雨,山洪暴至,廟後堤防被水沖倒,廟亦受損。日本總督府補助三千元修復堤防,於翌年完工。
        宣統三年辛亥(西元一九一一年,民國前一年,日本明治四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晝夜暴雨不停,致舊築各條石頭堡,崩潰殆盡,沿街居民被其漂沒者無數,廟亦遭劫,幸佛像佛座安然無恙。鄉賢而時任臺中廳參事蔡運舫、區長蔡敏南、士紳楊澄若等人再發起重建,為求一勞永逸,倡議同時修築廟後堤防,以是請於督憲,承蒙撥款補助。此時四方善士,聞風響應,捐資獻財(是時,僅公館,即今沙鹿之公明里、清泉里,清水之吳厝里,已募集五千元),挑箕荷鋤,喜躍捐工。乃於民國五年丙辰(西元一九一六年,日本大正五年)施工,費時六年,廟後堤防亦同時峻工,堤名為觀音堤,即現在之堤防也。堤高一丈二尺,長二百五十間,堤高而偉,堅而固,非但廟宇賴以永安,清水全鎮居民亦得藉以安枕,庶幾無山洪危害,實蒙佛祐不淺。重修後之廟宇,更是雕樑畫棟,長垣雲連,高軒霞舉;南北相廡,修竹翠松,規模宏敞;前後殿翬飛鳥革,氣象巍峨。
        民國二十四年乙亥(西元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春三月十九日,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清水震災最烈,家屋倒塌殆盡,廟宇前殿及兩廂均頹圯,唯大殿尚可遮蔽風雨,然當時居民歷劫之後,欲修乏力。迨民國三十一年(西元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始由地方人士倡重修。不幸日寇侵華,政令限制土木,重修之議遂寢,僅依其舊制,略事修補而已。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剷除炎黃子孫之民意識,曾毀壞寶島境內許多寺廟,紫雲巖之所以能倖免於難,乃由於鄉賢楊肇嘉先生(臺灣光復曾任臺灣省民政廳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從日本請回觀世音菩薩分身供奉,故得以和漢共存。
        民國三十四年乙酉(西元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翌年春,地方士紳蔡老吉、王旺、蔡珍等出資,將廟宇前後殿及兩廂地面修平,並舖設水泥、紅磚。此次之重修,雖略復舊觀,惟大殿自震災後,歷十餘年,受風雨侵蝕,丹青剝落無餘,非予徹底整修,無以壯廟宇之雄偉。此時省民正喜國土重光、還我自由之際,重修紫雲巖之要求正符眾意,乃推舉蔡卯生、楊天賦先生為正董,負責募捐鳩工,遐近人士響應如雲。遂於民國三十五年丙戌(西元一九四六年),冬月興工重修,增建左右兩廂,廟宇毀損部分,至此始復其舊觀。並推趙金火、徐松柏、張天賜、吳采等四人為管理,潘道緣為主持。
        民國四十七年戊戌(西元一九五八年),因地方漸漸繁榮,清水鎮長蔡卯生,率先發起成立管理籌備委員會,案經清水鎮民代表會第五屆第八次大會通過。
        民國五十三年甲辰(西元一九六四年),政府舉辦全國寺廟第二次總登記,紫雲巖管理委員會,正式奉准成立,確定信徒名冊,選舉信徒代表,訂立管理章程,由信徒代表選舉管理委員,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碓立管理制度,定名為第一屆委員,主任委員仍由清水鎮長蔡卯生擔任。
        民國五十五年丙午(西元一九六六年)春,為加強信徒服務,發展會務,特成立興建小組,以修築四週圍牆,廟後花園。公推蔡老吉先生為召集人,並主其事,委員蔡六、萬昆皇、黃槐庭、楊清塗等四人協同辦理丈量廟宇基地,並與侵佔用戶訂立承租契約。
        民國六十一年壬子(西元一九七二年),管理委員會改組,由檀越黃指南先生當選主任委員。嗣因政府英明,國家安泰,徇地方人士建議,以配合臺中港之興建,發展觀光事業,宏揚佛祖聖德,籌組重建委員會,進行重建事宜。各方善信檀越,紛紛解囊響應,瞬得巨資。於是年黃道吉日十月三十日寅時動工興建。當時在佛前信筶決定聘請高雄市謝自南先生設計、高雄縣湖內鄉王寶樹先生雕塑彩畫,恭請耆宿前台中縣議長楊丁先生主持重建動土典禮。民國六十二年癸丑(西元一九七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成立重建委員會,嗣經臺中縣政府建都管字第一六三號准予重建。前殿完工於六十三年甲寅(西元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並領取使用執照,同年十月十七日(農曆九月三日)寅時,恭請佛祖及諸神像離座。並暫安座在中庭,嗣後殿開工興建,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農曆十月十二日)卯時請玉皇大帝等諸神像進上二樓前殿安座。至六十五年丙辰(西元一九七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寅時恭請佛祖登殿暨文殊普賢菩薩、韋馱尊者同時安座,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迨民國六十九年庚申(西元一九八○年)十月重建完成,同年十一月十六日,依古禮舉行落成典禮,並於十一月十九日舉行五朝七天,祈安清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次之工程,共歷八春有餘,全賴神人合作,信徒踴躍捐獻,有以致之。全部經費,共耗資數千萬;其樣式即由平房式殿閣,擴建為五層樓台之殿閣。內部之佈置,改為為:一樓大殿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兩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及普賢菩薩,並列有十八羅漢洞,寶像莊嚴;二樓前殿為玉皇寶殿,供奉主神玉皇大帝,兩旁有神農大帝、天上聖母、開台聖王、註生娘娘等陪侍在側;三樓大殿為三寶佛殿;五樓設有文物館,存放古代歷史文物。殿閣高聳雲霄,獸角飛簷,雲龍石柱,鏤月裁雲,山節藻梲,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殿內浮雕壁堵,金碧輝映,瞻仰佛祖,寶像莊嚴,慈光普照,澤被眾生,廓廡僧堂,寬敞雅靜,曲徑遊廊,迴旋轉折,朱楹玉礎,雜影如林,水銀燈五光十色,交錯閃燦,如同白晝,鐘樓經閣,飛跋雲端,庖湯倉廩,應有盡有。殿後附設花園,推石為山,峰巒高聳,山勢嶙峋,玲瓏隧道,別有洞天。仰觀眾佛,栩栩如生,奇花異卉,點綴其間,格外幽雅,小橋流水,綎欄俯視,池塘清澈,游魚可數,猶入仙境,已達忘我境界,是香客休憩好處所。建築工程之宏偉,設備周全,可謂全省之冠。
        本廟近三百年來,歷遭洪劫,迭,經整修,始恢復舊觀。此次承蒙士紳檀越發起擴大重建,廟宇煥然一新,堪稱萬年不壞之宏偉建築,亦是全國最佳之觀光勝景、香客參拜之聖地。
善覺寺
        南投縣佛剎。位於南投縣名間鄉彰南路。據寺內碑文所載,創於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名養善堂;其後歷經十餘位住持,然因記載闕佚,遂無從詳考。至1960年,尼師慧蓮駐錫本寺,發願重修,乃將寺宇遷建至南投新街現址,並改名善覺禪寺。1973年大殿落成,正式安座。大殿名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法相。
        另據日據時代於1941年之調查資料顯示,善覺寺原名善養堂,創於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日軍據台時,曾為軍隊所用(或說派出所)。1916年改建,曾加入日本曹洞宗,由陳輝南為管理人、張錫勳為代表。1942年,大道前來住持,改為臨濟宗佈教所,並利用夜間對地方民眾舉辦語文補習,及佛學教育。每年且固定於四月八日、八月八日、十二月一日舉行法會。大道,彰化縣人,早年於高雄龍泉寺出家,曾任高雄佛教慈愛院、臨濟宗高雄佈教所主辦等職,師於1957年左右尚駐錫本道場,至慧蓮發願重建且遷移寺址後,乃離寺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