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人天外天 超越的討論
 

林政華

 

  

給予的智慧
  網路上傳來一則「不要輕易給予,那是對別人不尊重」的故事,說:
  
「盧安達的淒慘情況,對一般人來說只能想像;因此,全世界各地的愛心湧入。
  臺灣來的義工下了卡車以後,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體的黑人男孩,朝他們跑來。那個男孩很少看到這樣的大卡車。
  臺灣義工動了憐憫之心,轉身就去拿了車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幹甚麼?』美國義工對他喝叱:『放下!』
  臺灣義工愣住了!心裡想著:他是怎麼了?我們不是要來做慈善工作嗎?
  美國義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說:『你好!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車上有很多東西,你能幫我們搬下來嗎?我們會付給酬勞的。』
  小男孩遲疑在原地。這時,又有不少孩子跑來,美國義工又對他們說了一遍同樣的話。
  有個孩子就嘗試從車上往下搬了一桶餅乾。
  美義工拿起一小床棉被和一桶餅乾遞給他,說:『非常感謝你。這是獎勵你的。其他人願意一起幫忙嗎?』
  其他孩子都勁頭十足,一湧而上。沒多久,就卸貨完畢。
  美義工給每個孩子一份救濟物品。……
  這時,又來了一個孩子,看到車上已沒有東西可搬了,覺得十分失望。
  美義工對他說:「你看我們都搬累了,你可以為我們唱首歌嗎?你的歌聲會讓我們感到快樂。」
  孩子唱了首當地的歌。美義工照樣也給他一份物品,說:「謝謝你:你的歌聲非常美妙。」
  臺灣義工看了這一幕,若有所思。
  晚上,美義工對他說:「對不起!我為早上的態度向你道歉:我不該那麼大聲對你說話。
  但你知道嗎?這裡的孩子陷在貧窮裡,不是他們的過錯;可是,如果因為你輕而易舉就給他們東西,讓他們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因此而更加貧窮;這就是你的錯。」
  這天,臺灣義工度過了不尋常的一天。」

  故事到此結束,但給讀者的思考才要開始!這個故事,如果順著美國義工的思維,當然是正確的做法。但是,試想美義工的思維基礎,是建立在甚麼上頭呢?說破了,會讓人很驚訝:他是建立在性惡的想法上:「……如果因為你輕而易舉就給他們東西,讓他們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因此而更加貧窮,……。」啊!美義工不是非洲貧童,為何就設定他們會「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這是甚麼邏輯、心理呢!筆者不願猜說是因種族優越感;但至少,人類平等,不因膚色、貧富、……,而有所不同。想反問美義工說,如果你到白人貧童區,會不會是同樣的作法?如果是,那前後一致,我就服了你,收回我的說法。
  因此,臺灣義工看到貧困立即施以救助,並無不當!不應受到那美國義工的「喝叱」。當然,臺灣義工給貧童東西後,還告訴他們以後要更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能永遠靠人救濟哦!那就很完美了。
  再說,美國義工的作法,如果是:「我們把東西給孩子,可要求他們以勞動獲取。基於:上天把恩典和愛給我們,但要求我們努力奔跑。」這就無可厚非了。
  由此,有人甚至聯想到:「家庭教育也應如此:不輕易的給予;別讓孩子以為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給予的,父母沒有欠孩子任何東西。而是孩子要懂得父母給予的點滴,都要感恩,與父母分享。」那意義就更豐富,更見此故事的啟發性了。

醒世人生
  朋友傳來一則說是「很有禪意的一段話」,說道:
 
 「雞叫了 天會亮
   雞不叫 天也會亮
   天亮不亮 不是雞說了算
   關鍵是誰醒了

   醒來的 過了一天
   沒醒的 過了一生」

  故事所以「很有禪意」,是因為沒有明說第二段醒來的、沒醒的,是指誰?一般人都會說指人:人聽到雞叫,醒來,就又要過著忙碌的一天;或說他醒來,意識到昨天已過去了:「過了一天」。「沒醒的,過了一生」;一覺不醒,他這一生確實都過往了。這麼了解,「很有禪意」嗎?禪意夠嗎?
  如果主角指雞;說此話的人,是藉雞諷人,不是更有「禪意」嗎?畢竟佛家禪宗主張眾生平等;雞就是眾生之一。雞醒過一天,雞死過一生;人何嘗不是如此呢?要人由醒進而清醒,去度過一天乃至一生一世,要有好的作為與貢獻。
  首段第二三行說:「天亮不亮 不是雞說了算,/關鍵是誰醒了」,並無礙於上面的了解;因為「天亮不亮 不是雞說了算」,確實如此:那是由於地球的運行自轉,當然不是雞說了算;可說是廢話。它要襯托凸顯的,是下一句的「誰醒了」的關鍵句。
  誰醒了呢?雞醒了,「雞醒過一天,雞死過一生」,比較沒意義;但,藉指人醒了,意義就不一樣了!其醒世的作用也就大了。

教育的最上真諦
  家長會時。老師在黑板上解了這四道算術題:
  「2+2=4
   4+4=8
   8+8=16
   9+9=20
  
家長們紛紛說道:「老師:您算錯了一題!」
  老師轉過身來,慢慢地說道:
  「是的!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第四道題是算錯了!可是,我前面算對了三題,為什麼沒人誇獎我,而只看到我算錯的那一題呢!」
  他接著意味深長的說:「敬愛的家長們:教育的真諦,不在發現孩子的錯誤之處,而在賞識他們作對的地方!孩子如此,大人也一樣。」
  
人們看待一件事物;常人泰半作二分法,連故事中的老師也無可避免:家長們只看到算錯的一面;老師說:「我前面算對了三題,為什麼沒人誇獎我……呢!」不也是只重視在算對的一面?下文他更清楚的說道:「教育的真諦,不在發現孩子的錯誤之處,而在賞識他們作對的地方!」
  實則,只發現對或只指摘錯誤,都是不妥的!要針對全面:何處對,要鼓勵或獎賞;何處錯,要指出原因來並要求改進:兩面並進,全盤掌握,才是正辦!才是二元思考外的第三元、第四元、……思考。

人上人天外天 超越的討論
  有人傳來一式三則的討論,乍看之下,都很有道理;但,仔細多面向去思考,則仍有缺欠,不那麼周延圓滿。第一則說:
  
「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

  討論:我們當然贊成「無效社交」是要放棄的;但是,兩人聊一整天,看羊的可同時讓羊一面吃草,一面和砍柴的聊天;而砍柴的就不會一面砍柴一面和放羊的聊天嗎?為什麼只執著在「二人只專心聊天」這一元的思維呢?不能作至少二元的思維嗎?
  也許讀者會說,那兒沒柴砍。那,這不對等的環境,砍柴的就不要和放羊的聊天,何況是聊一整天呢!
  
「2.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如是你學會了放羊的技巧,原來羊是這麼放的;他學會了砍柴的技能,原來柴要這樣砍。
   ――三人行必有我師,永遠保持空杯的狀態!」

  討論:姑且不談這和第一則有無矛盾,將之分開來討論。
  二人談話了一天,只談一些自己拿手的工作技能嗎?也有其他的吧。即使只談工作技能,真的是自己唯一的技能嗎?又會不會只是半通師,像半瓶醋呢?如此教給對方,會有「人師」的把握嗎?凡此,都要先衡量一下。
  再說,「保持空杯的狀態」,意指擁有空杯的心態,才可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此則結論啟示讀者的,只是要人虛心接受對方的技能而已。但從多元方向思考,其意不只如此,尚有上段所討論的。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決定把他的羊和你的柴交換,於是你有了羊,他有了柴。
   ――等價交換;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材必有用。」

  討論:結論三句不好懂,試著去了解。「等價交換」,可能是說羊本來比較值錢,今主人竟主動拿羊和不太值錢的柴相交換,把它們當作「等價」;因而引起結論的後二句:「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說柴再不值錢,也有被需要而用較有價值的羊來交換的一天。
  而如果這柴,是名貴的紫檁木、黑酸枝、條紋烏木,或檜木等等,又是另一番說詞了;反而是砍柴的被放羊的佔了便宜!說詞也要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