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鳳山寺(南投) 
       

        南投縣古剎。全稱「樟普寮鳳山寺」。位於南投市西嶺里。為一民俗信仰寺院。清朝雍正年間,福建漳州漳浦人藍某等人草創於今址。依1997年該寺所立之碑文〈南投樟普寮鳳山寺沿革〉云:樟普寮鳳山寺,居南投西屏八卦山台地之顛,緣有福建漳浦藍姓先民,追隨鄭成功,途經南海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求得香火,隨身攜帶,雍正十年間,輾轉定居於樟林遍野,風光明媚有漳浦風貌之世外桃源,因紀念故鄉故命名為樟普寮,居民均在廟址搭建茅屋恭奉香火,至咸豐十一年六角頭信徒在原址,『倒飛鳳穴』改建為三間土牆茅草屋頂房屋,俗稱武東堡草尾嶺公廳。
        民國前一年(明治四四年),翻草房換蓋瓦房,民國十年(大正十年)歲次辛酉,有藍目、林茂、陳田 等三人,代表所有信徒,向日本當局申請重建廟宇獲准,共募得壹仟五百圓鳩工興建,是年臘月,大功告成,但見雕樑畫棟,歷史人物,翩翩如生,拈花鳥隻,龍騰鳳舞,相互爭趣,美不勝收,鳳山寺從此信徒大增。
        民國戊戌,地方士紳陳源芳、藍朝固、張振傳、李添宗等,共同策劃,募得新台幣五萬元重建拜亭,翌年,張振山申請晒谷場建設,獲補助五百包水泥,並由地方里長、里幹事配合勸募,完成廟前大庭水泥地面,民國五五年李火生捐地壹佰參拾肆坪,擴大廟地,民國五八年,張振揚、張如陵、張平等首倡興建鐘鼓樓,隨由張振傳籌組增建委員會共募得玖拾柒萬參佰柒拾元於翌年竣工。
        民國六二年李火生第二次捐地,前後兩次不收分文,民國六七年購地壹仟貳佰柒拾伍坪於東側,此為建廟之殊榮也,另於民國己丑,三十八年陳源芳倡籌基金會,獲地方士紳響應,募得基金在張振傳、李榜二人有效管理下已有數千萬元之譜,奠定本寺成功之基。
        本寺訂有章程,除廟務外,另對社會公益,冬令救濟社教之推動社區發展,均列有預算,尤以推動文教,特別熱忱,因此民國六十二年獲省主席頒贈木製扁額一面以為殊榮。

臺中縣佛教
 

(一)清代
        台中縣之有佛寺,始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在清水鎮所建之紫雲巖。其次,位於沙鹿鎮之天元禪寺,據傳創建迄今(1997)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該寺原名天元堂,曾多次修建。此外,1820年(同治四年),陳太空於清水鎮募資興建覺元堂;1975年該堂重建,改名覺元寺。1888年(光緒十四年)也有大甲鎮民集資於鐵砧山麓創建金華堂。
        清代台中縣的佛教,齋教與民俗信仰成分雜然並存,雖然佛寺肇建於康熙之時,較台中市為早,而且,清代台中縣所能稽考的寺剎也較台中市稍多,但是整體而言,仍然未脫佛教初傳的萌芽期階段。
(二)日據時代
        台中縣佛教在日據時代有顯著的發展,除了當地信徒新建佛寺多座之外,日本佛教各宗也紛紛來此設置佈教所或爭取本地寺院加入日本宗派。在新建寺院方面,下列諸剎是有文獻可資稽考的:
        天禮堂:又名福善堂。約創於民國初年(日本大正年間),位於霧峰鄉。1964年廣化接管後,改稱護國寺。
        明剛堂:1917年創建,位於石岡鄉。初由陳惡苟(普慈)設於寓邸,1925年建成磚屋,1935年改稱明山寺。
        龍善堂:1923年創,位於大雅鄉。係尼師普酡應地方善信要求所創。1945年易名龍善寺。
        毘盧禪寺:1930年建,位於后里鄉。由豐原望族呂厚庵之夫人與女兒共同倡建。
        懷德堂:位於后里鄉。1931年由張林鑾創建。
        合佛堂:位於外埔鄉。1933年由王普進創建。
        永光寺:位於大甲鎮。1944年由尼師妙然創建。
        上列諸寺,雖然仍雜有齋教及民俗信仰成分,但是也有以純粹正信佛剎,后里鄉的毘盧禪寺即其中顯例。該寺被譽為日據時代「台灣八大叢林之一」(見《全台寺院齋堂名蹟寶鑑》),為當時著名的正信尼眾道場,在台灣佛教史(尤其是比丘尼信仰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此外,天禮堂即今之護國寺(霧峰鄉)前身,明剛堂即今之明山寺前身,此二剎在台中縣佛教史上都有不小的影響力。永光寺為苗栗法雲寺派傳人尼師妙然所住持,由於創建於日據時代末期,故在日據時代之歷史意義不大,但到光復後,該寺則成為當地名剎。
        在日本佛教方面,當時傳入台中縣的宗派共有真宗大谷派、曹洞宗、淨土真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淨土宗等五宗。其中,曹洞宗在本縣教勢較盛,共有六處佈教所;真宗大谷派居次,有三處佈教所。其餘各派,則皆僅有一處而已。各派的佈教處所,略如下列:
        ◎真宗大谷派
            清水佈教所(清水鎮)
            梧棲佈教所(梧棲鎮)
            大甲佈教所(大甲鎮)
        ◎曹洞宗
            豐原佈教所(豐原市)
            靈山寺(霧峰鄉)
            慈覺院(霧峰鄉)
            善意堂(東勢鎮)
            福源堂(烏日鄉)
            天禮堂(霧峰鄉)
        ◎淨土真宗:本願寺東勢佈教所(古靈堂,位於東勢鎮)
        ◎臨濟宗妙心寺派:鐵峰寺(原名德合堂,位於大甲鎮)。
        ◎淨土宗:大肚教會所。
(三)現代(光復後迄今)
        台灣光復後迄二十世紀末,台中縣佛教有劃時化的發展。日本佛教撤離之後,中國大陸佛教再度傳入。截至1997年為止,台中縣寺剎之可以稽考者共有133座。這些寺院分佈在台中縣轄下的20個行政區內。各行政區的寺院數量略如下列:
            太平市:22座
            大里市:8座
            霧峰鄉:12座
            烏日鄉:3座
            豐原市:18座
            后里鄉:7座
            和平鄉:3座
            石岡鄉:1座
            東勢鎮:6座
            新社鄉:2座
            潭子鄉:5座
            大雅鄉:2座
            神岡鄉:3座
            大肚鄉:1座
            沙鹿鎮:5座
            龍井鄉:5座
            梧棲鎮:3座
            清水鎮:10座
            大甲鎮:6座
            外埔鄉:7座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台中縣各行政區之中,鄰近台中市境的太平市轄區內,寺宇最多,有22座。其次是台中縣政府所在地豐原市,有18座。此外,霧峰鄉有12座,居第三位。
        在這133座寺剎之中,聖印開創的萬佛寺(霧峰鄉),規模較大,法務甚隆,除附設佛學院之外,並設有慈明商工職校,頗為台中一帶教界人士所知。可惜在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時,該寺遭到甚大的毀損,目前(2000年)正在規劃復建中。
        太平市的華雨精舍,是當代台灣佛教第一碩學印順駐錫之處。數十年來,印順常在此處接見海內外教界與學界人士。
        光復後的台中縣佛剎,聲譽特別突出的大型寺院除萬佛寺之外,較為罕見。寺剎大多具地方色彩。在其他系統的佛教方面,藏傳佛教道場甚少,倒是二十世紀末期傳入台灣的噶印卡(S.N.Goenka)內觀禪法也在本縣設有訓練場所。新社鄉的「內觀中心」即為噶印卡內觀禪法的弘揚處所。(《台中縣志》;《世界佛教通訊錄》1997年版;《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


屏東佛教
 

(一)清代
        清代屏東縣的佛教,屬於萌芽期。當地佛寺之肇建,大約紿於1736年(乾隆元年),當時琉球鄉民田深於自宅建一茅蓬,名觀音亭,並雕刻佛像以供鄉民膜拜。稍後,位於萬丹鄉的萬泉寺(又名上帝廟),係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李振利所募建。此外,位於里港鄉的慎修堂,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由謝半水所創建。
        文獻可稽的清代屏東佛剎,為數甚少。當時本縣所流傳的佛教,仍未脫民俗信仰氣息,且雜有齋教信仰。大體而言,當時的信仰習慣,與純正漢傳佛教仍有一段距離。
(二)日據時代
        日據時代,日本佛教宗派的勢力隨著政治力量而輸入台灣。屏東佛教也不例外。因此,當時本縣的佛教除了有傳統寺院增建之外,也有屬於日本佛教宗派的佛寺。依文獻所載,當時本縣新增的道場,至少有下列諸處:
            德修堂:1912年由陳生榮創建。位於竹田鄉。1985年改稱德修禪寺。
            龍泉巖:1916年由行淨創建。位於恆春鎮。
            永興禪寺:1918年由信徒李阿桂等人,於麟洛鄉初創草庵。
            羅峰寺:1923年由地方善信集資創建。位於滿州鄉。
            東山禪寺:1924年由林慶雲等人捐資籌創,初名「屏東佛教臨濟宗佈教所」。1929年改稱東山禪   

                               寺。位於屏東市。
            圓隆寺:1924年由開宗創建。位於竹田鄉。
            廣修堂:1928年由劉文和等人創建。位於高樹鄉。後改稱廣修禪寺。
            高恩堂:1931年創建。位於新埤鄉。1969年改稱高恩寺。
        在日據時代,日本佛教各宗傳到屏東縣的共有五個宗派。這些宗派之中,有些宗派在屏東設立佈教所,有些宗派則與傳統寺院結合(亦即由傳統寺院改宗而歸屬於日本某派)而在屏東佈教。當時各派的相關寺院,略如下列:
        ◎臨濟宗妙心寺派
            東山禪寺(屏東市)
            寶鏡禪寺(即慎修堂,里港鄉)
            廣修堂(高樹鄉)
            真如禪院(即永和堂,內埔鄉)
            德修佛堂(竹田鄉)
            映泉寺(萬巒鄉)
        ◎真宗大谷派:屏東佈教所(屏東市)
        ◎曹洞宗:護國院(屏東市)
        ◎淨土宗
            報恩寺(屏東市)
            麟洛教會所(麟洛鄉)
            赤山岩佈教所(新園鄉)
        ◎高野山真言宗:東港佈教所(東港)
        在上列諸寺之中,東山禪寺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屏東所設的佈教所,在日僧東海宜誠的主持之下,該寺乃成為屏東名剎。此外,像慎修堂是清代同治年間所建的里港鄉古剎,後改名為寶鏡禪寺,並改隸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高樹鄉的廣修堂是民間寺院,後來也改隸臨濟宗妙心寺派。
        當時屏東地區的佛教界名流,除了全台知名的日僧東海宜誠之外,里港鄉出身的莊阿隨也在佛教界貢獻頗多。莊氏是一經商有成的女中豪傑。氏與其子陳螟蛉對當地的社會慈善事業盡心盡力,在寶境寺與東山寺的營建過程中,也有大量捐獻。莊氏在四十歲時,其夫病卒,氏除與其子經商致富之外,又精習馬術,經常乘馬聯絡軍隊,以緝捕盜匪,並經常救濟貧窮百姓。晚年讀經禮佛,長壽以終。
(三)現代(台灣光復後迄今)
        台灣光復後,日本佛教的勢力隨著日本政府的撤離而消失。屏東佛教進入漸趨純正的漢傳佛教時代。依文獻所載,截至1997年為止,屏東縣共有106座寺院,分佈在26個行政區域之中。其中,屏東市的寺院數量最多,共有17座。其次是恆春鎮、潮州鎮與內埔鄉,各有8座。此外,高樹鄉有7座,新園鄉與新埤鄉各有5座。其餘諸地,都在5座以下。
        在這些寺院之中,為《屏東縣志》、〈地理志〉所列為「名勝古蹟」的是東山寺、萬泉寺與碧雲寺。後二者是清代古剎,而東山寺則是迄今仍居屏東佛教界牛耳的名剎。
        光復後的東山寺,在著名尼師圓融的主持之下,寺務大興。傳戒辦學,在南台灣佛教界頗為知名。該寺現任住持為畢業於該寺東山佛學院的尼師天機。天機的弘法事業也頗有成果,目前她除了住持東山寺之外,也同時執掌寶蓮寺(高樹鄉)、華嚴禪院(潮州鄉)、揚善講堂(枋寮鄉)等剎寺務。
        天機之外,高雄宏法寺住持傳孝(係南台灣名僧開證的弟子),在屏東也兼任準提寺(新埤鄉)、德修寺(竹田鄉)、慈恩寺(佳冬鄉)三剎的住持。傳孝在教育、慈善、文化方面頗為致力,所舉辦的兒童學佛活動及推廣桌球運動,都頗有成績。
        在佛法義理的研究與弘傳方面,必須介紹的是普門講堂(萬巒鄉)住持的會性。他是一位學殖深厚的名師,早年除講學於各佛學院之外,並撰有《大藏會閱》專著行世。該書是他在閱藏之後所撰的佛典綱要書。
        在密教方面,藏密在屏東縣甚為罕見,日本密教方面,惟勵在高樹鄉所設的不動寺,是專弘揚日本密法的道場。(《屏東縣志》;《世界佛教通訊錄》1997年版)。


新竹佛教
 

(一)清代
        新竹縣之有寺院,始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當時有居民於南門外建小庵,供奉觀音佛祖,靈驗殊甚。後有信徒捐地建寺,名竹蓮寺,通稱觀音亭。這是文獻所載,新竹縣最早的寺剎。
        自乾隆迄清末光緒年間,新竹地區寺院的創建,文獻迭有所載。1785年(乾隆五十年),有鄭、陳、蘇姓居民,於東門外金山面開墾。農事之餘,曾建一小庵,供奉觀音佛祖,稱香蓮庵。1799年(嘉慶四年),淡水同知華清,捐建城隍廟後殿,供奉觀音佛祖。到1803年,同知胡應魁又在城隍廟西畔另建佛祖殿,將觀音佛祖遷奉於此,並供奉十八羅漢,此即法蓮寺。此外,1831年(道光十一年),於新竹市南郊,有翠璧岩寺之創建;1860年(咸豐十年),竹東鎮建有師善寺;1878年(光緒四年),竹北鄉又有蓮華寺創建。1892年,普捷於峨眉鄉獅頭山結庵禮佛,名獅巖洞(元光寺),此為獅頭山創寺之始。
        此外,齋教之傳入新竹,當在清代嘉慶初年,據史實所載,當以龍華派最早傳入,其次,金幢派、先天派亦陸續傳來。茲依郭輝等人所纂《新竹縣志》卷八〈宗教志〉之記載,將新竹地區的齋堂,按派別略述如下:
        ◎龍華派:
            香 堂:清.嘉慶初年有僧至新埔鎮所建。
            良善堂: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李光輝倡建於新竹市。1929年與敬德堂合併,改稱敬善堂。今

                         廢。
            明德堂:1853年(咸豐三年)建於新竹市。
            證真堂:1858年鄭常寂倡建於新竹市。
            敬德堂:1861年建於新竹市。1929年與良善堂合併,改稱敬善堂。今廢。
            印月堂:1863年(同治二年)建於新竹市。
            樂善堂:1893年(光緒十九年)鍾石妹倡建於橫山鄉。
            證善堂:1893年,潘普趣倡建於新竹市。
        ◎先天派:
            正德堂:1884年(光緒十年)創於新竹市。
            太和堂:1891年由陳運榮倡建,位於新竹市。
            中和堂:1893年建於新竹市。
            紫霞堂:1907年建於新竹市。
        ◎金幢派:
            慎修堂:1853年(咸豐三年)由陳九如倡建,位於新竹市。
            存齋堂:1879年(光緒五年)建於新竹市。
        由上列資料可知,新竹縣的齋教,在清代嘉慶年間以來頗為興盛。其分佈地區,大多集中在新竹市。在派別方面,三派都在新竹縣設有齋堂,其中以龍華派的齋堂數量最多。
(二)日據時代
        新竹縣在日據時代又增建不少寺院。較知名的有鄭保真在青草湖所建的靈隱寺,覺明在青草湖所創的壹同禪寺,張妙禪在湖口創建的鳳山寺,達聖在竹東所創建的觀音禪寺,達明在獅頭山(峨眉鄉)所創的海會庵等處。
        當時由於日本佛教也傳入新竹地區,在當地設有若干佈教所。此外,由於政治顧慮,也使不少本地人所設的寺院或齋堂紛紛改宗日本佛教宗派。
        依現存文獻所載,當時傳入新竹的日本宗派,計有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淨土宗、高野山真言宗、真宗大谷派等五派。其中,淨土宗、高野山真言宗、真宗大谷派都在新竹縣設有佈教所或支部。而曹洞宗則有靈隱寺、壹同禪寺等本地寺院改屬該宗;臨濟宗也轄有鳳山寺等道場。
        清代的新竹縣佛教,是閩南移民的民俗佛教與齋教並存的局面,到日據時代,日本各宗派的信仰內容、傳教方式與社會關懷方式都與前此大不相同。因此,深受日本佛教影響的當地佛教,逐漸邁入一個與清代頗為不同的階段。
(三)現代(光復後迄今)
        台灣光復後,新竹縣佛教又進入一嶄新的階段。日本佛教悉數撤離,中國大陸僧人逐漸在當地設寺弘法。新竹縣佛教的風格逐漸轉變成純正的漢傳佛教。不祇日本佛教的傳教風格逐漸被掃除,而且,原有傳統的民俗佛教及齋教,都逐漸轉型為正統的漢傳佛教。
        截至1997年為止,新竹縣的寺院總數有92座。其中,主要集中在新竹市,共有48座。其次是峨眉鄉,有9座。竹北市與竹東鎮各有7座。其餘各鄉鎮的寺院數量都甚少,除了新埔鎮有5座之外,其他都在5座以下。
        在這些寺院之中,傳統名剎有:新竹市青草湖的靈隱寺與壹同寺,妙禪所建的鳳山寺(湖口),斌宗開山的法源講寺(新竹市)、及獅頭山的元光寺等處。靈隱寺在光復後由無上住持,無上曾任新竹縣佛教會理事長,是光復初期之當地名僧。壹同寺為新竹縣著名的尼眾道場,開山住持玄深,曾留學日本京都,光復後在新竹地區興辦女眾佛學院、佛教講習會及幼稚園等,對當地之僧俗教育事業貢獻頗多。鳳山寺開山妙禪,是台灣佛教界精書畫藝事的名僧。法源講寺為台灣天台宗僧斌宗所開山,以講學弘法著名。獅頭山元光寺為新竹獅頭山風景區名剎,光復後由性圓、會性、性梵、普獻等人歷任住持,多所擘劃。
        在光復後的新建寺院方面,印順在壹同禪寺附近開山的福嚴精舍最為知名。印順為一代義學大師,他在該寺的講學授徒活動,對台灣佛教的僧教育有直接的影響。目前(2000)該寺仍設有福嚴佛學院,由印順弟子厚觀主持院務。峨眉鄉的十方禪林為首愚所開山。首愚為仁俊弟子,後從學於居士南懷瑾。數十年來以精修、宏闡準提法為教界所知。此外,法源寺別苑寬謙,在佛教藝術研究方面,頗多貢獻。所主持的覺風文教基金會為二十世紀末期台灣著名的佛教藝術推動機構之一。(《佛教大年鑑》1969年版;《台灣佛教名蹟寶鑑》;《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世界佛教通訊錄》1997年版、江燦騰〈清代新竹佛教的源流與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