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89期2005.9.1


臺灣佛教辭典選刊

                                                                                                                                                                                                                   編輯部

齋教
        清代及日據時代自中國大陸流傳到臺灣的民間信仰。在日據時代,齋教被視為佛教之一支,齋堂及信徒甚多,勢力頗大。光復以後,齋堂逐漸轉型為純正寺院,齋教在臺灣社會上的影響力,遠遜於日據時代。
        齋教又稱白衣佛教、持齋宗、齋門。相傳係自禪宗演變而來。此教提倡佛、道、儒三教合一,然所含佛教成分最濃。主要流行於華東、臺灣一帶。信徒雖不拘僧俗,然以在家眾居多,俗稱食菜人(男子稱齋公,婦女稱齋姑),教徒間互稱齋友。其布教所稱為齋堂,不稱寺院。
        齋教之流行於華東者,奉彌勒佛為無極聖祖;流行於臺灣者,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為主尊,而以禪宗六祖慧能為祖師。並有龍華派、先天派、金幢派之分。此三派均自大陸傳來。所課誦之經典多採用《金剛經》(早課)與《阿彌陀經》(晚課)。茲略述三派之大略如次:
     1.先天派:約創立於清代後期,崇教敬儒,講求戒律的嚴明、組織的森嚴。信徒共分十級,依次為眾生、天恩、證恩、引恩、保恩、頂航、十地、師位。
     2.龍華派:清末葉由福建傳入,該派講求禪法與瑜伽修習,不禁婚娶,素食也只是規定在若干時日,而不須茹長齋。
     3.金幢派:明末清初傳入,道教色彩濃厚,可婚娶,素食亦只限於若干時日,然重視煉氣修習。
附:張曼濤〈異樣的在家佛教之活動〉(摘錄自〈臺灣的佛教〉)
        所謂的異樣的「在家佛教」,指的就是「齋教」。在中國佛教史上,原沒有齋教這種在家佛教的團體,而且就齋教起源的傳說看來,也是虛構的,和正統的佛教完全無關。不過,齋教的內容和行為,卻可說很明顯的屬於佛教。認真的加以考察,我們可發現齋教其實是儒、佛、道三教內容混合而成的,只是受佛教的影響最多。在明清時代新興的宗教中,這一類性質不少。根據某種說法,認為發起此種宗教的,多半具有反清復明的政治目的,例如青幫、洪幫及其他祕密結社均是。
        不過,齋教本身並沒有特別的政治目的,相反的,它是一種相當單純的庶民之宗教信仰,因為它是將高深的佛教教義混合在儒、道的理論之中,加以通俗化,這也可以說是齋教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質。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到了宋、元、明各朝代時,幾乎都採佛、道、儒三教融合的方式。漢末的「牟子」或南北朝與三教有關的書籍,以及宋、元、明時代的高僧,均使得佛教與中國思想有所交流。不過,站在正統的佛教史之立場,或是上層指導者的立場來看,三教融合只是理論性的。而這種新興的民間宗教,卻不是理論,而直接付諸行動。具有此性質的齋教之所以會被看成是佛教的在家團體,是因為日據時代所執行的宗教政策之故,當時日本為了使臺灣易於統治,想盡辦法使民心單純化,因此將各地的齋教組織都歸於佛教會,編入某寺院之下,以在家佛教團體稱呼之。
        臺灣的齋教有三個宗派,分別為龍華派、金幢派及先天派,其他叫空門派的,但是其教義及組織較弱,影響也較小。在有清一代,金幢派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光是齋堂的建設就有三十餘所,茲表列如次:
        臺南──西華堂、慎德堂、金華山堂。
        高雄──寶善堂、善德堂、龍山堂。
        屏東──廣善堂、覺悟堂、德修堂、慎省堂、慎省德修堂、慎修堂。
        嘉義──湧盛堂、小西天、資德堂。
        彰化──興隆堂、金德堂。
        臺中──存真堂、金華堂。
        新竹──慎修堂、存齋堂、楊柳堂、師善堂、種福堂、養真堂。
        臺北──復源堂。
        其中最早建立的是慎德堂,次為西華堂與資德堂。西華堂是1750年(乾隆十五年)創建的,資德堂建堂的確實年月不詳,但據說相當早。接著金幢派之後傳到臺灣來的,是龍華派。但也有龍華派比金幢派更早傳來的說法(例如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重修的《臺灣通志》〈宗教篇〉,就是持此說)。
        龍華派傳來臺灣之後,共分為三個支派,這三個支派分別是漢陽堂、一是堂及復信堂。在清末的臺灣,漢陽堂派在嘉義以南有甚大的發展,一是堂派則在新竹與彰化甚具勢力,復信堂派則多在臺中附近一帶發展。
        創立先天派的是一個叫黃德輝的人(依臺灣史學家林衡道氏的說法,先天派的創立人乃是明代的名人徐錫),而由其十三祖徐吉南、楊守一在四川首建先天堂,於清末遷到上海的盛觀亭;傳到臺灣是在十五祖林金祖的時代,林金祖派遣弟子黃昌成與李昌普到臺灣傳教。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黃昌成於臺南創立報恩堂,李昌普則在臺中往北傳教。到1960年代左右,屬於先天派的齋堂,全臺灣共有二十餘所,茲表列如次:
        臺北──至善堂、醒修堂、元和堂。
        新竹──太和堂、紫霞堂、中和堂、正德堂、福林堂。
        桃園──善德堂、六也堂。
        臺中──弼教堂、大慶堂。
        彰化──福海堂。
        臺南──報恩堂、擇賢堂、擇明堂。
        高雄──明善堂、擇善堂。
        屏東──明德堂。
        澎湖──澄源堂。
        這些在家佛教並不是純粹的在家佛教,因為其中已吸收了道教、儒教及民間信仰的成分,因此在日據時代雖被分屬為在家佛教團體,但實在是一種異樣的在家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