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人緣.道緣

吳耀庭

  任何事物的瞭解,都有層次的差異,茶如此,人如此,道亦如此。茶緣如此,人緣如此,道緣亦復如此

。本文所談,就個人所經所感,略加憶述,免得被責為無所事事,只是享有自得,不知交流奉獻。但人生舞台,聚焦處何其少,還是留給有心能人玩好了。在茶道人道至道的慕道途中,權充一位永遠的陪伴者,隨緣通流,自得其樂,玩玩「空中真」茶可也。


茶五茶七


        琴棋書畫茶花香,茶序列老五;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排行老七。一則是文人七件要事,是精緻化,悠閒化,典雅化的事兒。另一則是常民生活之所需,具基礎性,必要性,普遍性。不管是雅是俗,茶都能卡到位子,可見它是雅俗共賞共需,是具有階層穿透力的。同時它能跨越東西南北籓籬,超脫年齡世代界限,除了物理生理藥理等養生護生功能外,它是富有社會功能的,好茶甚至可淨化身心,有助增益修道的功效。或許可以這麼說,茶是「色」媒人,茶本身也具有色相,茶亦是藥,可提振精氣神,並療人體魄。並且就改善人身心靈識狀態,階進體證色空不異,能所具忘境地,茶因其特有屬性,似乎也能發揮階段性功能。基於以上理解,說茶有雅俗兼具的特質,或許是一般敘述,若是無遮無礙,無量無邊地延擴,與茶相關諸事,何止如此。


道人茶緣 茶人道緣
 

        神農嘗百草,表彰其努力與突出,但不能剝奪並掩蓋諸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民的共同奮進事實。茶廣義的說,它是植物飲料;狹義而說,它是中國南方嘉禾,它是藥物。茶在各種不同的文明中,都扮演著重要的生活生存角色。隨著人類交往的頻繁,全球經濟的相倚相生,彼此更能瞭解相互的生存之道,當然對全球茶品的認知,也大勝於往昔,因此,論說起來也因豐富而更饒趣味了。
        民以食為天,食實在是包含飲而說。各類文明中的智者,往往也是道人。超卓的道人,他們對天理地理人理的了悟,較諸常人,當然也更能清楚明白,適時適地廣泛飲用適合的某類茶品。譬如南美洲特產瑪黛茶,它是一種生長於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熱帶雨林的長綠灌木。瑪黛茶和亞洲的茶,歐美咖啡並列為世界三大飲品。自有其地域性、歷史性、人文性,在飲品全球化的趨勢中,表弟任職的公司具全球覺知,十多年前,他就曾送過我,進口且滯銷的瑪黛茶。以品賞方式喝完一包,並留下深刻的味道記憶,可惜後來市場並不具普遍性,故未能有機會再品嘗。直至日前南港生技展,友人展位旁,它再現香蹤。但進口商已易,包裝型式也大有不同,或許它的市場前景,會因世代接受廣度及需求多樣化,而能有點改善。
        另小眾的南非國寶有機路易博士茶,它是採擷南非開普敦市西北方希德堡山區,當地人稱為洛依柏絲的小灌木針葉,經醱酵烘焙而成,被肯定其價值,得以和鑽石黃金並列為南非三寶之一。在臺灣它美稱安心如意茶,日本則又稱長壽茶,皆是難得的茶品。舉出不同類型茶飲,只是試圖顯現各文化圈中,皆自有其慣用的茶飲,也都融契在各自的文化質素中。
        茶人是更能體認茶飲,更能了然它和同一文化內涵之相融相契性,並用階及神明之向慕心,慢慢地,使其心態心靈和道性道體相呼應。即漸由茶緣,進悟茶道,繫結道緣,漸次步上道途,臻及道峰。各自茶道,各自道緣,各自道途,因人而異,故或可說是茶人道緣。它的奮昇是摶扶搖而直上的,是茶道人道崇高化的過程。修行人,不論繫屬那種文明,分屬那種教派,仍然必須生活在現實的食衣住行育樂物質條件下。道人難免接觸茶飲,熟知茶飲,甚或熱愛茶飲。平時待客和接引信眾教徒,既需仰賴茶飲,自然因茶飲而廣結善緣,這種宗教社會的互動現象,即可謂之為道人廣結茶緣的人際變化過程。道人廣結茶緣,亦有助於宣教布道,道人茶緣,宗教的普遍化大眾化賴之。


個人茶緣體驗
       

        在經濟不富足的時代,喝茶是奢侈的,茶品種類不多,茶質也較一般。最早對茶的記憶,是家中喜宴及神明聖誕廟會後,各家分別邀宴親友,祖父母總會備茶包煮茶。會備有清茶,但大半煮整桶紅茶,且常加些砂糖,對小朋友言,那絕對是順口的。那場景是呼朋引伴,邊吃喝邊遊戲,快活地不得了。是以個人的茶緣頗早,更是和愉悅心情緊密結合著。因是長孫長男,常隨父親作客他家,也有機會喝到瓷壺瓷杯沖泡的茶品,也許上輩子沒喝夠,個人是從不拒絕茶的,倒幾多喝幾多,鮮少杯底養金魚。就讀南一中期間,為了提神,就會撥出些許伙食費,自主地前往中正路茶莊買茶,因時間壓力只能大杯牛飲,談不上品味,只是滿足切身需要。但和同儕比較,個人已明顯地嗜茶了。大學因為讀中文系,與茶相關的文學描述多多,更深入結了茶緣。尤其是學佛關係,大二暑假,在高雄宏法寺寄宿近三個月,家先師開證法師慈悲,有空或接客,常在客堂以茶度眾,開示迷惘。那時泡茶沒分,茶壺茶杯倒是有機會清洗,真正聽了些和茶相關的趣事。和當時尚年輕,今已望重佛門的高僧居士,結過一些茶緣。參加了寺裡青年會,及兩屆佛學夏令營,並聽聞了高師院江聰平教授,系列講述的禪詩禪偈課。雖屬臨濟大崗山法脈,但趙州茶的禪茶風趣,也略感略聞。是以日後常說,我的茶是在和尚廟學的。
        後來,在臺北讀研究所常去茶藝館喝茶,有時也廣邀茶友,在書房品茗論些虛無事兒。因承受開老隨緣茶,茶燒就好的教導,常隨緣隨性隨人而飲。真的是萬分感謝老天賜給了我和茶相應的肉體,足以適應諸茶,足以捨己從人,無主無客地喝。不過近來倒是獨飲反照時較多了。
        有茶則友,從茶看人性。有人但取一瓢,情有獨鍾,有人推己及人,分享嘉禾,在應無所住觀念影響下,個人有機會經歷了些茶境,也廣結了些茶緣,飲茶經驗,頗為多樣豐富。勾串連結,多見多聞。個人能力所及,也盡量送茶結緣,自覺得意有所謂「寄茶哲學」,因而日後想人想茶一體化,喝茶處,處處有。在諸多喝茶經歷中,比較有感的是:臺北皎然茶舍祖母級普洱茶品嘗會,又老又好,茶友雲集,任由品鑑。中國時報也大版面報導,每人茶資五百元,我也招待七位友朋恭逢盛會,皆大歡喜。品後心得分享,個人不善不喜分析茶性茶味,只自覺得意地說,以前常說喝好茶找師父,喝好咖啡找神父,今後得改口喝好茶找阿毛,說真的,他真有些好普洱。
        隔了一段時日,茶友方告知,盛會有感人因緣,乃因陸羽首屆黃牌茶人陳老師伶俐,當時已知罹病。茶館盈收有限,阿毛為幫老茶藝友,奉獻當天全部普洱茶,所得用助茶館。知者不多,茶緣結構出的友情緣分

,真正溫馨感人。為善不欲人知,陳老師過世前,曾前往醫院探視,也由她親口印證。
        另惟一一次機緣,偕潘柏世師丈及友人張傑,造訪阿毛,從一樓喝到四樓,見識到許多老的珍品普洱,大開眼界。不過流通過茶品的潘老,那天除了延後要約外,也喝掛了,五智山悟光法師的徒弟,似乎茶肚較大。當然大崗山徒裔,也不退縮。戲謔可如是談說,其實各扮演一個角色,共同映現了一段美妙茶緣。


茶緣人緣道緣一體成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便知少主人,迎賓酒茶香,迎賓歌舞樂,總是要以最精彩最寶貴的待人。而茶可醒人醒己,茶德兼容諸德,茶飲對身心識的淨化,也是好處絕多,壞處絕少。奉茶近距離的授受中,從知到情到意,一體覺知感受。女男交往,相親提親,成親成禮,非茶不可。儒者成家齊家尚且如此,尋常百姓亦遵奉不移。以心靈超越為志的佛道中人,更是講究茶道茶緣。
        喝多了茶,自覺喝甚麼茶,和誰喝,配甚麼話,甚或靜默無語,相當重要。以心印人,以心印茶,茶茶相印,人人相印,事事相印,理理相印。真真理事無礙,全然無待,渾然悅樂,迴盪自在。和諸吉祥瑞氣,同體會流,不知茶香人香道香,不析茶性人性道性,不論茶價人價道價,也相忘於茶緣人緣道緣間。計算茶價,思索目的,分析茶性,框在時空中喝茶交往論道,皆非個人所願所愛。
        但個人同樣珍惜來自各方,形形色色的人們,管他黑白紅黃棕,管他地域或國度,管他是男或是女,管他上階或下層,無盡的管他。來者是客,縱願為主,也樂見樂成。且唯唯,但諾諾,一視同仁地喝,一視同仁地聚,一視同仁地共結道緣。茶、人、道來個三位一體!自我知之行之,但他人是怎麼看呢?似乎不是一句管他,就可以搞定的。只是會徒增他人無謂猜想,累了別人,也累了自己。
        記得有次一位長輩勸說,少跑來跑去,少聚友喝茶,要篩選朋友,不要不幹正事,不可「好玩就好」,常掛嘴邊。我立刻回應,那從夫子開始可乎?他遂無語。打從大一始,體會祖宗牌位太低,又深受禪宗影響,故我的人生早已定調,完全另闢蹊徑,你丟我撿,你取我捨,不行不作,除非世俗已大不可交待了,才略作調整。有人當綱負責,我絕對打從心裡讚嘆助成,管他怨親。茶也好玩就好,人也好玩就好,道也好玩就好!問題是他人,尤其是相涉相關親友,總說怎麼不多點努力,少點玩樂。趙慕鶴老師是少數贊成我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好玩就好」,是我們共似的人生哲學。趙老長者,可以,個人年輕,社會認知,仍有必要隨俗而行。可我要說,那些說我不作事的人,是真正看清了嗎?
        個人早結佛緣,佛學不求甚解,迷糊到母難日,恭逢普賢菩薩聖誕日,亦是近來方知。不過四大名山,恰僅參訪峨嵋,稍獲安慰。看樣子天生使命,只能作個行者,不論是茶是人是道。不過,最近又忽起「大行無行」念頭,看樣子又尋覓到不行不作的搪塞理由了,或許將來,來賣不作不行茶算了!
        託烏鐵茶道周仁智茶人之福,去泉州參加過首屆茶博會,是以開證師父的東大寺禪茶道基金會頭銜與會,但因過去另類因緣,害得邀請單位查核一下,是否是上級督導,凡走過必留痕跡,但真相真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嗎?究竟煉到底,我僅是禪茶的慕道者而已。其他生活的善巧方便,只如茶煙那般罷了!


獨飲樂 樂無窮


        茶緣人緣道緣,是主動積極結緣,或被動消極應緣,端賴自己的抉擇。因個性,物質條件,社會條件,人文條件有別,緣分深淺和廣狹也因而有別。雖不必用世俗眼光檢視,但好茶好人妙道,結緣者自是隸屬某一個階層。有次和摯友深談,他說到較忙時,他就泡差一點的茶,客人好好茶者,很快打道回府。話題不對也會這樣,觀點不同,政治立場歧異,效果一樣。此外,若無宗教包融修為,面對異教徒,大放厥辭,鮮少有不借故開蹓的。茶盤即人盤即天盤,眾生相一一現形,無所遁逃。選婿麻將桌,是有所見所感;但茶桌不也具有如斯功效嗎?一理通萬理徹,真不欺也。當歷經千帆,當嘗過百茶,聞思百理,泰半年事已長,生命力可能減弱,結緣不再是樂事。開始準備,孤單寂寞地面對餘生。其實孤寂是常態,就人生晚年功課,本人是透過茶敘,提前準備著的。
        孤寂是常是美,獨飲是另類境界,沒有時空壓力,高興怎麼樣,就怎麼樣,自由自在。老了,老了,不再呼朋引伴,不再備妥好茶,不再談玄論道。真的是,「老去自覺萬緣都盡,那管人是人非,春來尚有一事關心,只在花開花謝。」愛花的人如此,愛茶的人,當可茶滿茶空,茶空茶滿,樂獨茶,獨樂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