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旅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邱敏捷

    9775日展開為期九天的新疆之旅,著實令人有些興奮,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欲濟學問之道,以遊歷為先;欲收遊歷之效,以讀書為貴」。行前一本《新疆》雖未做足功課,但浩瀚大漠之情景,已多少喚醒過去閱讀的記憶。
        起個大早,先生送我到小港機場,準備搭乘745分的班機到香港,再坐船到深圳;後由深圳轉機飛西安,接著由西安飛往離海最遠的、人口約二百萬左右的烏魯木齊。
        飛機抵達目的地,已近深夜12點了!但,夜深人不靜,烏魯木齊機場依舊人潮洶湧,上了大巴士聽導遊一說,才知道新疆五月到十月,尤其是現在七月,晚上10點半太陽才下山,所以「深夜」12點之際,街道依然不少人潮;早上6點左右太陽又出來,日照時間長達16小時之久。
        入境隨俗,導遊介紹到新疆有46種之多的少數民族居住在這裡,信仰伊斯蘭教者尤多,所以「清真館」林立,而這些崇信、皈依阿拉真神的信徒,「不食豬肉」,所以到新疆來「一個『豬』字不可說」。烏魯木齊這個城市還是以漢人居多,約占7成;「有雨一街泥,無雨一堆土」,這是過去形容烏魯木齊的諺語;如今,街衢縱橫,高樓處處,真不知置身在古代所稱的「邊陲」、「蠻貊之地」。也由此可知,所謂「邊陲」與「蠻貊」都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認定,不是客觀的存在。
        烏魯木齊街道與大陸其他都市不一樣的地方是,沒有自行車道,因為氣候的關係,十月以後天氣開始變得冷峻,一月甚至達零下10度,而其他時候氣溫又太高;因此,它不是一個適合騎腳踏車的城市。
        橫貫新疆的天山,把這片與八個國家接壤的、居全中國領土六分之一強的土地分為南北兩疆。天山的「天池」遠在3500公尺的高山,是一旅遊勝地,池水碧綠、沉靜,延伸至遠處雪峰──「博格達山」頂峰的靄靄白雪,亦是人間仙境。也難怪,這天池傳說是西王母的洗腳盆,被稱道是道教聖地;天池邊還有西王母廟,香火鼎盛。中國神話中,西王母是古代著名的女仙,相傳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據說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又傳周穆王賓於西王母,從之游。近人疑為西北某部落之女首領。池岸另有一棵榆錢樹,其木高碩,因其果實、樹皮和葉均可入藥,有「安神」、「定神」的功能,又因其可作為觀察池水變化之用,故俗稱「定海神針」。《西遊記》中也記載石猴(孫悟空)打敗混世魔王後,就在花果山過著快樂的日子,不過石猴畢竟根基匪淺,發現刀槍不好用,所以到龍宮要來了「定海神針」。這「定海神針」以後一直是降妖伏魔的重要武器,其實就是用「定」來制伏修鍊中的各種干擾,使心定神清。這些種種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了文化意義。
        沿著天山的路途中,還有另一個奇景,那就是點綴在樹林中的哈薩克族的特殊住所──「氈房」。此種氈房的頂部是圓形的,與蒙古包頂部的尖形,有所區別。哈薩克族是新疆少數民族之一,向來過著遊牧生活,於1980年才被要求固定住所,並接受教育。我們到哈薩克族家作客,離開前與主人家的大女兒合影留念,她告訴我說她是初二的學生。
        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的哈薩克族,自稱是「天鵝的化身」。歷史考察認為他們是「烏孫」的後代。烏孫國乃西漢時的遊牧民族在西域建立的一個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一帶,後為月氏所佔,烏孫人多逃奔他處,故或被稱為「逃離者」。
我們也到訪新疆最著名的大學──新疆大學。這個大學已有84年的悠久歷史,一共有三個校區,二十一個學院,校內少數民族的學生佔40%,校園廣大,綠意盎然。
一路行來,這個城市的招牌至少有兩種語言,尤其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佔有30%的維吾爾語,都擺在漢語之上。也許因為這裏是多種民族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多了一分「尊重」,故在這裏,我們受到熱烈的歡迎,那種兩岸學術交流開放的程度,較先前拜訪過的南京、上海、山東等猶有過之。
出了烏魯木齊的市中心,沿著天山的高速公路上,兩邊映入眼廉的是,新疆的特殊地形──「戈壁」。戈壁不同於沙漠,它是土石並存,或高或平;沿路還有不少綠化的樹林,為這片荒地憑添些許的綠意。我們搭了三小時車程來到擁有中國之「四最」──地勢最低漥、氣候最乾燥、最熱,也是水果最甜,擁有五十萬人的小城市──吐魯番。
吐魯番的葡萄聞名世界,有「綠珍珠」之稱,尤其是無核葡萄,舉世無雙,甜度在28%。在晾房晾過40到48天的葡萄,甜度最高。到處都有「晾房」是這裏的一景。走過「葡萄溝」,我們來到栽種葡萄的大戶人家,坐下來品嚐各式各樣的葡萄,觀賞與臺灣不同的、整片低矮的「葡萄園」;鑽進葡萄架底下,欣賞那串串的、另人垂涎的葡萄,拍照留影,也體會到主人家採收時的辛苦。
我們早上離開旅館──「吐哈石油大廈」後,前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車子即將到達前,望向遠處高山,就遙見山頂上一個個小小的山洞,終於來到心怡已久的佛教聖地「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是維吾爾語,指「山腰」的意思,而石窟就建在這整座火燄山主峰北坡的木頭溝峽谷內,外觀頗為壯闊、奇特,洞窟就在山谷的一邊。如今這條溝谷中,流水依稀,樹林宛然。只可惜,這些始建於高昌國時期(499~640)的石窟,經歷唐、五代、宋、元的千佛洞,洞窟內的壁畫,在十三世紀末受到伊斯蘭教的破壞,加上十九世紀西方考古家等剽竊,原先莊嚴、秀麗的畫像已不復見;隱約保留的僅僅是,壁上遺留的片片的佛像、菩薩像痕跡。但,我還是震撼於這幾經多少朝代更迭所建設的佛教聖地,內心對過去曾經在這裏興盛一時的佛教,感慨之餘,朝聖的景仰之情亦油然而生。
千佛洞外,駱駝搬運貨物,旅人乘行的情景,已不存在。附近幾匹商人用來載客營利的駱駝,把這片沙堆點綴出生意來。好奇地想一窺這片斜坡後的景色,在同事的引領下,也踩著黃沙,徒步而上;這看似有些艱難的沙漠,走來還算穩當;對這趟旅行也有了更深的體驗。臨走,還不忘回顧這黃沙高高,駱駝點點;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景致。
高昌故城就在「千佛洞」近處,一堆堆黃土砌成的遺跡,訴說著過去高昌國的悠悠歷史,有內城、外城之分,曾經有約2000人左右居住的小城,不知為何,就這樣成了廢墟。更讓我們憶念的是,「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途經此地而往天竺取經的玄奘(約596~662)大師。
玄奘出家時年僅十三歲,由於對佛經有所疑義,遂發憤前往天竺求法。貞觀元年,玄奘隨同逃荒的饑民,前往涼州,再由涼州西行出玉門關,經伊吾(今新疆哈密縣),後受高昌王麴文泰之請才抵高昌。麴文泰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希望玄奘可以留在高昌,所以每天親自端食服侍,然玄奘不為所動;邀請玄奘宣講《仁王般若經》時,每次都跪地伏身,讓玄奘踏著他的背部走上講壇,恭敬之情,溢於言表。
玄奘在高昌講經說法有一個多月之久,臨行時,高昌王為他安排隨員,並準備路上所需之物品;玄奘之所以能完成「取經之行」,高昌王麴文泰居功厥偉。其後一路經焉耆、龜玆,度越蔥嶺,謁西突厥可汗於碎葉城,再轉石國、康國、吐火羅至迦畢試國(即古之罽賓,今之阿富汗)等,終達天竺。
觀看這舊城故國,當年玄奘講經的佛堂,雖僅存四壁,然大師講經的模樣依稀不遠,演說的法義隱約還在;斷垣殘壁中潛藏著豐富的歷史,片片土堆訴說著高僧的行誼。我們知道,內心盤旋的是什麼,不捨的又是什麼,法喜的又是什麼!
沿路經過《西遊記》所說「火燄山」,還豎立起「拿著巴蕉扇的鐵扇公主」,很快地又讓我們想起了孫悟空。因為有這樣難得一見的歷史遺跡與充滿文學想像的有趣故事,不知為何,總覺得這一天過得好豐美。原來,我們走進了唐代的歷史,也進入了佛教高僧玄奘大師的生命世界,這一股對佛教的欣慕之情,被盪漾開來,接續古今,故成漫漫歲月。歡喜滿懷的感謝,這一趟「中絲路之旅」。
從新疆向東行,到甘肅蘭州用過享譽中外饕客的「蘭州拉麵」後,參觀甘肅博物館,欣賞了主要的鎮館之寶──「鯢魚彩陶」、「馬踏飛雁」等寶物。「鯢魚彩陶」,1958年於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瓶用細花紅陶製成,在瓶肩部以下彩繪一條鯢魚,生動可愛。鯢魚是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生長在山溪之中,四肢短小,尾大而扁,身上有斑紋,因為「聲如小兒啼」,所以又稱為「娃娃魚」。鯢魚繪於瓶上,可能是哪個不知名的氏族所信奉的圖騰;鯢魚的臉酷似人形;有人認為這種「人面鯢魚」是中國最早的龍圖,視之為龍的「史前祖先」。另者,「馬踏飛雁」的造形優美、雄壯,三腳騰空,一腳踩著一隻飛雁,姿態美妙非凡。
隔天來到1901年建校的蘭州大學,校長周緒江、副校長景濤親自接待,剛好也碰到大陸政委主席賈慶林來訪。蘭州大學是大陸 98 工程學校,2001重點學校,是大陸排名在前二十的名校之一,為多校區運作之大學校,有國家之重點實驗室,尤其化學方面,執大陸該領域研究之牛耳;而人文方面,敦煌學研究亦是其研究重點之一。周校長說:「不到大漠不知西域之廣大,不見胡楊不知生命之堅強。」這一路行來,我心有同感。
上午走黃河邊的各景點,滾滾的黃河,看盡多少人類的歷史;上了白塔寺,俯望蘭州,這個過去曾經喧騰一時的「西夏古國」。飯後與同事們一起到黃河邊賞夜景,在閒聊中喝了「三炮台茶」,嗑了瓜子,過了一個非常愉悅的夜晚。
整團三十多人,可喜的是,另有兩位吃素的同好,同桌共餐,分享旅途所見所聞,談論自己學佛的心得,倍感溫馨、愉悅。吳老師胸懷慈悲之心,到南大僅一年的時間,立志為「動物發聲」,爭取「動物權」。他說法國在法律上已有動物權的規定,但臺灣憲法上,「動物」只是「物」,不被公平的對待,且政府在這部分投注的經費短絀,只有在人民受到生命威脅時,才稍微受到關注。動物權這個領域受到的關懷實在太少,亟待加強。蔡老師是理工學院教授,專長是醫學工程,大學時代就開始長住「一貫道道場」──「佛堂」,受「一貫道」照顧之益,長年茹素、禮佛、誦經,過去一段時間精讀儒家經典,對佛教經典也非常有心得,頗具「仙風骨道」的氣質。在整個旅遊途中,因為他的堅持與善巧,我們才能安心用餐。
新疆之旅豐富無窮,讓我們回顧過去,檢視現在,也思考未來。在人與歷史的交錯中,人與自然的對話中,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的視野為之而開闊,內心世界由之而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