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步樂從雲

吳耀庭

   八萬四千法門,契機契理用以化度有緣,因所秉夙因志業和後天際遇,千差萬別,每個人的人生型式

,自然大大不同。既然佛弟子,以自覺覺他為志行的圭臬,則在一切生一切死,一切生生死死的輪迴中,為了了生脫死,追求一法以度彼岸,實是人生的一大課題。但萬法是萬法非,萬法是是非非,何種法門,適合自己一門深入,誓願奉行呢?動靜語默,斗室雲路,處處時時,若能淨觀空無自性,則在雲遊天涯,主客能所互照中,何嘗不也是另種聞思修的型態,姑且容認,這亦是可行的覺徑。
        向上向下,超越空間,溯往迎來,窮究時間,終極的了悟,是大家的期盼,也是古往今來人類奮進的目標。當然在悟通相倚相生,或緣起性空覺證者的教導中,個人深信:相由心生,相由心轉,也深知不要捨本逐末,要棄有為法,要直覺直臻一真法界。但或許小時浸霪在,金吒木吒哪吒太子宮宮廟文化中,再加個人天性喜好自由。且高中興趣古典小說,雖說在現實及家庭期許下,也隨緣上班教學,扮演著被社會讚許的角色,但那只是社會的我。
A型雙魚座,追求完全的自由,但所處原生階層,及客觀環境,難免限制了實踐理想的熱情。個人人生定調頗早,在高中課業壓力下,積極思考人生,為什麼會有宇宙?宇宙何去何從?西方哲學無有助益,自然暫棲老莊處。大一有幸在高雄宏法寺圖書館,閱覽佛學相關書籍,受道師父及諸法師提點教導,乃獨鍾禪門詩偈

,願慕禪風禪行,而雲遊之樂,也成生活內涵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偶然找尋到了,名列萬佛榜單中的逍遙遊步佛,作為披星戴月,萬里雲天路的覺行靠山。


遊步足跡露形體
 

        是誰?扮演著那終日汲汲的尋春客,是誰?穿著那踏破嶺頭雲的芒草鞋,主導著軀體者,無疑地,是那主人翁,是那心之帥。但能夠讓他人客觀察覺的,是那身軀形影。偕子上河梁,共話魚樂否,當然有點樂趣

。呼朋引伴,同歡勝境,不亦快哉。然而,興之所致,單行獨步,行止自主,南來北往,向東去西,不假他人,何樂之至。有回和某書家長輩閒話,被詢問到,他常用的閒雲野鶴章是什麼義涵,個人未能說出個精準

。他乃明示,用這章其意是要表示,不食人一粒粟米,方能一步一啄,一步一食,只向天地討口飯吃,不向君侯長官乞俸祿。乞天不乞人,不貪不藏。我則回應,怪不得老師的墨寶,只存山川靈氣,不具鐘鼎肉食味


        遊步有遊步的條件,首先要棄功名利祿心,淡化對國家社會熾烈的關心,及奮進之行動。不是不關心,不是不行動,而是契機契理,如分如實的表現而已。有人負重擔,則讚歎協助,不爭不取,樂觀其成。齊家亦然,小康之家,不作急切躍進,否則在社會上流動的壓力下,每一家庭成員,是否能招架得住。自自然然

,水到渠成,方是上策,方有餘暇遊步逍遙。當然,最潚灑的是雲遊師,隨緣遊化四方,盡到法責,也遍施法味,並隨度有緣。若儒家思考,則遊必有方,是有為有守,是允執厥中的。但其自由、自主及自在性,是得打些折扣的。
        遊步必有心帥的發動,好山水遊者,心性無疑,但身體條件,也要夠健康。今人遊步範圍可遍全球,遊步方式也變多。禪宗盛時,禪師遊步,參學化度,或足或馬或車或船。而今所能憑藉的交通遊步工具,更是大眾化多樣化,也更獨特化稀有化。因而,身體所能到達的時空,及其根塵刺激內容,擴充的頗大。譬如說

,過去那來的極地旅遊,那來的高空氣球,那來的深海潛水,那來的飛行傘滑翔翼等等,不勝枚舉。因此,遊步行者,理應趁機順勢,多所體驗,以色身感受,作為輔導化度的內涵。
        某次,與數位尼法師們,談到熟識的一位尼師,藉著現代行腳工具,已踏遍了美國五十個州,且會過各種教派各種人種,其生命焠煉和當下自在的修為,實非從未遊步參學者,可望其項背,並妄加論斷的。深者見深,淺者識淺,勉強不得,各遂其性,各安其安,各無所住其無所住,方能天下太平,方能趨向如如之境

。且處在各種不同情境條件時,甚麼行為患了戒律,甚麼論點不是佛陀本義,是需要非常小心來論斷的。借機拋出了一個話題,假使清晨時分,某尼師為了健全體魄,穿著保守泳衣,徜徉於夏威夷海岸邊戲水,是否毀壞了戒律?且不評論其是非,但尼師們說,戒律俗家人不能讀,在一個越來越資訊公開的現今社會,恐怕異教徒早把不同教派的戒律,研究的一清二楚了,教界的資訊防護,真的作得這麼強嗎?宗風各異,道途各自,是非之念,且暫掛枝頭。
        一窮蜀僧步赴普陀,來去間多少出自人事時地物的因緣,是聞思修之旅,也是戒定慧考驗之旅。當我們看到來自蒙古的小孩,歡樂雀躍在花蓮太平洋畔的畫面,試問每個人感知到什麼!近來偶憶某語,少年如動物,中年如植物,老年如礦物,能夠到處遊步,是動物求生的特質。遊步配額用盡,體力衰弱,再請他遊步一番,逍遙一番,畢竟是困難的。有次,帶家小借宿瑞穗東大寺,去花東遊憩,有位年逾古稀,慈悲非常,勇猛精進的法師,勸誡說日暮道遠,不要嬉戲,要戮力道業。當下已能謝其開示,今日更能瞭解其心情和經驗談。不過,道師父常提的,既有習性是最難改的。近日寫了篇短文,名為斗室乾坤,已縮小玩樂天地。看樣子,玩的配額已快耗盡,且快由植物轉成礦物了,漸漸不復往日的行動力,只是遊步之興,似乎仍然不減太多。也許過去遊步觀境,過去遊步觀人,過去遊步觀遠,日後宜撥些時間,保留些精力,以心遊神遊,淨觀自心自性,近視內觀,只顧心念為上。明白體證一念三千之理趣,開展另類遊步,由色入空,優遊在那無邊的心海淨地。


逍遙心念常自在


        當下自在,隨緣授受,踐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理。在此,不用引經據典的去詮釋,何謂逍遙,何謂自在,只希望在行文中,自然偶現的個人理知感知。莊子逍遙遊,所彰顯的哲理,緊密地釦住了,感動著

,質性相似者的心靈。也是個人高中時期,迷惑天道人生,不得益於西方哲學時的救生浮木。個人是如此解知該篇要義的,即以為它是,絕對地向天向地向人,宣誓著無限自由的渴望。自由行動,來自自由心靈,不管行動和心靈,一出生,就被物質、社會及人文所制約,使人不得不,如同孫悟空,駕起觔斗雲,要力求掙脫。
        人的一生,人類的全體,乃至於四生六道,甚至成佛前,仍會退轉的菩薩,聲聞緣覺阿羅漢等,何嘗不也在追尋不受限制的自由無礙嗎?自由可就主客觀面向加以評論,無礙亦然;又打破主客對待,仍然要呈現出,絕對地超越,絕對地無待。也就是說,逍遙的精義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無礙。若有天仍是有遮,若有地仍是有礙,用無遮無礙字眼來詮解,逍遙遊步佛的如如淨土,似乎可被認同。抽象性高異文化間的佛典翻譯,難度頗高,佛理傳入中土以來,夾雜道家語彙意涵,來捕捉梵語的形音義,是不得不然的,相信萬佛之一,逍遙遊步佛的譯名也是這樣的。
        天下熙熙皆為名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不過,慕道行者,逍遙遊步是不該被名利所匡限的。逍遙遊步者,如果心念被某一個觀念或不究竟的目標所拘束,則不能夠說是自在。如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詩句,前或是闡明外境的風風雨雨,不必被牽動,自由自在,心念莫受干擾。後則表現出一切如常

,如斯吟嘯,如斯徐行,無所罣礙。所謂若無閒事罣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謂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處

,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又如體解無遮無不礙地,是色是空天的至理,則心念常自在,則形影乃安然。
        入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好山水遊者,通常而言,是較富閒情逸緻的,是較有逍遙遊步情懷的。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逍遙者,都有心念自在者。唯衡平以論,步道行道者,相對地,較諸其他行業者,更具高度的心念自主、自由和自在性。睽諸歷代遊化道人,充滿著真善美淨的逍遙遊步心境,至情至性安然自若,淡然行止,是可親可法的。自在心念的境界,攸關逍遙遊步的層次,逍遙遊步的經歷,也能昇化心念的次第。孔子周遊列國,尋覓有機會推行仁政,其自主自由自在性,較諸逍遙遊步道人是有差異的。但困於陳蔡之間時,仍然絃歌不輟,不忘禮樂之教,已足堪為千古典範。
        而個人更喜愛,他富貴如浮雲的心情,也欣然其讚同曾點所嚮往的優遊生活類型,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儒家思想,因其仍有治國平天下之心,曾點可能因年齡及個性,而遂有傾向逍遙的看法。但他仍要邀些後輩作陪同遊,仍是洋溢著遊必有方,遊必有節的想法。個人認為佛家遊化,道人雲遊,自不同於遊必有方的儒者。好友群遊,禪者獨遊,或不遊,可遊可不遊,甚多選項,不必拘泥其一。禪者攜徒弟法眷優遊可以,偕同參道友遊化可以,獨行千山萬水可以,那是心念常自在的表現。


修行休閒共進步


        不同心性會找尋到,相契合意的道友,從小有緣接觸過各種教派,除了常度儒釋道師友,汽車巡遊鯤島外。也在最偏遠,最後通電,保留原味神秘斯馬庫司,剛路通時,由山水客工作室吳先生安排上山。自開底盤不高的福特轎車,路況奇差,同車有漢堡大學語言學博士,維也納籍溫知新神父,他受教育部委託去研究泰雅語。已是八十二歲的洋道人長者了。又有大同雜誌執事先生,及台北市老樹爸爸廖先生。彎延崎嶇,好不難行。眼見前一轎車,排油煙管掉脫,私下儌倖服務上帝的僕人而受福澤。那想到回來翌日,始發覺油底殼破裂,趕快自費送換,記得花了萬元以上。由於新車未滿一年,仍在保固期間,該公司主動來電詢問,是有承擔之意的。遂據實告知,是屬個人行為,開到絕差山路,該自負因果。一趟山行,付出了經濟代價,可也無形收獲良多。略知因果,已能夠審理論實,不取不義,至少慶幸自己,能過個小錢關。
        同車時刻,溫神父邊賞明媚風光,邊回應我們天南地北,或屬宗教,或屬休閒,或屬文化差異,甚或神父的俗緣等等問題,百無禁忌。在休閒優遊中,至情至性較易顯露,表達的情理也較能切入人心。又在下山時,因煞車皮熱甚,欲學著眾車灌水冷卻,下車掀後車箱拿水桶,準備下小溪取水。這時,神父沒如另兩位五六十年紀同遊者,猛伸懶腰,猛動手腳,而是伸手作勢,欲接過水桶,代替下溪取水。溫神父現已歸主懷

,但那一幕,個人深深受到感動,也領略到基督精神的平日的具體表現。也才有因緣邀請他,參與數年前,在木柵貓空烏鐵茶道,舉辦的茶神父咖啡和尚交流活動。
        又有次,有個機緣,載前輔大總務長郭神父,去參觀三峽祖師廟,因他是湖南衡陽人,也留過義大利,且教授義大利文,見多識廣,頗有異國文化體驗。同遊同行中,無所不談,他也讚嘆李梅樹先生用高度美學堅持,來進行寺廟建築大事。並談到羅馬教庭,宗教建築追求聖美的林林總總。個人喜歡聊天,喜歡兩人對話,不拘形式,而在出遊車上,不經意自己或是他人流出的隻字片語,有時也足於藉為進德修業的良善質素

,是以常樂在其中。好玩,似乎成為識者對我的刻板印象,其實個人,早早覺知,沒有參與實務的本錢條件

,唯有思想,唯有優遊,方可找到出路。再加個性溫和,家教強調不爭不取,緊守方圓規矩原則,又較早接觸禪茶道,早立無事小居士之願。但也自許在休閒中,仍要知所精進突破,因此也仍然應俗而有些交待作法


        富潤屋,德潤身,自自然然,每個人的時間存摺,總數多少,難得自知。但花費的方式,則各有主張,各有因緣。我確實花了許久時間在現代類型的遊步上,同遊者的類別也差異頗大,有時,也隨順載些搭便車者,休閒中,也實踐著方便法。常說,現開的車,至少度過三四十位法師,尤其和開典師伯遊步多多,共賞東臺灣環帶山嵐,穿越過泰源幽谷,數年前,他老人家仍是耐操的。懺公圓寂,個人第一次上蓮因寺,從佳里善行寺,載惟勵及典師伯,去感恩頌念後,復返高樹不動明王寺,那天飆了六七五公里。勵法師及當家師

,免隔日早課,不過仍被不知情法師提醒四點半護摩,實在感謝那位法師,否則就少了件,日後吹噓的法味回憶了。
         又陪典師伯去香港,也有機會參訪幾次道場,見識到禪堂跑香,也逾分聽聞到方便關中,閉關探關者

,體驗及關照的對話。對個人言,唯一一次香港之行,其實是參訪之行。在臨山的小道場,見到了齊天大聖的族群,仍然依性而生,忽上忽下,自由自在,遊戲在寺簷寺樹間。難免也反觀自己,是否也某個程度的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休閒中也可修行,修行時也可休閒,個人以為,兩者並不是那麼地,要絕然切割,是可以相偕並進的。


逍遙遊步亦覺路
 

        傳統繼承創新,過去現在未來,平行垂直全方位,智慧知識常識,在人生道途上,我們色受想行識,又是如何,又有幾多回應。挑戰適中,隨時依主客觀條件,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當然個人放棄了些許應世的表現機會,跳脫當下時尚流行,盡量自主自由自樂的,去花生命時間配額,辭高考職缺,寫碩士論文,退休方寫博士論文。自主自決,各自俗路,各自道途。前些日子,去了趟嘉義古剎半天岩,乃因自謅了半主半客半人天,牽強隔了十多年後,二度參訪敬拜,方有機會看到遊走靈山的各型道貌,也發覺到,整齊異常的結緣道書書間,可嘆的是光顧人少,但那位整理書刊的先生,無私勤奮的奉獻,不是修行是什麼。
        有遊步之行,富逍遙之心,一步一腳印,邊走邊聞,邊走邊思,管他人說甚麼。高中從台南騎腳踏車回新營,途經佳里,因不識田間支架長的是何作物,乃停問農友,他告訴我那是荖藤,包檳榔用的,還自信地說道,全省最好的就在這兒。當然不是,問道於老農,但老農何嘗不有些生命體悟,足作參考。又路過國姓鄉,見一位除草者,架式不同,談後方知,祖父是武舉人,他曾在警官大學教武術,也是三棲運動的靈魂人物。處處是道場,就台灣而言,無處不青山,吟行遊步蓬萊島,一點都不困難,真是休閒修行寶地,且融契了諸多文化質素,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有形有相者,已足堪流連,無形無相的,更值得玩味。所謂處處是道場,人人皆我師,要遍參斯土斯民,不來個遊步且逍遙,何能得知!
        越南籍師兄心滿法師,他漢學老師麗莊長老法師,二度來台時,有回安排太極導引創始人熊衛老師,與他在貓空對話,茶香配法味,也別具風味。個人喜歡用另類方式護持三寶,帶著繃緊的初修法師居士,去汽車遊步,暫且舒緩其道業壓力,來個青山依舊在,不要太急切。來個「人圓佛即成」,學著些淨觀那種人,要加什麼心藥。玩物喪志,玩人喪德,逍遙遊步應不是一般瞎玩,要自主自由及自在的玩,希望在休閒中仍然有著修行味,來個二味同芬,才可說知休閒知修行。
        不說確可說法,記得,當大夥兒,下車急尋太平洋岸的南田石時,開證師父,坐車上休息。他的淡定,可有諸多解讀,其一,或者可說,實在來過多次,自知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境地耳耳,經歷過方能如如不動

。讀天讀地讀人讀己,或大或小,或實或虛,或有或無,或玩或不玩,無非逍遙遊步路,論什麼聞思修,道什麼戒定慧,來個渺渺觀,來個空空行,管他去西方或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