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教觀音、密教觀音與民俗觀音

藍吉富

一、引言
        觀世音菩薩是印度大乘佛教徒所信仰的眾多菩薩之一。自從在《法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出現之後,便逐漸成為各地大乘佛教徒所欽仰的菩薩。不祇在印度的其他大乘經典中,常會出現對這尊菩薩的記載,此外,在中國、西藏與日本等亞洲各地,也形成了觀音信仰的風潮。
        經過大約二千年的歷史發展之後,現代人會發現觀音的形相是多樣的、信徒所修持的觀音法門是多元的,各種觀音所凸顯的風格是有若干差異的。儘管各種文獻的觀音之基本特質(大悲利生)仍然一貫,但是在其他附屬特性方面,則隨著所載經典的不同與各地信仰的演化,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這些差異的形成,粗略地看,可以發現源自三條不同的線索:即:(一)顯教大乘經典所描述的觀音。(二)密教經典所描述的觀音。(三)由各地區(中國、西藏、日本等地)所形成的民俗觀音信仰。
        可以這麼說,顯教經典所描述的觀音,是形成其他二類觀音的根本依據。密教經典所載與各地民俗所流傳的觀音,是依據顯教經典所載的觀音特質(如:「大悲」、「尋聲救苦」、「普門示現」等等)所衍生出來的。
        要對顯密二類觀音的特質有較深入的認識,必須對顯密二類經典的性質有進一步的理解。此下所述,是筆者對它們的扼要解析。
        印度佛教的經典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大約在紀元前之五百年間,所盛行的佛法以聲聞乘佛法為主。紀元後之五、六百年則大乘佛法成為顯學。七世紀至十二世紀末則密教佛法興盛。記載這三類佛法的文獻,便是下列這三種經典:
 
(一)聲聞乘經典
        這是古人所謂的「小乘經」,也是南傳佛教徒所信奉的佛經。經典數量有數千部之多。這些經典在北傳佛教傳統裡,被彙編為「四阿含」;南傳佛教徒則將它們彙編為「五部」(Pañca nikāya)。在這類經典中,沒有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教的菩薩(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也未在此類經典中出現。
 
(二)大乘經典
        這是盛行於西元後五、六百年間的佛經。現存的中文譯籍約有六百餘部。觀音信仰的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就屬於這一類。相對於較晚出的密教經典,大乘經典也可稱為「顯教經典」。因此,從這類大乘經典所出現的觀音,也被稱為「顯教觀音」。
 (三)密教經典
        這是大乘經典盛行之後,陸續出現的新一類經典。前一類大乘經典以宣說教義體系與修行原理為主要內容。而這類密教經典則以咒語、儀軌及修行效驗主要內容

。顯然具有濃厚的法術化及超人間化傾向。由於經文具有「蘊含密義」及「法身說法」等特色,所以,這類經典被稱為「密教經典」。
        在這類經典中,以觀音為主尊的經典也有若干部。但是大多以觀音所弘化的某一咒語為全經的主軸,並且,其所展示的觀音形像、修行方法都有大異於顯教觀音之處,因此,在這類經典中出現的觀音,被稱為「密教觀音」。
        在佛教史上,密教觀音可以被視為顯教觀音的發展。在信仰史上,則可視為顯教觀音的應化及示現。但是,二者之間仍有其一貫的脈絡,那就是對觀音的「大悲

」、「普門示現」等基本特質,顯密二類信徒都是信仰、認同的。
         除了上述顯密二類觀音之外,另有一類觀音在民間流傳。我們稱之為「民俗觀音」。這類觀音有下列幾項特色:
  (一)所流傳的觀音形相及某些應化事蹟,在印度顯密經典都未曾出現過。縱使有經典依據,那些經典也是在印度以外地區出現的,是被認為「疑偽經典」的文獻,例如《高王觀世音經》即是。
  (二)這類觀音是有地域性的。譬如:中國陜西有「馬郎婦觀音」,雲南白族有「觀音老爹」(阿嵯耶觀音的化身),日本有「楊貴妃觀音」,臺灣有「觀音媽

」……,觀音之「隨類現身」的特性,在不同地區受到不同文化的薰染,乃衍生出形形色色、多姿多樣的觀音信仰出來。這種現象,應該與「三十三身」的應化原理是一致的。
  (三)這類觀音信仰的形成,往往夾雜有甚多神話與傳說。富有故事性,容易成為小說或戲曲的題材。

二、顯教觀音
       「顯教觀音」是指在眾多顯教大乘經典中所出現的觀音。如前文所述,可以視

之為觀音信仰根源的,當是《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略稱〈普門品

〉,又名《觀音經》)。
        在這一品經文中,觀世音菩薩的聖德及其菩薩道特質彰顯無遺。其要點略如下列:
  (一)「觀世音」一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尊菩薩對於一心稱名求救的苦惱眾生

,能「即時觀其音聲」,而使彼眾生得到解脫。這就是觀音「尋聲救苦」的大悲特質。
  (二)一心稱名與心念、禮拜觀音者,可以解除眾多災厄,可以使貪瞋痴逐漸遠離,可以得到甚多現世利益。
  (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觀音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就是觀音「隨類現身」的方便善巧。

        此外,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對觀音的聖德及法門,也有類似的陳述

,可以與前述〈普門品〉相互發明。〈入法界品〉的經文,是觀音對前來參訪的善財童子的開示,內容略如下列:
  (一)觀音已成就「大悲行解脫門」,並「以此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


  (二)觀音安住在「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以各種善巧方便救護及教化眾生。
  (三)觀音除了恆常救護、教化眾生之餘,「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

、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並且教化眾生發菩提心。
        上列《法華》、《華嚴》二經的經文,明顯地展現觀音菩薩的大悲特質。而依據《悲華經》〈諸菩薩本受記品〉所載,這一大悲特質,正是觀音在因地為轉輪聖王之太子時,於寶藏如來前所發的本願。當時寶藏如來即為他授記云:
       「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

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可見「大悲」是觀音之始終一貫的本願及菩薩行特質。而且,「觀世音」的名號,還是寶藏如來所授予的。
        除了上列《法華》、《華嚴》二經之外,在其他大乘經典之中,也有甚多提及觀音的經文。不過,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觀音與阿彌陀佛的關係。依《無量壽經

》與《觀無量壽經》所載,觀音與大勢至是阿彌陀佛的二大脇侍。共同輔佐阿彌陀佛去教化西方淨土的眾生。此外,阿彌陀佛與觀音之間的宿世因緣,還另外有父子

、師徒等關係。
        雖然觀音是阿彌陀佛脇侍,以吾人眼光來看,他應該常駐極樂世界才是,為什麼《華嚴經》等經又說他的道場在補陀落山(potalaka)呢?在前引《華嚴經》〈入法界品〉經文曾載:「我(觀音)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攝取眾生。」
        可見依觀音的悲願與神力,他並不是如吾輩凡夫一樣只住在單一處所的。他應該是可以分身千百億、無處不現身的。

三、密教觀音
        所謂「密教觀音」,是指密教類經典所描述的觀音,或指密教徒修法時所觀想的觀音本尊。這一類觀音有下列幾項主要特色:
  (一)每一觀音都有獨特的咒語。如:千手觀音是大悲咒。此外,十一面觀音

、如意輪觀音……等都各有獨特的咒語。行者以某一尊觀音為本尊修法時,則應持此尊觀音的咒語,不可淆亂。
  (二)此外,在手印、尊形(觀音本尊的形相)、三昧耶形(象徵此一本尊之某物,如:寶珠、蓮花……等)、種子(象徵此一本尊之古代印度悉曇字母)、功能等方面,各尊觀音也都各有獨特的內容。
  (三)各尊觀音都有經典依據。如:千手、如意輪、十一面、葉衣、不空羂索

、馬頭、阿摩……等觀音,分別出自《千手經》、《如意輪陀羅尼經》、《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不空羂索陀羅尼經》、《聖賀野紇哩縛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觀自在菩薩阿摩法》等經之中。
        在《大正大藏經》中(含《圖像部》),我們可以找到的密教類觀音,略如下列:⑴聖觀音。⑵十一面觀音。⑶千手觀音。⑷白衣觀音。⑸如意輪觀音。⑹准胝觀音(即「準提佛母」)。⑺不空羂索觀音。⑻馬頭觀音。⑼葉衣觀音。⑽阿摩觀音。(11)青頸觀音。(12)毘俱胝觀音(多羅菩薩)。
        由於《大正藏》所收,並未包含西藏密教文獻。因此,上列這十二種密教觀音,祇是以漢傳及日本密教中所傳者為主,並未包含西藏密教中的觀音信仰。
        上列十二種密教觀音,各有專屬的咒語。其中,千手觀音的大悲咒,及准胝觀音的準提咒,在漢傳佛教的顯教信仰圈中,都頗為流傳。迄今為止,經常持誦的顯教信徒,仍然不在少數。

四、民俗觀音
        「民俗觀音」的信仰,是源自顯、密二教觀音的基礎上,在各民族、各地區之中發展出來的。也可以說,這是由「觀音隨類現身,尋聲救苦」的思想背景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
        在觀音信仰史上,最初,《法華經》中曾載有觀音三十三身的應化示現。之後

,經過密教觀音的出現,及民間感應傳說的流傳,逐漸有各種形相及不同傳說的觀音信仰產生。經過後世畫家的圖寫,乃有「三十三觀音」的應化圖傳世。日本江戶時代之淨土宗僧義山,著有《佛像圖彙》一書。其中即載有三十三觀音的圖像。這三十三觀音,大體可以分為下列二類:
  (一)密教觀音:如書中所載的葉衣、青頸、多羅、阿摩提等觀音,皆屬此類

。如前所述,這一類觀音都可以找到印度傳來的密教經典依據。
  (二)民俗觀音:如書中所載的楊柳觀音、龍頭觀音、馬郎婦觀音……等,這些無法在印度佛典中找到根據的觀音,概屬此類。不過,在中國出現、而非源自印度的《高王觀世音經》,筆者將它歸類為民俗信仰。因此,由其中所衍化出來的觀音(即三十三觀音中的「琉璃觀音」),也應屬於民俗觀音之列。
        在上述之三十三觀音中,「馬郎婦觀音」的故事內容,頗可以彰顯民俗觀音之「信仰性與文學性(或藝術性)融於一爐」的性格。茲誌其原委,以供讀者參閱。
        在宋濂的〈魚籃觀音像賛序〉文中,引用《觀音感應傳》所載,將「馬郎婦觀音」的故事,敘述如次:
        「唐.元和十二年,陜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豔女子,契籃鬻魚。人競欲室之。女曰:『妾能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焉。』
        黎明,能者二十。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耶!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唯馬氏子能。
        女令具禮成婚。入門,女即死。死即麋爛立盡。遽瘞之。
        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塚觀之。唯黃金鎖子骨存焉。僧曰:『此觀音示現,以化汝耳。』
        言訖,飛而去。自是,陜西多誦經者。」
        這是一個頗為典型的佛教弘化故事。內含男人對美女的欲求、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以及世間法的無常與世人的無奈等意義。由於男主角姓馬,因此,示現的美女妻子被稱為「馬郎婦」。而主宰全局的觀音

,就被稱為「馬郎婦觀音」。
        除了馬郎婦觀音之外,在亞洲各地,也另有多種與觀音有關的故事或傳說展轉流傳。南北朝時,北方有《高王觀世音經》的緣起故事,記載觀音信徒孫敬德遭牽連入寃獄,後蒙觀音顯化救還。雲南大理的白族,也是信仰觀音的民族。當地人所信仰的觀音形相,是一「身披袈裟,手牽一犬」的男性老僧,當地民俗稱之為「觀音老爹」。
        在臺灣,有若干寺廟是閩南地區移植來臺的觀音寺廟。這些寺廟的主尊雖然是觀音,現的是女相,但是地方居民則視之如「媽祖」一類神祇的崇拜對象,並不全然瞭解大乘佛教觀音菩薩的聖德及其法門。有趣的是對觀音的稱呼。相對於雲南大理的「觀音老爹」,這些來自閩南的觀音信徒,則稱菩薩為「觀音媽」(「媽」此

字的閩南音讀是去聲,有「老婦人」之意涵)。顯然的,這類稱呼,並未如顯密觀音的名稱那麼嚴謹,但卻具有民俗信仰的親切氣息。這應該也是民俗觀音的一項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