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87期

《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齋明寺

        桃園縣古剎。三級古蹟。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清•道光年間,性悅創建。初名「福份宮」。1873年(同治十二年),黃普瑟及邑紳等獻地集資,以磚瓦重建,改名為「齋明堂」。至1925年,江普乾接任第五代住持,並於1929年於寺後興建「莘靈塔」。塔分兩層,上層供奉西方三聖,下層為納骨堂。1937年更易堂名為「齋明寺」。1939年江張仁繼任住持。密教大德屈映光自大陸來台後,曾深居於本寺之後園,精研密法。今寺內報恩亭橫匾上「白雲間」三字,即屈氏之手書。寺內藏有「影印宋版磧砂藏」一部。
        本寺之宗派歸屬頗為曲折。清末同治年間,本寺曾歸屬齋教龍華派,時在第二任住持黃普瑟在任之時。到日據時代,第四任住持江普梅曾歸入福建鼓山湧泉寺派下,屬閩南之曹洞宗法脈。到第五任住持江普乾之時,又歸入日本曹洞宗。光復後,又脫離日本曹洞宗,在第六任住持江張仁掌理期間,於1999年將本寺交由法鼓山聖嚴管理。並由聖嚴擔任第七任住持。聖嚴旋派弟子果建擔任副寺,常駐本寺,以掌理寺務發展事宜。
臨濟寺
        台北市名剎。又名: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或略稱「圓山臨濟寺」。位於台北市酒泉街。1900年(明治33年)日本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所創建。開山住持是祖籍福建福州的日籍華僑僧侶梅山玄秀。宗派屬於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
        本寺在日據時代之地位頗高,曾開辦鎮南學林、鎮南中學林、台灣佛教道友會、圓通婦人會等弘法機構,歷任住持除梅山玄秀之外,有長谷慈圓、高林玄寶等多人。在日據時代,本寺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灣的弘法總部。
        光復後,日本佛教撤離台灣。本寺改由漢籍僧人接管。歷任住持有本圓、賢頓、白聖、真光等人。其中,白聖為大陸來台僧侶中聲望甚高的僧人之一,曾任台灣之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數十年。因此,在白聖住持期間,本寺聲望較高,曾傳授三壇大戒四次,開辦戒光佛學院與中國佛教研究院等研學弘法組織。白聖逝世(1989)後,本寺聲望較不如前。唯本寺已被台北市政府評定為古蹟,與中山一號公園並存為歷史古蹟公園。(《鎮南紀念帖》、《臨濟寺簡史》)
證嚴(1937∼)
        慈濟弘法集團之創辦人與領導人。出生於臺中縣清水鎮。俗姓王,名錦雲。1960年,由於養父溘然去世,感嘆人生無常而自行落髮出家。1963年皈依印順,成為正式的比丘尼。後返回花蓮普明寺,恪守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教訓,且立下「不趕經懺,不做法會,不化緣」的自持生活原則。
        1966年,有感於山地婦女小產,求助無門,而萌生組織「慈濟功德會」之意念。該會成立後,以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在其本人身體力行之務實作風推動下,先後開設慈濟綜合醫院、大愛電視台、慈濟大學等機構。其慈悲濟世之事業,不惟施行於台灣,且及於中國大陸及海外各地。在現代世界佛教之社會慈善事業領域中,師之成果,罕見其匹。
        由於師之成就,國內外之肯定與讚譽紛至沓來。下列諸項即其中顯例:
         1.1991年獲頒菲律賓「麥格塞塞獎」中之社區領導獎。
         2.1996年被香港《亞洲周刊》評選為「亞洲傑出女性」。
         3.1998年獲「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頒授「國際人權獎章」。
         4.199810月法國《費加洛仕女雜誌》(發行量57萬份)報導台灣婦女成就之專文中,推崇法師為「台灣經驗中最動人的一章」。
         5.2000年加拿大之中學教材「世界接觸」課本中,有「證嚴」專章,介紹法師與慈濟之各項成就。(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第四章;《慈濟年鑑》)
關懷生命協會
        成立於1993年的慈善團體。全稱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會址設在台北市民生東路三段。本會之成立,係鑑於台灣民間戲謔動物的娛樂方式及日常肉食的消費型態日趨驕奢殘暴,故以「結合群力,發揮道德力量,激發人性光輝,關懷生命,尊重生命」為立會宗旨。期以群體力量,有效地實踐佛陀慈悲教義,全面推展護生大業。首任理事長是昭慧。
        本會自成立以來,曾舉辦系列巡迴演講,完成「關懷生命」紀錄片之製作企劃,對虐待動物事件於媒體公開提出譴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