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靈神贊的點化本師破除我執的〈何日出頭〉詩
 

林文欽

 

  

   心懷善念,能利人;心懷感恩,能利己。學會換位,人生才有和諧;知道感恩,歲月才有溫暖。活著,就是一場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張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顆向善的心裡。人生之光,是一顆寬容的心;歲月之好,是一份隨緣的愛。懂得,才會不怨、不恨、不燥。厚德載物!德行天下!唐代古靈神贊禪師為報本師師恩,點化本師的我執,在機緣成熟時吟出〈何日出頭〉詩:「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度化了本師,成就一段禪門佳話。

一、作者簡介
  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其下著名的得法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古靈神贊等。百丈禪師生前所創立的農禪並重之叢林生活制度,以及百丈清規,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何日出頭〉一詩的作者古靈神贊禪師,和百丈懷海禪師同樣是福州人,姓氏不詳。神贊禪師天資聰穎,他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大中寺學習禪道,但由於修行不得法,未有絲毫進展。後來他到各地雲遊,尋師訪道,最後參禮百丈懷海禪師,得以開悟見性。開悟後即回大中寺,想點化他的剃度本師,以報師恩。他的師父問他:「你離開我這麼久,有沒有什麼成就?」神贊回答說:「並沒有什麼成就可言。」於是師父命他到後院去做打雜的勞役。有一次,師父命神贊替他洗澡擦背,神贊一邊擦一邊嘀嘀咕咕地說:「好好的一座佛堂,可惜呀!可惜!佛堂裡的那尊佛,一點靈光都沒有呀!」神贊一邊幫師父擦背,一邊點化著師父,但是師父卻不理解徒弟的用心。師父聽他嘀咕,於是回過頭來,用責備的眼光,瞪了神贊一眼。神贊看見師父目光炯炯,又藉機點化師父了:「雖說是沒有什麼靈光,但有時也會放出一點靈光呀!」洗完了澡,師父坐在室內的紙窗下,拿著一本又黃又破的經書在苦思、研讀。這時,恰巧有一隻蜜蜂,從大門飛了進來,卻忘了來時路,試圖從紙窗飛出去。但是,雖說是一層薄薄的紙窗,對於一隻小小的蜜蜂而言,卻是怎麼鑽也鑽不出去啊!神贊看見師父苦思經文的神情,又看了看紙窗上那隻迷途的蜜蜂,有感而發的說:「世界那樣的寬闊,你不肯出去,卻在這裡拼命的鑽著黃紙,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鑽得出去呀!」說完了,神贊又唱起了一首歌:「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本師一聽,連忙放下手中的經卷,問道:「你在雲遊之時遇見何人?我前後見你幾次說話都與過去不同。」
  神贊回答:「我承蒙百丈禪師點化,特地回來想報答您的慈恩。」本師聽了,便命令大眾設齋,請神贊說法。於是神贊禪師登座說法。
  度化本師之後,神贊禪師即前往古靈,開法度眾。數年之後圓寂。臨終前,他剃了頭,洗了澡,命眾鳴鐘。鐘聲響起,即告訴徒眾說:「你們這些人,知道什麼是無聲三昧嗎?」徒眾都說不知道。於是神贊禪師告訴他們:「汝等靜聽,切莫思惟。」於是徒眾皆側耳聆聽。神贊禪師就在這個過程中進入涅槃了。(以上取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八頁上)
 

二、賞析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是這樣的:你這隻蜜蜂,也太愚痴了吧。放著廣闊、開敞的大門,不從那裡飛出去,而卻只往有亮光的紙窗子,一直碰撞窗紙,妄想鑽破窗紙飛出去。如此就算過了一百年,也沒法子破窗而去。
  這是表面意義,但深層真實的意義是這樣子的:
  空門不肯出,是指執著於空。常人追逐外在的存有,有形的名利,而忽略內心真正的清淨;修行者摒棄了一切物欲,而執泥於空的精神狀態。一執著於有,二落入於空。雖不貪求一切,也不否認所有,執守空寂,不肯脫離,其終執空而未空。
  投窗也太癡,是執著於有。雖知要出離,卻無門可出,但也不能如蜜蜂不知紙窗,見光便盲目亂飛,盲衝亂撞。
  百年鑽故紙,是指多聞無益。雖然深入經藏,如不明經義,多聞又不能行,反而被經所縛所轉。蜜蜂不知身後有那麼寬闊的地方可以出去,卻硬要往前投窗子,縱然鑽故紙百年,何時才能出頭呢?暗示師父參禪應該從心地去下功夫,而不是「鑽故紙」的求知解啊!鑽故紙是諷刺死讀經典而不能解悟的僧人。
  何日出頭時?是聞而不行,與不聞相等。盲修瞎練,因地不正,果就不能圓滿。要有正知正見,以智慧做出抉擇,解行相應,才能出頭天。執迷於文字,紙上談兵,饒經八萬劫,終是落入空亡。
  神贊禪師在言語中一再暗示師父:你為什麼不從心地上下功夫?不去明心見性呢?要找尋真正的自己,光在經典文字上分別、求知有什麼用?經典文字怎麼能悟道呢?觀照自心才能悟道呀!
  我們不要汲汲向身外追求佛法,要向內心開採無限寶藏。百千法門只在我們方寸之間,在我們心的源頭就可以找到呀!
  心法是一切法的中心,一切法的根源。真正的佛教,是活生生的法,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如果你的心是圓滿的,那麼你的世界就是圓滿的。
  神贊法師他的這首「何日出頭」詩,也為我們揭示了兩個世界――向前的世界和向後的世界,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向後的世界卻更遼闊,我們唯有融和這兩個世界,才能真正擁有整個世界。這首詩更告訴我們「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道理,迷時固然是師度,悟時也可以回來度師。禪門這種典故很多,譬如鳩摩羅什學了大乘佛法之後,回去度化他學小乘佛法時的師父,這說明在佛法之前,眾生是平等的,沒有階級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別。有的只是迷悟愚聖,平等中的差別。
  這首禪詩也給了我們幾點啟示:
  第一、遇事,不管是困境、逆境,要鎮靜,並且多方思考、觀察,不能心慌意亂,不要學蜜蜂把自己侷限在一處,盲衝瞎撞。盲目的一頭鑽進去,這樣就算吃盡千辛萬苦,還是在原地打轉。
  第二、如果走錯路徑,作出錯誤抉擇,那麼不管多麼努力精進,只是白費力氣,永遠不會達到目的地。
  第三、有亮光的地方,不一定是出處,出處也可能不只一處,同時也不會處處都有出口。所以不要執著,要用智慧,多方觀察,再作抉擇。不能一味以自己的意識心,盲衝瞎撞。修行證道,是必須先開圓解,再取圓行,最後才能圓證菩提。智如目,行如足。要有智慧做出明智的抉擇,解行相應。
  第四、悟道在心,而非往外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扇空靈的門,而大多數人却只知投窗或鑽在故紙堆裡,勞心累形,往心外求法,於是愈求愈遠。
  第五、這首詩是譏諷一些參禪、學佛之人只知鑽研經典,食古不化,依文解義,斷章取義,將佛經以文學眼光研讀。雖經千百劫,如蒸沙煮飯,永無出期。還也有一些人固守禪室不肯出空門一步,就好像蜜蜂想鑽透厚厚的窗紙出去一樣,實在太愚癡了。佛法是萬靈藥,但如果誤解、誤用的話,也是毒藥。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讓心靜下來,靜觀自在。
  我們應該離開錯誤信仰,離開錯誤修行法門,回歸理智正法,才能見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