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師父2012馬來西亞弘法隨行側記(下)

吳文宗

 

參訪妙香林寺
 三月二十日下午(星期二)

  中午師父稍作休息, 3:30 在三慧講堂住持繼傳法師熱心安排下,一行人參訪了妙香林寺。途中路過極樂寺,極樂寺建於1893年,寺廟依山而建,形勢天然,自山麓至山門有石級百階,佔地12公頃,是聞名的馬來西亞百年古剎。當時最先建立的是大士殿,五年後相繼增建天王殿、大雄殿、藏經閣、東西客堂及放生池等。由於趕時間的關係,師父一行無緣入內參觀,只好車行一圈,聊表來年追憶曾蒞此聖地!

  妙香林寺是馬來西亞佛教團體中,最早成立的三大團體之一,另外為麻六甲青雲亭及極樂寺。當師父坐車抵達妙香林寺時,住持傳悟法師、同門師兄傳聞法師等已鵠候多時。師父一行入大殿禮佛、瞻禮廣餘老和尚舍利後,來到接待室,住持傳悟法師歡喜接受師父致贈的妙心寺出版品,分享法味。

  住持傳悟法師同門師兄傳聞法師知道師父蒞臨的消息,特來請法。以下為師父開示的簡要記錄:

  問:阿羅漢與佛陀所證的「涅槃」,有何不同?

  答:阿羅漢與佛陀所證的涅槃,約質(證空無我性)來講是相同,如約量(觀境廣狹、悲濟群生、習氣淨盡與否)來看,當然不同,所以修證淺深有差別!阿羅漢發出離心,修三學八正道,觀五蘊身心空無我性而解脫。因厭離生死心切,但證「我空」,未廣觀「法空」、廣學多聞、廣度眾生,就急於趣證涅槃,所以悲智不足,方便不具,習氣未除。例如雖證阿羅漢,還有罵人的餘習,不同的是:以前有心,現在無心。而佛是發菩提心,動大悲心,觀法性空慧,徹了人我諸法空性,從智興悲,世世常行菩薩道,修六度四攝,嚴土熟生圓滿而成的。其「智圓悲無極,斷障無餘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所以阿羅漢與佛所證的涅槃不同,淺深偏圓有別!

  問:佛陀證入無餘涅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是怎樣的境界?

  答:佛陀所證,名大般涅槃。聖者的證境,是唯證能知的,不是你我凡夫所能擬議。之所以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等名詞來形容,是因為在凡夫的概念裡,世間的一切莫不在生、滅、來、去、增、減、垢、淨中消長,並且生,執著其實生,滅,執著其實滅……。然而聖者的智證法性空寂,徹見法法的平等空性,是絕待而沒有這些相對差別的,所以加一「不」字,來說明凡夫所見種種現象差別的否定,即是聖者所見的諸法空性。至於那是個怎樣的境界?佛就不說了!為什麼不說?如《箭喻經》中,外道婆羅門所問的「世間有邊、無邊?」諸如此類的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因為這些問題對身心的淨化、真理的體悟,一點幫助
都沒有!

  問:成佛要發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答:不!這不對!這你又回到原點了!回小向大的迴入大乘,是佛陀因應印度當時修出離行解脫的風氣所施設的方便道,以令弟子們「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而回心向大乘。這並非成佛的正常道,所以發菩提心並不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成佛的正常道是直入大乘,不用這個轉折;是直接依三心:發菩提心,動大悲心,修空無我慧,以十善為主而修六度萬行。但我們出家人,不諱言地說,大部分都帶點獨善其身的孤僻習氣,不喜歡積極度人,也不喜歡被人管 。真正的大乘菩薩為樂行者講菩薩行,契機的對象大多是在家的,所以當時龍樹菩薩有心改善出家僧團,而另立菩薩僧團,是有其深意的。儘管未能成功,但印順導師推崇的說:「雖然他的菩薩僧團沒有建立,但其菩薩精神可學!」所以一開始就發菩提心是直入的,發出離心、再回小向大是迴入的方便道,這是根性使然,有時難免因積習難返而退轉。

  問:南傳佛教的傳法走解脫道,在目前也是很興盛的,請問法師的看法?

  答:「興盛」這二字的定義不完全正確,那有其時代性,更須分析其實質內容 。印順導師曾說:「假如佛法僧三寶以外還有居士寶、第四寶……,那不要怪人家 ,那是僧寶不成寶。」這暗示了當時的北傳
(漢傳)佛教,只要忙於法會、接待信眾 ,即可享有優渥待遇。久之,自然荒廢了研究義理與專修實行;而且未經苦難的淬鍊,容易腐化。北傳(漢傳)佛教念佛、持咒、拜懺,對心志脆弱者雖有所受用,卻 都是方便道、易行道;甚至出家人修在家行,在家居士修出家行。等南傳佛教進來了,只見南傳比丘什麼都不用做,走過來、踱過去,只要打坐修觀,信眾就供養得好好的。於是大家就一窩蜂地跟著學,一則逃避工作勞役,再則也因北傳佛教欠缺一套有系統的道次第可學。以戒、定、慧來說,戒、定是五乘共法的基礎工具,而不是學佛的終極目標。南傳強調「解脫道」,重禪定的訓練,鼓勵出家專修,因此在家居士競相捨棄家庭、事業而出家,製造不少社會問題;尤其是太重視戒律的形式,忽略了佛陀「依法攝僧」的制戒精神,及菩薩道普入世間的悲濟群生。佛陀制戒有其時代背景,有些戒現代並不適用。所以南傳佛教對佛法的弘傳來說不是「興盛」,而是「走下坡」,學佛要有智慧──擇法的能力,這才重要!若想深入瞭解 ,可參考昭慧法師訪問我的〈傳道法師對南傳佛教在臺灣之觀察與評議〉一文(《 第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論文集》頁367∼385)。

  師父開示後,下午 5:30 一行人在妙香林寺用餐,享用道地的馬來西亞傳統擂茶飯。餐桌上擺滿色香味俱全的菜餚,非常豐盛,可以看出費了相當的心力。住持傳悟法師介紹廚藝精湛的菩薩師姐,她從早上一早就開始忙了一整天,十道菜餚都是經過細切、瀝乾、再精炒製作;茶湯是中草藥加上蔬菜打汁後慢火燉熬數小時的精華;糕點有甜有鹹、有包葉有不包葉的,都美味爽口。如今回味起來還非常感謝妙香林寺住持傳悟法師的招待,以及菩薩師姐的辛勞與善心。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三月二十日晚間(星期二)

  晚間 8:00-10:00師父應邀在馬來西亞佛教總會3A禮堂為大眾弘法。講題: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行禮如儀後,師父感性的說:感謝主辦單位同仁、感謝眾人蒞臨、感謝眾緣和合。我很高興看到許多老面孔,更高興看到許多新面孔!

一、前言
  人間佛教於此時此刻是顯學,不談人間佛教,好像跟不上時代。有人說,人間佛教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的專利,話說得有道理,但卻有一點酸味。

  印順導師說的人間佛教並非指人世間而已,它有其特殊的意義;「間」乃指人是居於五趣(六道)上升與墮落的關鍵。

  師父接著說:有些佛學研究者,如日本、中國學者參加佛學研討會,也質疑佛教本就是在人間發生的,何必強調「人間佛教」?後來經我一解說,他們也就恍然大悟,並建議廣與國際交流分享。

  師父說: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但他也說人間佛教。他所說的人生佛教是對治的,對治當時佛教重的是鬼、度的是死的不當現象,佛教變成只重視死後的宗教 。從顯正方面說,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是相同的。在破邪方面,太虛大師以真常唯心為究竟圓滿的教判,破世俗化、庸俗化,但不破天化、神化;印順導師則一破到底,借用龍樹菩薩的一空到底,沒留下絲毫的轉圜空間。因為太虛大師身處傳統佛教,包袱太重,再加上處於當時代,所背負的民族包袱也重。所謂華夷之辨,華能化夷,夷不能化華,漢人總認為中華民族最好,漢傳佛教最好。但真正的說,一神教凝聚力強,排他性也強;不如佛教包容性強,沒有排他性。

  師父特別舉出:妙心寺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寺務是在推廣人間佛教,本著人間佛教的精神思想來弘揚佛教。師父說:我是第一個邀請友教,如基督教牧師、天主教神父等來妙心寺演講的,我不懼傳統壓力,因為我認為只要能利樂眾生,任何宗教都可以互相交流,以對話代替對立,才能共構和諧善生的社會。何況,我對佛教深具信心,倘若信徒因一場神父或牧師的演講,而對佛法的信心動搖,改信他教,那我們除了恭喜他們,也應深自檢討。

二、人間佛教的理論思想

  師父說:佛法從原始「佛法」,發展到「大乘佛法」,乃至後來的「祕密大乘佛法」,其根本動力是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恆懷念而來的。有人認為天上的毘廬遮那佛(大日如來)才是本尊,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只是分身,如此說,好像釋迦牟尼佛變成小老弟,並非事實。方便說必須符合法饒益、義饒益、梵行饒益 ,否則就只會造成誤導。

  師父以唯識學對我們在認識外境時,心理活動的三種差別相狀,借用因明學來類比,就是所謂「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來教大家如何證明佛陀真正是在人間成佛,而不是在天上。師父說:量,就是量度、計慮的意思。現量,現在我們親眼看到了;比量,就是邏輯推理;非量,是相似的現量、相似的比量,但相似卻非真實,易言之,即錯誤不正確的。所以我們應依止現量、比量,遠離非量,以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以下說明人間佛教的理論思想:

  (一)經典依據:「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等見品》∼《大正藏》2•694a)

  師父說: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人物而非宗教人物,在經典中(聖教量)有此依據 ;從釋迦牟尼佛(現量)推演到過去與未來諸佛(神通量與比量),也都出現人間 ,在人間成佛,而不是在天上。

  (二)佛出人間:世尊從出生,出家,修行,成佛,說法,入滅等都在人間。

  (三)佛所說法:五蘊身心,內外六處,六界(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施戒定,三學,八正道,六度四攝等法皆為人所說。

  (四)人間環境:天堂太快樂,不適合學道,地獄太痛苦,也不適合。唯有人間苦樂適中,又有思想、有情識,容易體會無常、苦、空、無我之深意,可以學佛 ,其餘各道都不能。

 (五)人具三特勝:憶念(知識)、梵行(情感)、勤勇(意志)勝諸天,最適宜學佛。

  師父說:三特勝即心理學所謂的知、情、意,儒家講的智、仁、勇是也。佛陀教育我們的中道思想,是將此三特勝昇華淨化為「無我」的三德,勘破自我的執著 ,不以自我為中心去行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真正的成佛之道。到達圓滿時,「憶念勝」就成為佛的「智德」;「梵行勝」即成佛的「恩德」;「勤勇勝 」則為佛的「斷德」。所以成佛不是別的,只是將人性中原有的三特勝,加以淨化 、深化、廣化,到究竟圓滿而已。

 (六)人的心力最強:道德的質素是心,用心作惡,則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墮得深;盡心行善,則上升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升得高。止惡、行善與空無我慧相應,則解脫生死輪迴;與三心相符,則圓滿成佛。所以「人間」的勝義,在其為升沈的樞紐、關鍵。

  師父特別強調:人間是如此殊勝,人身是如此難得,佛法又是如此難聞,而且難得、難聞的,如今我們已得、已聞,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實在應該好好的把握人身,充實自己、淨化自他,才不辜負佛出人間教化眾生的真義。

三、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

  (一)「人間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將高深的佛法落實人間,特別是學菩薩發心去關懷濟度人間的苦難眾生,淨化自他身心及環境至究極圓滿;而且不僅關懷救濟受不公平待遇的弱勢眾生、受災難者,更要透過立法箝制那些製造災難的加害者,敢於向惡勢力挑戰!

  師父特別指出:在印順導師〈人間佛教要略〉一文,說到人間佛教的四個重點 :

  1、論題核心: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菩薩行圓滿而成佛。

  2、理論原則:法與律的合一,緣起與(性)空的統一,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1) 法與律的合一:「法」是指三法印、一實相法印。任何宗派所說的法,若不合於三法印或一實相法印,都不是佛法。「律」是制度,為了令正法久住,僧眾和合安樂、身心如法,因此佛制戒律來加以匡正。《大智度論》云:「毘尼中結戒法 ,是世界中實」(《大正藏》25.66上)。意思是說毘尼是現實世間的產物,所以應有其時地適應性。重法輕律、重律輕法,皆有違佛陀的本教,人間佛教行者應該法與律並重,才契合佛法的正宗。

  (2) 緣起與(性)空的統一:諸法從緣起,緣起無(自)性空。萬事萬物皆由條件因緣所組成,沒有一個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本體,所以說「緣起性空」。緣起是事,性空是理,人間佛教行者應重視事與理的合一,不執理廢事或執事廢理,此即緣起與性空的統一。

  (3) 自利與利他的合一:你自己有正知正見,可以隨時利益他人;如果知道誰有正知正見,也可以介紹人去親近他。人間佛教行者雖發心利他,卻不忽略自我身心的淨治,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此即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3、 時代傾向:青年時代,處世時代,集體(組織)時代。

  (1) 青年時代:一般都認為老了,退休了,比較有時間了才來學佛,但年輕人有理想、有活力,學菩薩行更能勇猛而長久的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人間佛教應重視攝引青年來學佛。

  (2) 處世時代:戀著世間欲樂,不必教,人人都會;發厭離心,追求出世解脫,也不是頂難。但這兩者於社會的淨化無功,又與時代的傾向不符,唯有以出世精神從事入世關懷的人間佛教,才是時代之所需。

  (3) 集體時代:人間佛教的奉行者除了單打獨鬥,隨時有作烈士的準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打「集體戰」、「組織戰」,才能有效發揮度世利生的力量。

  4、 修持心要:信──願.精進;智──定.方便;悲──施.戒.忍。信──莊嚴淨土;智──清淨身心;悲──成熟有情。

  師父引用印老在《佛在人間》一書所言:信、智、悲三法如修學成就,也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並引用前臺大教授楊惠南所說指出:在這四點含義中,3、時代傾向特別值得注意。其中的「處世時代」,具體含義是:「應該做利益人類的事業」。而「集體(組織)時代」的具體含義則是:「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於佛意)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這意味著人間佛教的奉行者,不但要把修行的目標,擺在人間的苦難眾生,而且要講究方法。這方法即是:透過有組織的「集體」運作,來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業。

  師父也舉例說:我們妙心寺這三十年來本著人間佛教的精神,積極從事人菩薩行的事業,例如:從事生態環境關懷,舉辦講座、展覽、淨灘等活動以關心環保議題;從事反嬰靈、反賄選、揭發黑心素食等社會關懷;以及長期性的文化、藝術、教育等重要工作,以輝映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踐層面。

四、掌握人間佛教思想實踐原則

  佛教的經、律、論稱為「三藏」。三藏十二部經,不是指三藏之外又有十二部經典,而是指經典的十二種體裁。佛教典籍何等浩瀚!而印順導師的著作幾百萬言 ,又如何去汲取精華呢?

  師父說:「我所實踐的人間佛教思想,源自佛陀本懷,乃至印順導師龐大的思想架構,我把它濃縮起來,理出三個原則,嚴格說是兩個大綱、一個原則。」

  以下是師父所條理出的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三項原則:

  (一)莊嚴國土:關懷淨化大環境的人、動物、植物與山河大地,也就是生界 、無生界。

  (二)利樂眾生:以菩提心、大悲心與空無我慧,去實踐一切菩薩行,關懷、教育、淨化一切眾生。

  師父說: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在面對現實、解決人間的問題,其宗旨為淨化自己、利益眾生;其行動綱領則是「莊嚴國土」、「利樂眾生」,也就是「國土要保護」、「國民要淨化」,「生態要保育」。否則國土遭受破壞,生態遭受污染,到時候大自然反撲,就沒有任何指望了。所以「莊嚴國土」、「利樂眾生」,要擴及生界與無生界。人類毀滅的危機,除了種族之爭、宗教之爭,目前最大的危機就是資源的爭奪,尤其是水的爭奪。所以我們要學習以菩提心、大悲心與空無我慧去關懷淨化,才能真正自他兩利而不成為苦惱凡夫。

  師父說:我從緣起中觀得出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倫理觀念,即如實正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所以可以左右逢源、不畏強權。

  (三)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所謂「此地」,乃指實踐「人間佛教 」的人菩薩行,必須注意以關懷、淨化當地的人事物為優先。「此人」,是指以共同生活於此土的人類
(眾生),作為自己關懷、淨化對象的第一順位。師父說:我特別重視學校校長、教師、醫生、護士或各階層的領導者與黑道大哥等的教化,因為他們的影響層面太大了,所以要列為教育的第一優先。「此時」,則是指必須注意時代特質,對人事物的關懷與教育、淨化,一定要及時。

  最後師父強調:關懷是在已然之後,此乃治標;淨化則於未然之先,才是治本 。關懷不要超過對方的需要,否則產生依賴,不圖振作,最後就會怪罪於你;布施也是一樣,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和對方正常、適當的需要,這一切都要與三心相應 ,尤其是空無我慧,才不會成為敗壞菩薩。以上是「人間佛教」的行動綱領與實踐原則。

  最後師父以「盡心力、隨因緣」,來和大家共勉,期勉大家度一個、算一個,度兩個、算一雙,才不會有業績壓力。師父說:「我雖然全身是病,但我對佛法的精進和信心永不退轉,所以我送各位兩句話:『法喜能治病,悲願可延年』!」

五、交流時間

  1、 問:請問師父,有人說人間佛教不應成為專利,然而近期臺灣慈濟從人間 佛教自立一派,法師有何看法?

  答:慈濟的慈善事業值得推崇,只要做的事業有助於人間,利樂眾生,不論是否自立一派,都是很好的。

  2、 問:出家人買樂透好嗎?

  答:出家人不能顯異惑眾,出家人不能做生意,不能做違反戒律的的事,若出家人做生意,貪衣、食、住、用,不持戒、不修持,怎能使人生信?這樣子,在家居士最好不要擁護他。

  3、 問:請問法師,佛教是積極或消極?

  答: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的行為,不僅消極的不殺生,而且積極的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久一點 ,眾生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殺,眾生也是如此。佛教的戒律,簡單講只有一條,那就是護生。所以佛教是最積極的,一點都不消極,不能因為少數個人的行為,就認定佛教消極,要依法不依人。

  4、 問:在家眾學佛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探討佛學,因此不夠專。請教師父在家 居士如何學佛?尤其學菩薩道。

  答:時間是人找出來的,一點一滴的時間都可以用功,只要有心向學,就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至於如何學佛?應該是問你要如何學佛?而不是問在家居士怎麼學佛?因為在家居士和出家眾,只是生活方式不同、所肩負的責任不同而已,就學佛來講,兩者並無差別。出家比較接近專心修行的生活型態,在家居士的修行道場則是在家庭、在職場,掌握得修行的要領,在家不一定就比較慢成就,給孤獨長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4、 問:請問法師,我們寫完的手抄本心經不可以拿去燒,是嗎?

  答:有人說度人出家功德大,有人說建寺功德大,有人說印經功德大,有人說 手抄經文功德大。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意義也各有不同。手抄經文不想保存 ,只要以恭敬心燒之即可,若懷惡心即不可。

檳城送駕
 三月二十一日上午(星期三)

  上午  6:45 師父一行於三慧講堂早餐,隨後 7:15三慧講堂全體住眾向師父送駕,為師父三天的檳城弘法畫下完美的句點。師父表示,當年自己對佛法的熏習,源自於長輩的提攜,其間雖曾經歷挫折、打壓、讒言、毀謗,但本著法身永遠常在 、依法不依人的信念,才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永不退轉,毫無後悔。最後,師父期勉大家一起為法獻身,完成弘化使命。

  上午  9:00 三慧講堂住持繼傳法師率監院繼然法師、馬佛總財務組開寧法師、 馬來西亞佛學院課程主任章慧法師、陳昌賜醫師伉儷、莊榮材醫師伉儷以及數位佛友等,歡送師父一行到檳城機場,搭乘 10:45 馬航MH1143班機,於11:40飛抵吉 隆坡,結束了三天的檳城弘法活動。

為在家居士弘法
 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晚間(星期三、四)

  接下來兩天,師父在吉隆坡千百家佛教居士林以及馬佛總森州分會弘法,弘法對象都是在家居士。

  馬來西亞佛教的發展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已逐漸由信仰的宗教意識形態,發展到佛學的學習與研究;也從拜佛、唸佛祈求平安的一般信仰層次,進展到現今對佛法有更為深入的認知,就此而言,馬來西亞佛教居士團體功不可沒。他們時常邀請佛教學界的法師大德到馬來西亞弘法或舉辦研討會,隨時掌握時事機緣,發揮佛法的功能,發揚佛教的特性,為人間淨土的理想而奉獻。這一次師父在吉隆坡的弘法活動,賴必雄居士從中參與策劃、安排、聯絡,居功厥偉。

  由於這兩場弘法的講題: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與之前馬佛總的弘法講題一致,雖然內容因對象不同而略異,但就不在此重複贅述。

難得逍遙
 三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連續五天的弘法行程,由於活動安排緊密,夜以繼日,日以繼夜。今天難得空檔可以睡得比較晚些,輕鬆自在的享用自己準備的早餐。土司、麵包、水果、咖啡……雖然簡單卻非常愜意,心情也愉快多了。

  餐後,三人一面泡茶,一面檢討這幾天的觀察所得,發現馬來西亞各佛教團體差異性頗大。以有佛學院或有學術研究的佛教團體而言,因經常舉辦佛學講座或聘請世界各國佛學研究者,講經說法或做學術交流,自然在佛教發展上比較能有現代性;但對於落地在馬來西亞當地已有時日,在地化比較久的漢傳佛教團體而言,其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問題,似乎已呈現出有些停滯、困窘的狀態。因此,同樣以「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為題,做不同對象的弘法,其效果或回應就差異頗多。

  上午  11:00-下午4:00法海蘭若長恩法師,接待師父一行遊波特申、麻六甲 海邊、漁村,並參觀有名的麻六甲青雲亭等。長恩法師與師父有師生之緣,師父此行,長恩法師倍加盡力的安排行程、照顧食宿、開車接送,備極辛苦;然而因為法喜充滿,連前一晚僅睡三個半小時,翌日依然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下午四點,師父一行準時回舍休息;晚餐後,七點出發到馬佛總森州分會為大眾做  8:00-10:00的專題演講。講題: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功德圓滿
 三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以師父已逾七十之高齡,又滿身是病,安排此連續、緊湊的弘法行程,若非有堅強的道心與堅定的毅力,實在很難說不累。但看師父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總是散發出一股誨人不倦、教人不厭的熱情,我想這就是所謂「為法忘軀」吧!師父親炙大家所敬仰的印順導師,學習印順導師為眾生、為佛法的悲願力;再進而體證緣起性空的法喜充滿,追隨印順導師「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因此才有如此的沛然力量!

  午餐後,師父一行在長恩法師的送行下,搭乘14:20華航CI722班機從吉隆坡起飛,於19:00安抵桃園國際機場,圓滿結束了長達七天的馬來西亞弘法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