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對生命的啟發與影響

呂春梅


壹、前言


  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寶,也是每個家庭重要的資產與未來的期待。繪本是現代父母與教育機構,藉著陪孩子閱讀,以便從故事中學習養成正確的人格發展最方便的教材。成年人、老年人也可藉由生動的圖畫及簡單扼要的文字,體會、了解自己人格上更深層的弱點,補強自己人格上的缺陷,以便更有效率的教育子女。因此,從繪本來增強孩子自我成長中有限的現實經驗,瞭解他人與世界的多元,以及各種不同人生所代表的意義與學習的方向,甚至透過閱讀繪本可協助孩子作自我療癒,增強正向的人格發展。

貳、繪本與人生

  猶太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們有一家庭箴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
,就是到老也不偏離。」三字經中也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教示,可見家庭是孩子成長與接受教養的核心。如果每個家庭能夠透過父母的協助,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閱讀能力,協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繪本中不同類型的故事,欣賞不同家庭風貌所呈現的意涵,才能更加理解家庭對自己的意義。如此,讓孩子從小就有正向、光明、慈善的人格發展,從小就能認識、尊重、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孩子也將順著這樣的軌跡成長、茁壯,並以行動來體現生命的意義。

  以下略述四本對生命有所啟發與影響的繪本:

 一、萱萱的日記

  《萱萱的日記》透露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傷害與影響,但從「希望之家」所得到的愛與溫暖,使她受傷的心獲得醫治、走出陰霾,對人生燃起新的希望。

  萱萱的媽媽離家,爸爸成天喝酒,因此,萱萱被社工員帶到育幼院;故事從她孤單的生活到遇見收養她的媽媽,並從學習照顧流浪狗中,理解到人生有很多的不完美,但卻也有它的缺陷美與意義,就如同流浪狗找不到牠的主人,一定有牠的無奈與不得已,但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仍然擁有疼惜、愛護牠的人。因此,修護了她自己內心的傷痛,並認同、接納養父母的愛,也瞭解到對未來要抱著希望,生命才能更有意義,也才能發揮生命中永不止息的愛。

 二、喜樂阿嬤

  《喜樂阿嬤》描述一位美國的瑪喜樂夫人,為了照顧小兒麻痺的孩子,賣掉在美國的家產,在彰化二林成立一家育幼院,用她有限的生命,點亮更多新的生命,讓許多小兒麻痺的孩子找到生命的另一扇窗。在這有愛無礙的一段生命真愛故事中,喜樂阿嬤看到她心中的小巨人──一個因家貧又患小兒麻痺的孩子,七歲時父母決定將他送進育幼院;那一天,他爬著進喜樂阿嬤的育幼院,十八歲那年,他用雙腳走出育幼院,開創豐美的人生。

  喜樂阿嬤心中的小巨人在育幼院成長的過程,讓殘障小朋友從中理解人要自立,因為人生在世,並不是隨時都有人會照顧我們,且認識到自己除了腳和一般人不同外,其餘的都與別人一樣,所以,不應該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也不應該自暴自棄;同時也讓殘障朋友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人愛著我們,當自己有能力時,也應該回饋社會,讓愛的能量持續不斷的流傳下去。

 三、毛弟,再見了

  《毛弟,再見了》敘述一對父母陪孩子走過面對寵物死亡的故事。

  書中描述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從無法接受寵物死亡而生氣、傷心,到接受事實的情緒過程。透過讓孩子親自為他的寵物(毛弟)安葬等一切身後事,來療癒孩子的悲傷心情,並讓他了解:死亡就是身心停止運作,是靈魂離開身體,到另外一個世界,而不是全部結束。

 四、我家寶貝要出生

  《我家寶貝要出生》則是描述生之喜悅,透過全家人歡欣參與迎接寶寶的出生
,從產檢到幫寶寶剪臍帶等過程,這種讓家中孩子親身體驗的方式,能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受,讓家人更能認識生命的可貴,同時也能減少孩子爭寵的情形。

  上述四本繪本都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教材,可從中得知愛的能力與願望越大,所呈現出來的力量就越大。

參、繪本故事所呈現的生命意義

  紀潔芳教授曾透過《我家寶貝要出生》,讓大學生計算自己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要花費家裡多少錢?因而讓有些大學生,更感恩父母的付出進而努力讀書,甚至懂得更珍惜自己的身體。

  如果我們能夠更生動、活潑的運用繪本,又能將生命的意義告訴孩子,讓孩子透過繪本體驗生老病死、學習人生的意義,並尊重生命,體認自殺是痛苦的結束,也是錯誤的觀念。

  達賴喇嘛曾說:自殺是痛苦的延續,除了你原有的痛苦,還會有新的痛苦加入
,因為你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家人,並且是最不孝的行為。很多宗教也認為死後是有世界的,死亡就是身體不能支撐靈魂。所以,靈魂離開了身體,而死後到哪裡?各宗教都有其說法。誠如紀教授所說的:死後會到哪裡?就如高中畢業後,我們會上哪所大學?端看我們的努力與願力來決定。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的創傷,如果我們願意將它講出來,或是透過繪本故事來幫助自己療癒傷痛,我們就會一次比一次身心更健康。

肆、開創快樂的人生

  越早接觸生命教育,越能儘早讓我們思想更純正,心地更慈善,更懂得感恩、惜福。

  《敬畏生命》的作者史懷哲曾提到:「善的本質,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最高度的發展;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損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林昆輝老師在「走出生命幽谷──談成年憂鬱防治」講座中提到:從小我們要學習快樂的方法。越能開創快樂的方法,就越有能力抵抗成長中的創傷。所以,防治憂鬱最好的方法,不是阻隔創傷的發生,而是學習快樂的方法,因為人生在世每個階段的學習各有不同,如此才能幫助自己面對生活考驗,讓自己的生命更燦爛。

  口足畫家協會理事長謝坤山在十六歲時,因誤觸高壓電而失去雙手與一隻腳,但他因有樂觀正向的人格特質,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勇者開創出生命的偉大。他不僅能自給自足,更能從自身體驗中幫助他人。他樂觀面對自身的傷殘,發明輔助工具幫助自己刷牙、吃飯、洗臉、擦地,並主動走進人群,開創自己的事業,且成立幸福美滿的家庭,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明天的我將比今天更好。

  現在很多家長常讓孩子感受到:只有我的需求被滿足了,我才會快樂。其實這是一種被動式的滿足,只要別人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就不快樂。因此,常無法面對挫折,怪罪別人。其實,快樂是能夠主動開創的,如我的付出讓別人滿足,所以我很快樂;或是我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得其樂也是一種方法。

伍、結語

  繪本確實是幫助我們人格正向發展最方便的方式之一。當一個人願意不斷地學習,並願意接受愛,也願意付出愛,這樣無論人生遇到任何的困境,必定都能逢凶化吉,開創出不同於以往的人生經驗與成果。這些正向的人格特質從小就要培育,才能引導其人格正向發展,讓他的生命不斷地發光發亮;倘若錯過了成長過程中的矯正期,以致自己的人格特質有了偏頗,或在成長過程中有不當的誤導,或生命中的某個思想總是不足,只要我們願意虛心學習,願意以感恩的心來看待萬事萬物,願意多親近善知識,多付出心力回饋社會,也必然能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下
,開創出光輝燦爛的生命價值。

  所謂「人身難得」,每個生命都是寶貴且具有獨特性的,都應該被珍惜與祝福。

參考資料:
1.劉清彥撰文,宋珮繪圖,《萱萱的日記》,臺北市:道聲出版社,2003年11月。
2.劉清彥撰文,林怡湘繪圖,《喜樂阿嬤》,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彩虹愛家生命
教育協會出版,2008年3月。
3.蘿比.哈利斯著,珍.歐梅洛德繪,劉清彥譯,《毛弟,再見了》,悅讀文化出版
社。
4.林禮寧,《我家寶貝要出生》,奧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95 年 4 月。
5.紀潔芳教授,銀髮族臨終關懷講座,97年 11 月 16 日。
6.林昆輝老師,走出生命幽谷談成年憂鬱症與自我防治講座, 97 年 11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