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

呂春梅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我們有生之年,多少會在事業、愛情
、健康等方面,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不快樂的經驗;當這些經驗無從選擇也無從逃避時,難免會有些悶悶不樂的情緒。然而,一時的情緒低落、沮喪不能說就是得了憂鬱症;但是,如果情緒低落持續在一、二週以上,且引起生理功能的變化,如:胃口不好、睡眠出現障礙、原有的興趣消失、對生活提不起勁時,就需懷疑是否罹患了憂鬱症?雖然憂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根據統計,女性朋友可能因為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不同,或是腦部特質與男性不同,以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二倍。所以,女性朋友更需培養遠離憂鬱,創造快樂生活的能力。

  罹患憂鬱症,不僅會消耗我們的體力,更會扭曲我們的思考,此時就要學習「
度過」這些衝擊,認真的活在當下,才能讓我們盡快克服生命中的困境。「度過」的方法,除了放下它、不管它、更要接受它,也就是打從心裡心甘情願的接受這些事實,若對命運多做抗拒,只會增加自己的精神負擔,影響生活;唯有放下哀、怨
、情、仇,接受任何狀況,適度的遺忘,並且把握活在當下的生活哲理,才是幫助我們克服任何不幸,停止憂慮的最佳方法。然而,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人都認為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在困境的當下是無法拋開問題,坦然淡定的生活。激勵大師戴爾.卡內基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一書中,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書中提到處理壓力、克服憂慮,其實是一項可以不斷磨鍊、改進的技能,所以,我們應該將書中這些好的方法記在本子上,隨時溫習,隨時提醒自己,讓自己熟練到成為自然的習慣。

  首先是正向處理壓力的第一條準則:「活在今天的方格中。」也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1871年有一位加拿大蒙特利醫院的醫科學生,他一直擔憂期末考能不能通過?未來何去何從?將來如何開業?他每天憂心忡忡,困坐愁城。直到他看到蘇格蘭史學家卡萊爾所說的:「我們首要之務,並非遙望模糊的遠方,而是處理眼前的事務。」這句話,有了頓悟,並隨時奉行。幾年後,他不僅創立了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成為當代名醫,也就是當時大英帝國授予醫界人士最高榮譽的牛津大學欽定醫學教授威廉.奧斯勒爵士。有一次,他在演說中提到他的同學其實都知道他資質平庸,他認為他的成功完全歸功於他領悟到「活在今天的方格中」的精義。他曾說未來與過去應該完全隔絕,只為今天而活。浪費精神心力,為未來憂慮膠著只能拖累自己;過去的已隨風而逝,明天的重擔加上昨日的負荷,再堅強的人也會膽怯。活在當下並非不用為明天做計畫,而是將所有的智慧、熱誠積極的投注在今天的工作中,這就是為明天所做最好的準備。

  伊凡公司總裁──伊凡先生,曾為朋友背書保證而受牽連,除了債權人要求連帶賠償外,存款的銀行也在當時倒閉,伊凡先生因而背負鉅額債務。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此吃不下,睡不著,整天除了憂慮還是憂慮。眼看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
,醫生宣布他的生命只剩二週可活,他在震驚之下,寫好遺囑躺在床上等死。當時他因為放棄了自己,所以不再憂慮,心情也因而放鬆了。之前因為憂慮一天睡不到兩小時,但當他拋開一切問題時,反而睡得像嬰兒一般;不到幾天,恢復了胃口,體力也慢慢增加了,六週後,他回到工作崗位。他仍然把所有的時間與熱誠都放在這個工作上,不出幾年,他居然成為該公司的總裁。他說:當我們感到沮喪消沉,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時,如果能將「智者視每日為新生」這句話貼在我們可常看到的地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次只活一天,學會忘記昨日,也不去想明天,每天早晨告訴自己:「今天是全新的生命。」一段時間後,你將發現自己有能力克服孤獨與匱乏的恐懼。能知道一次活一天就夠了,你將不用擔心未來,而且會開心的擁有對生命的熱誠與愛心;能掌握今天的人,將獨飲快樂之泉,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天、每一小時,不要冀望未來,不要嚮往地平線那端神奇的玫瑰,而忽略欣賞自己當前盛開的野花。有些事不要總是抱著等到我長大、等到我結婚、等到我退休
、等到我……才做,以免日後回顧時,心中不免湧上一股寒意;因為,我們常常錯過了人生中某些重要部分未能即時把握而懊悔。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我們常只跟喜歡你、仰慕你、贊同你的人學習,卻從沒想過從反對你、批評你的人那裡可以學到更大的教訓。」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倒不如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缺點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並處理這些弱點。睿智的富蘭克林每晚都會自省,他發現過自己有十三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掛心瑣事、與人爭端。他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成不了大業,所以,他一週定下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為目標,並每天記錄缺點改進的情況;下一週再努力改進另一個缺點,並一直持續與自己的缺點奮戰二年,直到這些缺點全部改善。有了這樣嚴謹的自我要求,日夜惕厲,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並且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當我們願意檢查自己的缺點,並應用這些原則改進,我們將從中發現自己開始了一種珍貴有趣的學習過程,並且發現自己處理壓力、克服憂慮享受人生的能力,也增強了。而且當我們在改進的過程中,用本子記錄成功的日期以及具體的事項,這些記錄將會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多年後再回顧時,也會覺得非常有意義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我人生絕大部分的憂慮,其實從未真正發生。」哲學大師伊比鳩魯曾寫過:「人不是被事情本身困住,而是被自己對事情所抱持的看法困擾。」有人面對不順遂的人生,總是一笑置之,有人平順了大半生,卻因為一個偶然發生的小挫折而倒地不起。這些說明了生活中的煩惱,其實與外在的人、事、物無關,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無法過得快樂,往往是因為心中的偏執作祟,無法放下許多人、事、物的主觀認知所致;只要懂得放下心中那些纏繞自己的偏見,我們就可以過著擁有「智」在快樂的生活;當我們勇於面對它後,人生的歷練就會隨之豐富,對人生的態度也將會變得更多元。

  張小燕與她的先生感情很好,當她先生罹癌住院時,她想到自己的好日子沒有了;因為癌症就算醫好,也會害怕復發,內心將永遠處在恐慌中。先生走了以後,當時她媽媽非常不放心,大家都怕她會發生什麼事情。後來,她想到如果自己不好好過日子,最受傷的將是對自己最好的人。因此,她很快就回公司上班,接下了「
小燕有約」的節目。她說:「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找,不要抱怨為什麼不幸福、不快樂;沒有人該給你快樂,能夠讓自己在心中有感動,是很重要的能力,沒有感動就沒有幸福。」「人生就是要付出,才會有成果」,這句話好像很教條,但卻很真實
。學習為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用心的體會每天在身邊所發生的小小感動,其實幸福就在你身邊。遇到困擾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要處理傷害和憤怒,最好的方法就是饒恕。當我們沒有感受到愛時,並不代表別人沒有試著愛我們。人最可貴的是有一顆謙卑願意學習的心,一顆受了傷,還願意不斷去學習、不斷去愛、不斷尋求醫治的心,就是一顆最美的心。生命是一份來自上天的特殊禮物,永遠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接受現實,反敗為勝,健康的愛是──沒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此外,樂活精神的第一要點,就是要我們學習承受人生種種挑戰。從生命中的苦、辣、澀、鹹獲得經驗,讓自己的內在愈來愈豐富,往後遇到任何事情,才能夠較有自信的不被自己打敗;有了多元的人生態度,可以說是對人生的一種幽默。當我們尚在人生低點擺盪時,能夠幫助我們看到生命中蘊含的希望;當我們攀登在人生高峰的亮麗點時,能夠預先思考如何面對可能的下坡,幫助我們淡定的面對挫折
。人在徬徨迷惑的境遇中,最容易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最容易用消極負面情緒折磨自己和別人,所以,不要因為不如別人而否定自己,現實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是董事長,也不要因為顧慮別人對自己所抱持的觀感,而刻意壓抑真實的自己,這種出自內在自卑所表現的患得患失行為,只會更增添自己的不快樂。幽默作家蕭伯納曾說:「如果覺得自己可憐,你的日子將一直可憐下去。」據說,上帝在創造人類後,要將「快樂元素放在人們可以輕易發現,卻又不容易獲得的地方」。眾天使提議很多地方,都不被上帝採納,最後一位小天使開朗的說:「放在人類的心中吧!因為,人總是習慣往外尋找自己的幸福快樂,忘了往自己的內在尋求快樂的祕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真扮演好我們自己的角色。

  人生有光明面,當然也有黑暗面,也許有人會遲疑自己目前面臨的是光明面?還是黑暗面?其實,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因為人生的決定權一直在我們手裡。所以,當我們遇到煩惱、困難、壓力時,首先要無畏的分析整個情勢,並找出最壞的狀況是什麼?考慮過可能發生的最壞狀況後,「接受它」;當我們接受最壞的情況後,內心就會感到放鬆與平靜,能夠平靜就能從中想辦法改善,想出辦法後就激勵自己確實執行。很多人因為拒絕接受最壞的狀況,在憤怒的混亂中蹂躪自己的生活,不去重建自己卻浸淫在痛苦中,不斷的與事實抗爭,結果是形成個人的憂鬱症


  所以,當我們要面對一個問題前,應該如何客觀無畏的收集分析?首先要假裝自己是在為別人收集,這樣有助於幫助自己保持冷靜、公正,困惑往往是憂慮的主因;所以,在未收集足夠資料前,不要做出決定,當我們收集到這個問題的相關事實後,此時再做出決定並立即採取行動。我們常因對未來感到恐懼,才會產生憂慮
,因為憂慮所以造成緊張,當我們能夠接受最壞的情況時,其實也就祛除恐懼與憂慮70%了,剩下的30%也會在我們冷靜設法改善時迎刃而解了。

  總之,我們要養成活在今天的方格中的習慣,把握今天,活在當下。只要我們能把握住「當下」,我們便已同時掌握住了昨日、今日與明日。有好的思想,在處理原因與後果時,它能導致有邏輯性與建設性的計畫,壞的思想卻常導致壓力不斷增加與精神的崩潰;希望命運能夠轉變,就不要放棄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因為,那是改變我們命運的生活能量。在現代緊張的都市生活中,要讓自己的腦力足以負擔壓力迎接各種變化,除了養成樂觀、積極的心態,以及幫助自己抗壓的方法外,也要讓身體有充足的休息,還要有適當的休閒,因為生命和心跳一樣,都依著一個節奏運行,如果生活沒有節奏感,腦神經也會失去健康。要問自己的生活「充不充實」,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忙碌才像大人物」,每天撥出一些時間,讓自己適時的休息更能提高效率,放鬆、泡茶、喝咖啡;檢查自己的生活,調配時間安排順序,學習「慢活」的人生哲學,會讓人更「快活」。因此,要能常常保持內心平靜才能免於憂鬱,人生的價值觀也要跟著改變,在我們化為塵土前,要善用我們的生命力
,調整自己的角度,就能看見世界的美麗,也能聽見屬於自己的幸福之歌。

參考資料:
1.胡海國諮詢,黃靜宜撰稿,〈快樂 人生不憂鬱〉,《好健康雜誌》20期,臺北
   市:全民健康基金會,2012年4月15日,頁7-13。
2.胡海國諮詢,黃靜宜撰稿,〈三妙招,快樂人生養成術〉,《好健康雜誌》20期,
   臺北市:全民健康基金會,2012年4月15日,頁14-16。
3.戴爾.卡內基原著,陳真譯,黑幼 龍主編,《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臺北
   市:龍齡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4.千江月著,《選擇放下,活在當下》,新北市:普天出版社,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