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河北參訪之旅

邱敏捷

     74日我們一行人到達小港機場,搭乘上午8 點飛往香港的班機,取道北京,再飛內蒙古省會「呼和浩特」。
        到達目的地時,已是晚上8 點多鐘,天色未暗,呼和浩特寬廣的街道映入眼簾,兩旁商店的招牌還清晰可見。當地「地陪」馬上為我們上了一課,即他們蒙文在漢文之上或左的書寫方式。他們「以左為尊」的習慣,顯然與漢人「以右為尊」不同;而字形圈圈多在同一邊的樣式,與滿文也有所區別。
     6、7、8月是內蒙古的旅遊旺季。後唐.趙延壽詩云:「黃沙風卷半空拋,雲動陰山雪滿郊。探水人回移帳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鳥逢霜果饑還啄,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反映了過去當地的風土民情。今天內蒙古人的生產經濟係以畜牧業為主,以小麥、土豆(馬鈴薯)、牛奶與乳酪等為主食。導遊特別提到,此地泉水水質良好,可放心飲用。
這次旅行令我期待的是,除了內蒙古大學、河北師範大學與河北大學的參訪行程外,又可以造訪古剎,一睹歷代所雕塑的佛菩薩尊容。
        內蒙古人口2400萬,其中2000萬是漢人,400 萬是蒙古族。在元朝之前,此地無漢人,元中期以後,才有少數漢人到此定居。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原來信仰「薩滿教」,主張「萬物有靈」,後來改信黃教喇嘛,聽說此地的喇嘛可以結婚。
        第二天,我們先到「格根塔拉草原」騎馬,體驗邊塞蒙古健兒馳騁草原的風姿。草原上的草雖未長高,放眼望去還是青青一片。聽說最美的季節是在8月。此遊地馬匹不少,也有很多供參觀的蒙古包。蒙古人習慣「夏住包,冬住房」,由蒙古包的結構與造形,可見他們「尚白尚圓」的文化習俗。
        騎了一段30分鐘不算短的路程,馬兒不是很有精神,我也有幾分緊張,索性不再騎馬。在回程中,和蔡主任徒步走回,雖不及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之感,但「安步以當馬」,反而輕鬆自在。40分鐘的走程,時而聊天,時而沉默,或低視腳下的青草與偶爾跳動的蝗蟲,或仰視湛藍浩闊的天空,一路同行,有說有笑,心如天地之寬大而無所礙。這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孟郊(751814 )「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
        下午參觀了「內蒙古博物館」,看到1985年在此地挖掘出土的「大恐龍」遺骸(化石),又參觀了「草原烽火」與「草原風情」兩個展示區,了解蒙古過去被統治的歷史以及蒙古人的食、衣、住、行的習慣,也看了「草原天驕」,尤其是有關成吉思汗(11621227)的點點滴滴。內蒙古人餐廳內部都供奉成吉思汗的肖像。成吉思汗生於蒙古「烏蘭巴托」,葬於「鄂爾多斯」,其守陵人為「達爾扈特人」,為世襲制。然墓地何在,則不能確定。蒙古人以為生命是苦,死了就不要再打擾他,故採「祕葬」。
        此外,參觀了「昭君墓」,漢元帝宮女王昭君之「衣冠塚」,僅埋有鞋子一雙。「昭君和親」有「董必武」所題「昭君墓」詩為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在陳列館中特別並列出昭君與屈原為湖北省山興縣人的資料,讓人對王昭君加深印象。晚餐後,同行的蔡老師跟我聊起他到過紐西蘭觀賞大草原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於牲畜的人道作法。紐西蘭的這種文化層次是大陸目前生活文化水平所遠遠不及的。我們又參觀「將軍衙署」,此又稱為「漠南第一府」。聽了解說員有關「文官」與「武官」一、二品等官服上所繡「飛禽」、「瑞獸」之不同。可以說,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第三天,參訪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大學創立於195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主要大學,1978年為中國大陸100 所重點大學之一。該校科系繁多,學生數達23400多人,其「複製牛」的研究是對岸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翹楚。
        聽完簡報,簽完兩校合作事宜,又參觀了該校校史室與文獻室。看到「回紇式蒙古文」與「八思巴字蒙古文」:「回紇」原作「回鶻」,回紇文是回紇式蒙古文和滿洲文的始祖;「八思巴字」是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時,由國師八思巴(1235~? )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字。該校副校長是位研究「蒙古語族文學」的專家。
        最高興的是看到該校典藏的、以蒙古文於1720年抄寫而成的《大藏經》,誠為罕見之佛教文獻。內蒙古大學有其辦學之特色,特別是處於漢人、漢文勢力龐大的環境內,在保護蒙古族文化方面,有其貢獻。
        下午參觀已有400 年建築歷史的「無量寺」。這是屬於「藏傳佛教」的佛寺。「大雄寶殿」內所陳列的三世佛為「過去世的燃燈佛」、「現在世的釋迦佛」與「未來世的彌勒佛」。數百年的古寺或為煙塵所染,古舊中充滿濃郁的宗教味。只是不知世人對佛菩薩的悲心普渡又懂得多少,學習多少。
        第四天,參觀「紫禁城」、「鳥巢」與「水立方」,以及「火炬大樓」的外觀,又到了「頤和園」,晚上到「紅劇場」欣賞「功夫傳奇」故事。該劇共有七場,為吸引北京之外國觀光客,以英文發音,加上中文字幕,頗為新鮮、壯觀。
        千百年來,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造化神奇的嵩山、華山、武當山,演繹了無數個中國功夫的傳奇。故事發生在山上一座古老的寺院內,一個小沙彌從懵懂無知的童年,通過練武、習禪,最終走入大智大勇的人生境界。
        「第一場啟蒙」:山門前,母親將小男孩託付給了老禪師,在看到神奇功夫後,小男孩決心追隨老禪師皈依佛門。老禪師警告男孩,在尋求覺悟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在來自世俗欲望的誘惑。剃度之後,老禪師給男孩取名「純一」。
        「第二場學藝」:皈依了佛門的小和尚勤學苦練,功夫漸長,虎拳、龍拳、鷹爪拳,初如火燄;蛇拳、猴拳、螳螂拳,急如閃電。光陰似箭,昔日的純一小和尚長成了一名功夫出眾的青年武僧。
       「第三場鑄煉」:刀劍在烈火中淬礪,打造出了銳利的鋒刃,經過多年的刻苦修煉,純一和尚將血肉之軀煉成了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身。
        「第四場思凡」:在成長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來自自我。正值青春年華的純一和尚難以遏制對異性的渴念,他追逐著心中幻想的「仙女」,無法繼續修行。
        「第五場面壁」:偏離了修行的道路,純一和尚的功夫受到了損毀,母親為此感到痛心。幻影消失後,純一和尚陷入了痛悔之中。他懲罰自己,獨自面壁,以求從欲望的世俗世界中獲得解脫。最後參破了人生真諦的純一和尚,斷金銘志。
        「第六場出山」:打山門是一個武僧藉此獲得榮譽的隆重儀式。它是對一個武僧功法與意志的考驗。征服了自我的純一和尚與他的師兄們正氣浩然,大戰山門,展示了超然無畏的英雄本色,最終光榮的出山。
        「第七場圓寂」:數年後,純一在師父的召喚下回到寺院。天降花雨,彩虹升空。純一和尚繼承了老禪師的衣缽成為寺院的住持。鶴髮飄然的老禪師在最後的說法後,圓寂而去。
        全劇在於武僧修道成就過程敘述,主要在「中國功夫」的表現,劇情只是一種點綴,鋪陳的不是那麼飽滿,也因此「文學性」的部分不太令人滿意。倒是功夫部分,確實吸引歐美人士的注目,是個很好的嘗試。配樂部分,歌詞雖僅有「蓮花在寂靜地綻放,陽光編織著彩虹;滴水融入了大海,瞬間化作了永恆」四句,再加上「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鋪寫而成,然悅耳動人。
        第五天,早上逛北京胡同與十剎海。可惜,該地著名「斜街」、「鐘樓」與「鼓樓」等都輕輕略過。記得四年前與寬謙法師等人同遊此地,邊走邊遊,熟悉北京胡同的點點滴滴,後來讀了章詒和以此地為背景所撰述而成的《最後的貴族》,頗為親切、好讀。
        下午搭了4 個多小時的車到了河北「石家莊」,車上一路大家有說有笑,又唱歌,好不快活。已經有幾年沒有唱過歌的我,在歌詞半忘半記中也只好獻醜。
        第六天,早上參訪河北師範大學,下午遊隆興寺,晚上住在保定的大飯店。
        河北正定隆興寺建於隋代,古寺幽幽,最心怡難忘、印象深刻的是一幅背對山門的「倒座觀音」像。身旁的黃校長問我「觀音」是男相還是女相,我說是「大丈夫相」。觀音的慈容與自在令人歎為觀止。而「戒壇」亦是此道場的特色之一,拾階而上,內有漢傳佛教寺院中少見的銅鑄雙面佛像,一為阿彌陀佛,一為藥師佛。這讓我想起2005年與寬謙法師們閒遊北京近郊古寺之一的「戒台寺」。
        晚上和朋友吃飯聊天時,談到王維(699759)〈嘆白髮〉:「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有名的詩句,尤其是後兩句「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更可見王維醉心佛法的緣起。朋友也跟我分享「讓愉悅、快樂,變成生活習慣;使成佛成道,成為理所當然」的信心。
        第七天,到了河北大學,該校佔地廣袤,黌舍建築氣派。宏大的會議廳與視訊設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會後參觀了他們的「鎮校之寶」──「坤輿全圖」,是一幅明末清初「西學東漸」時、以北平為軸線、由來華傳教士繪製而成的世界地圖。記得杜前部長在「臺灣文史專題研究」課堂上曾經提過這件事,今日能一睹真蹟,頗為歡心。
        康熙十三年(1674),比利時人南懷仁(16231688)編繪「坤輿全圖」,圖中繪出五大洲、四大洋,四周以橢圓形邊框裝飾的圖說,地表、海洋繪出奇魚、怪獸、珍禽、帆船等。「坤輿全圖」總結明末以來歐洲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6)與畢方濟(15821649)的編繪。
        飯後,河北大學邀請我們參觀「保定直隸總督署」,曾國藩(18111872)與李鴻章(18231901)都先後在此當過官,楹柱上有曾國藩所題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這種教人如何「處順安逆」的修養,不虧是聖哲的表現。
        由於一路行來,總習慣緊跟著解說員,聆聽相關之歷史與文化,作一個「知性」之旅,但也因此無法靜下心來,閒適地欣賞這些古老建築中的庭院之美──斑剝的古牆、高挺的老樹或朽舊的門環等。身邊的蔡老師善於用「心」看,不用「耳」聽,作「以心映景」的「感性」之旅,且一機在手,拍下他欣賞的角落。為順道學習如何聚焦、取景,我亦步亦趨,隨行在旁。他告訴我說:「拍人關鍵在捕捉其神情,聚焦之處為主體,移動其聚焦則是為了取景。」簡單幾句,道盡他拍攝的訣竅。
        參觀的內蒙古大學副校長曾說到文革期間學校停辦了10年;河北師範大學蕭教授也說到,該校當時改招工、農、兵子弟的情形,其他有關文革林林總總之詳情不便細問。
        在此次參訪大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北京比六年前來時進步太多了。街上汽車不再眾聲齊鳴,而高樓櫛比,環境也比較優美、乾淨。本校校長與研發長等為了簽約所做的準備與功課都非常周到,尤其是黃校長的口才一流,細膩詳實、精采,面面俱到,充分地把臺南大學的特色以及臺灣多元、民主的辦學精神展現出來。這與大陸目前還「黨教合一」所呈顯的校園氛圍,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