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教授玩綠島

柯玫芳

 

  

  綠島啊!這美麗的淨土!曾經是我如此嚮往的一個夢鄉。除了這個名字很美以外,還有琅琅上口的〈綠島小夜曲〉和島上許多的傳說。然而,這趟深度探訪綠島後,除了讓疲累的身體變美麗了!任何一景一物一地的摸觸和踩踏,那種悸動也都有了被存放在記憶中的理由。走在綠島海岸的潮間帶,踩在岩石上那有如地毯的草原,攀爬在每一座山岩或洞口,總覺得,自己恍若不在娑婆世界啊!
  感念有個好因緣,因陳玉峯教授緬懷示寂的道師父,那種亦師亦友的情緣,發心在妙心寺開課,因而我們才得以跟著教授去玩不一樣的綠島。「綠島悠悠 自在學習之旅」就這樣展開了。
第一天
  9月7日一早,我獨自搭乘自強號火車至臺東站與洪老師、李師兄夫妻倆會合,再搭乘普悠瑪
(CCT)公車至富岡漁港,學員集合搭乘下午一點半的船班前往綠島。旅館check in後,下午四點機車出遊(兩人共乘一部)
  綠島位於臺東縣東方海面上,為本省第四大島,南北長四公里,東西寬三公里,面積約十六平方公里,島上建有環島公路,全長約十八公里,遊客大多租用機車環島,奔馳享受綠島的美。綠島又名「火燒島」,過去曾經是人權禁地以及白色恐怖的象徵。
  綠島燈塔:位在綠島的西北邊,接近綠島機場岸邊的鼻頭角海岬上,這座燈塔的由來是因為美國政府為了紀念1938年12月時,美國郵輪胡佛總統號於綠島公館村外海觸礁,為感謝島上居民的奮勇救人義行,1939年美國紅十字會決議捐款興建燈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塔燈遭受炸毀。1948年時修復。塔身為一純白色直筒狀建築,綠島燈塔高約為33.3公尺,在藍天白雲的陪襯下,不但是飛機與海上船隻的最佳指標,也是島上最著名的觀光勝地。燈塔有一百五十級階梯,由塔頂可俯望全島,成為島上的獨特景觀與地標。
  象鼻岩:無論如何一定要去拜訪的景點。為一處天然石洞,因為造型宛如象鼻的圓拱門,早期綠島的政治受刑人將其處稱為「鬼門關」;因通越鬼門關隘口即是綠島新生訓導處
(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由於很多政治犯此路一去,便無路可走,無路可回,生死未卜的交關,因而有了「鬼門關」稱號,許多傷痛的歷史記憶和感傷的故事,聽來令人蒼涼鼻酸。
  晚餐後,在綠島國小上課,除了本團學員,還有綠島國小的教師們,由陳玉峯教授主講「綠島特徵概說」,而綠島國小姚麗吉校長補述,作更詳細的解說。
 

第二天
  全程跟著教授玩綠島,除了陳玉峯教授,尚有楊國禎教授
(現任職: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一路為我們作自然生態與保育的導覽和精闢的講說。此非我的專業,於此僅略記自己較有印象與生活體驗過的部分。
 ◆山林生態:
  1. 水芫花:花朵類似梅花,繁密美麗,樹型優雅,生長在潮間帶,守護珊瑚礁。綠島原生的熱帶海岸林,林相優美,海邊生物生態十分豐富,很多均被列為生態保育區。聽楊老師說,這種植物由於受到地型的造就,樹型優美奇特,很受盆景界青睞,又可拿來做為青草藥,因此常遭嚴重盜挖,成為被盜採的熱門對象。
  2. 月桃:多少年來,我一直誤把月桃當野薑,直到這次的綠島行,那遍地開花的月桃,才讓我弄清楚供養在佛堂那些美麗的月桃花,並非野薑花。原來野薑花,開在水涯;月桃,則開滿山間。臺灣月桃可說是非常有用的植物,早年原住民以及我們的阿嬤,常利用那寬又長的葉片枕墊糕粿、包月桃粽
(味道與竹葉不同,有另一股香氣)、做植物染;聽說種子是一種藥材,也是健胃劑的原料,如翹鬍子「仁丹」。最近還被大量拿來當作花藝素材。
  3. 林投樹:安定沙灘的功臣。捍衛土地不讓海浪帶走,在海風與海浪的雙重侵襲,不僅能屹立不搖,且能把樹邊的砂子,一粒一粒保留下來。楊老師說,林投的「氣生根」就像是強力的吸水管,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很少植物能有林投這種本領。林投果外形像極了鳳梨,成熟後,呈現豔麗的橘紅色。兒時,我亦將林投果誤指為鳳梨呢!我的姑姑很會說故事,還記得,她說過「林投姐」上吊林投樹,用冥紙買肉粽;以及「周成過臺灣」的故事,都和林投有關。她還會將林投葉除去銳刺後,教我們一群小毛孩作成蚱蜢、風車、口笛
(有如可吹出聲的哨子)……這都是我兒時難忘的童玩之一。
  4. 木麻黃:區內主要林木尚有木麻黃,是海邊最好的防風林,抗風、耐旱且耐鹽。在臺灣廣植於濱海地區作為防風之用,可有效地抵禦風沙危害,保護農田,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了沿海地區群眾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我的童年,幾乎都在近海的鄉下過,鄉間小徑與農田四周,就種植一排排的木麻黃當行道樹,樹姿和松樹頗有幾分相似,細長絲條狀綠色的莖枝,煞是好看。課餘時,常會和一群小朋友在木麻黃樹捕抓星天牛,並採下細長的小葉狀枝在沙丘上找尋小穴孔,凝視木麻黃的小葉枝在穴孔中搖晃著,就可釣起土蟲,然後,高興的玩一整個下午。
  5. 海埔姜:從沙灘至岩礫灘皆有其蹤跡,族群極為龐大,楊教授教我們如何找尋、辨識。海埔姜的葉子是灰綠色、單葉對生,綻放著淡淡的小紫花,營造出熱帶海岸的旖旎風情,上下表面有密生的細毛,所以能防風、儲水、耐鹽,屬於藤蔓植物,其莖匍匐於地面,教授採下葉片揉一揉,讓大家嗅聞,果然有濃烈的芳香,聽說種子是著名中藥材呢!
 ◆景點與生態:
  1. 朝日溫泉:朝日溫泉位於綠島東南海岸嶙峋礁岩潮間帶,屬於依山面海的地形。由於面對旭日東昇之處,因此名為朝日溫泉。是臺灣獨一無二的海底溫泉,也是全球三處極為罕見的鹹水溫泉之一,帶有海水的鹹味。類似的海水溫泉,據說世界僅發現三處,另二處分別在日本九州及義大利西西里島附近一座小島,是極為稀奇珍貴的自然資源,更是綠島重要指標觀光景點之一。
  2. 觀音洞:這是綠島居民的信仰中心。岩洞穴,其形成是因隆起的珊瑚礁長年受流水侵蝕而成的。相傳觀音佛祖曾於此處顯靈,指引迷途的漁民順利返航,事後追查,發現洞內有一高約一公尺的石觀音,遂而在此供奉香火。雖然香火鼎盛,但因為觀音不願建廟,因此只成立管理委員會。 牌坊上的對聯寫著「綠水青山觀音勝地,島上風光神仙洞府」。觀音洞在清朝嘉慶年間就被發現,簡介上寫著「有求必應」。
  3. 潮間帶生態:在老師的引領下,大家尋寶去!前往退潮的海域,探索、挖掘海洋魅力。潮間帶水質清透,常會發現很多特殊的潮間帶生物,還有沙灘撿拾到漂亮的珊瑚石,有白色、紅色,我總是充滿著驚喜。綠島這邊都是岩岸,潮間帶的礁石有棱有角,卻平緩無盡地向海邊綿延伸展,這就是綠島海濱獨特的優美。每當波濤拍打在岩岸,我彷彿感受到一股香氣,那是海水的鹹味,加上來自海洋的鮮味。
 

第三天
  陳教授叮嚀,上午自由行的時間,一定要去人權文化園區好好的看。「綠島」在西元2001年設立了人權紀念公園,而後更名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在綠島人權紀念公園「垂淚碑」,柏楊寫著:「在那個年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那段苦難,就是臺灣島國共同的印記。
  綠島人權紀念碑由作家柏楊與民間的「人權教育基金會」發起籌建。碑上的人名經由政治受難者同意後,銘刻上去。碑上的許多政治受難者,並不一定在綠島被關過,卻象徵那個時代的每一位受難者走過人權之路;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一首憾動人心的詩篇。
  在綠州山莊與人權文化園區,我滯留很久,一長串數不清的受難者名字、照片與檔案,其中有些目前已成為政治人物,就不贅述;僅先淺記幾位彼時彼地彼境,令自己愁眉無限,且略知的前輩:
  1. 柏楊:本名郭依洞。因《大力水手》翻譯文中提及大力水手卜派父子流落至一個豐饒的小島而樂不思蜀,兩人要各自競選總統,撰寫競選文宣,柏楊將「Fellows」
(夥伴們)翻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遭國民政府情治單位理解為對蔣中正父子的暗諷,以「共產黨間諜」及「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的罪名逮捕,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先囚於臺北景美的軍法監獄,後跟臺北其他政治犯一同解送到綠島感訓監獄。2008年病逝於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依其遺願海葬,骨灰撒入綠島海域。
  2. 柯旗化:著有《新英文法》,想起初中那個懵懂的年代,就是讀他所編著的這本書過關的。此刻才知他是臺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也是臺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因被懷疑思想左傾,遭到刑求後被監禁,後又移至綠島服苦役及思想改造。2002年逝世。
  3. 楊逵:本名楊貴,是臺灣著名作家和社會運動家。日治時期,就因參與農運與工運,屢次進出監獄;戰後,國共兩黨在中國激烈交戰的時候,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希望雙方停止內戰,並且呼籲國民政府釋放二二八事件人犯,彌補本省、外省人之間的裂痕;因而遭到逮捕,被判處十二年有期徒刑,送往綠島囚禁。出獄後,在臺中定居。因出生於臺南新化,目前,臺南新化有「楊逵文學紀念館」是個結合文學及藝術的人文文化館,館內收藏有其遺物和手稿,著名學運人士魏揚是他的外曾孫。1985年辭世。
  4. 胡鑫麟:綠島第一批政治犯,國際知名小提琴家手胡乃元的父親,當時是臺大醫院眼科主任,櫥窗展示有他手製的星象圖;是胡鑫麟醫師以細字工筆親手繪製,送給十年刑滿出獄之後才生的小兒子胡乃元。文字的敘述,胡醫師說:做這個星象圖是為了萬一能划船逃離綠島的話,至少不會在太平洋裡迷失;有星象圖,就能找到臺灣的方向。
  5. 陳孟和:二度被當作政治犯逮捕,在綠島坐牢15年。獄中他土法煉鋼。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廢棄漁船的甲板、鋼纜、林投樹根、收音機線圈等,組合製成一把小提琴,還做了個琴盒,送給從未謀面過的外甥女。他說:「這一刀刀刻的都是思念之情。」民國56年,他終於出獄返抵家門,迎接他的正是外甥女拿著這把小提琴,演奏著〈小星星〉。目前這把小提琴已捐給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就擺在櫥窗展示;因而,我才有因緣見識到這一把充滿愛又有古典氣息的小提琴。
  6. 涂炳榔:已逝雕塑大師楊英風的師大美術系同學,也是現任嘉義市長涂醒哲的叔叔;櫥窗展示有涂醒哲小學三年級時,寫給獄中叔叔的信件,以及楊英風寄給他的版畫與雕塑品製成的賀卡,內容提到兩人情同手足,當時楊英風絲毫不怕被找麻煩。
  7. 蔡焜霖:《王子雜誌》創辦人。我終於明白,我的五叔生前為何如此的臺化,常要求子執輩一定要會說一口流暢的母語,不可忘了「我是誰」。原來,年輕時的他所編輯的《王子雜誌》,創辦人蔡焜霖先生也是白色恐怖受難者。
  8. 傅正
(傅中梅):教過我中國現代史的老師,曾因雷震案被逮捕入獄,判處交付感化三年,後因拒絕感化,又延長三年刑期;當年上課時,每當我們好奇問起往事,他總是一副好脾氣搖搖手、搖搖頭、笑笑的說:你們還小,小孩子嘛,僅管把書念好就好…。1991年,因胃癌病逝。
  9. 白克:好友姐姐的公公。當年曾是臺語片第一代導演,更是臺灣第一代影評人,《瘋女十八年》就是他導演的作品其中之一,是一部知名臺語電影,也是臺灣首屆臺語金馬獎的得獎作品;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被警備總部以「海外通諜」等罪名逮捕,後被迫認罪,處以軍法極刑。
  10. 小學二年級導師,參加中國青年黨,因蘇東啟
(前雲林縣長蘇治芬的父親)案被警總保安處逮捕。失去聯絡,我不知恩師被拘禁幾年。
其實,蔡炳紅的悲慘遭遇,以及他與黃采薇的生命故事,才是我最想說的。還有,黃溫恭醫師那五封叫人垂淚到天明的遺書史實,因限於篇幅,且待有機緣補述。
以上所述雖嫌簡略,卻在自己結束這趟旅程後,留在心中的迴盪與澎湃,至今猶存;真的是「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
  記得傳道師父生前常說:不過戀以往,不染著現在,不欣求未來。隨緣渡眾生,不強人與同我。又語重心長的說:臺灣人易忘、難教…。
(師父啊!弟子我終於可以領納您在開示中,為何常老婆心切的提策…… )
看到園區擔任導覽的女孩都如此年輕,我心中想著:她們這麼樣的年輕,真能懂得臺灣那段慘痛歷史的悲情嗎?她們是用怎樣的心境在傳達、解說……?在園區,看到那許許多多為了臺灣人權運動發展奮鬥而犧牲的人們
(菁英),為了這段歷史的傷痛與教訓,心有戚戚焉,數數感動、數度淚水湧眶。此次,得以在綠島見證了228、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這段過去,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痛啊!我開始思惟,回到臺灣後,我要做甚麼?可以做甚麼?應該如何作?
  這次,能跟著教授們深度探訪綠島,玩不一樣的綠島,真的要再度感謝妙心寺與陳教授給予我的好機緣,學佛後,我更深信業果法則。這趟旅程,其實不是浪漫的風情之旅,而是在輕鬆自然的氛圍中負有責任的,是否我已被賦予某種特定的任務,肩負傳播的種子?浪濤洶湧,在沉睡的心湖撞擊著、迴盪著……,那麼的深刻而有力量,不再波平如鏡。

【後記】
  1. 在回程的船上,隔座的先生跟我分享他這一個禮拜來的蘭嶼&綠島行;感慨的告訴我:「蘭嶼目前還不錯,有獨特的風情,給人恍如到國外旅遊的感覺,尚能保有原住民的特色,堪稱是一片淨土。」他也告訴我:「早點去看看吧!否則也會像綠島一樣被過度開發,生態環境被汙染、破壞。」由於一路上的輕鬆交談,讓我忘卻來綠島時,在船上「抓兔子」的難過經驗;回程中倒是一路平安。因此想順道提醒大家喔!坐船一定要往後方坐;坐飛機要往前坐,較穩!
  2. 《綠島小夜曲》的綠島是指臺灣島。原作詞者潘英傑說:「其實這首歌並不是描寫綠島監獄的歌曲,而是一首以『綠意盎然』的臺灣景觀為背景,描寫戀愛中男女的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心情。我不想用寶島,綠島比較有詩意,不俗氣。」他覺得臺灣是個綠油油的島嶼,因此歌詞中的「綠島」指的就是臺灣。
  3. 有興趣欲深入了解綠島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敬請參閱陳玉峯教授的著作《綠島金夢》、《綠島海岸植被》、《綠島解說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