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我、給予與付出之間
 

林政華

男女親家造人方法有別?
  老校友傳來一則笑話:〈人怎麼來的〉:
  
「小女孩問媽媽 人是怎麼來的?
   媽媽回答:『神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生了小孩,
   繁衍了許多代之後,就有了我們。』
   幾天後,小女孩問爸爸同樣的問題。
   爸爸回答:『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是從猴子一點一點變來的。』
   她被搞糊塗了,又跑去問媽媽:『媽:妳說人是神造的,
   而爸爸說是猴子變的;怎麼會這樣呢?』
   媽媽回答:『寶貝:我說的是我們娘家這邊的人;
   爸爸說的是他們那邊的人。』」


  看了哈哈笑。但,我回老校友說:「如果小女孩又去問爸爸呢?」故事沒完。
  我的意思是,應該繼續探討下去;至少多元思考,也該問問爸爸那邊的反應。但老校友說:「笑話見好就收,再下去沒完沒了。」
  我就多元思考的角度回答道:「繼續追下去,腦力激盪出更多火花,更多笑話。人類智慧無窮盡,試看電話、飛機、手機、食物生產等等的進步、改良,累積已到了今天的超音速飛機、無人機、智慧手機、AR/VR、5G、基因改良作物……,每一樣都是突破,突破,再突破!安於見好就收,就不能再突破、進步了。」

人生九樣「東西」面對法
  最近,有某老人協會傳來一則勵志卡,說道:
  
「三樣東西一去不復返:時間、生命、青春
   三樣東西毀掉一個人:脾氣、傲氣、小氣
   三樣東西最無常:成功、財富、夢想」


  這是乍看頗有道理,但細思細察之下,就不都很對勁了。為什麼?
  
「三樣東西一去不復返:時間、生命、青春」
  對有去無回的時間、生命來說,是有理可取;但說「青春」一去不復返,那就未必了!青春,並非全指年輕歲月,而絕大部分是指:心境、感受與看法認知;人們常說的,青春與年齡
(亦即上文的時間)無關,二者不是成正比;因此它不致一去不復返,反而可以七八十歲了還正青春呢。
  
「三樣東西毀掉一個人:脾氣、傲氣、小氣」
  脾氣、傲氣、小氣這三者,涵義不同。脾氣,有好有壞;此處大概是指壞脾氣,怒氣就是其中之一。它毀掉人的事例不少;一氣起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不在少數:好勇鬥狠,黑道、流氓不在話下。而白道?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毀掉的是商紂國;「衝冠一怒為紅顏」(清國.吳偉業〈圓圓曲〉),吳三桂降清毀了明國。
  人會被毀掉,原因眾多,各個人又不同。傲氣,不好;小氣,太吝嗇,也不宜。但二者比較屬私德,平情而論,因而毀掉一個人的事例較少。
  再談
「三樣東西最無常:成功、財富、夢想」。說得有道理;但,只要用盡方法保住成功、財富,就可以延長其壽命。1942/3年間聶雲台連載《保富法》,用佛學觀點來說明怎樣才能保住財富,可以參考。
  至於夢想呢,說它無常也真無常,夢醒就沒了;但如何築夢踏實,那就要積極行動,有構想、有方法、有毅力去圓夢了。這時,夢圓了,夢想就不是無常了。因此,夢想是不是無常?就看你如何去定義了;沒有夢想,哪有目標與方向?有沒有後來的成功,甚至說財富了。

多與少之間的拉鋸
  又有網路朋友傳來一則〈有多必有少〉的勸世箴言;它有需要加以商榷:
  
「錢財多的回家少。姿色多的穿衣少。
   想法多的成事少;成事多的長命少。
   讀書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寧少。
   情人多的睡眠少。朋友多的困難少。
   笑聲多的疾病少。」


  以多、少二極端來論事談理,先天上就很危險;因為真理常不在兩極端上。多元水平思考,就是要人找出真理是在兩極端之間的哪一點上。現一一加以討論:
  
「錢財多的回家少」:這是過去的若干情況,不是各個富人都如此;更何況在今天網路電子時代,更有不必出家門也可掙得很多的財富。
  
「姿色多的穿衣少」:姿色是屬於審美的範疇;說到審美,那是最主觀的經驗,無法客觀論定。因此,姿色多的,穿衣多或少,都可能很美。
  
「想法多的成事少」:這可能是受了像臺諺所說「暗時全步數,天光沒半步」的影響。雖然也有這類人,但世事繁雜多樣,要多多深入探究、比較,分出高低緩急大小等等層次,再取捨決定,做起事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像一個人找工作,甚至事業志業,不多想想,就會做一行怨一行,「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返來吃尾牙還早早」(臺灣俗語)呢。
  
「讀書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寧少」:心眼,可指內心、心裡、心地、存心、思維能力(以上中性詞)、胸襟、氣度(正面);也可指猜忌、疑慮(負面)。這句雖是正面的話語;但就是有販賣知識、用知識來害人的,如:科技人犯罪,違法亂紀更高竿,不易被偵破――這不是真正讀書多的人,是利用知識的敗類。至於「心眼多的安寧少」,就是指負面的心眼人了。
  
「情人多的睡眠少」:情人多的原因,如果是婚前多交往幾位,從中再挑選一位,是無可厚非且是相當必要的舉措,可減少婚後的懊悔與太長時間的磨合。但說伊「睡眠少」,雖很幽默但那可要看伊如何調配時間、善用時間了,不一定睡眠就比別人少。
  
「朋友多的困難少」:這是受傳統如:「朋友有通財之義」、「為了朋友不惜兩肋插刀」等的觀念影響。其實,交朋友不應建立在伊有一天可以解決我們的困難上頭,那是不單純、不誠摯,而是有目的性的交友;朋友終將遠離你!因此,可說交友始終與困難與否無關;朋友幫助你度過難關,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人與我、給予與付出之間
  年輕朋友傳來早安卡一則,說:
  
「緣份:是上天給的
   快樂:是自己找的
   歡笑:是朋友帶來的
   幸福:是靠自己爭取的
   煩惱:是用智慧解開的」

  乍看,都沒問題,有勵志性;尤其最後一條的
「煩惱:是用智慧解開的」,佛家談六度,用般若對治煩惱,非常正確。
  但是,
「幸福:是靠自己爭取的」;別人就不能為你爭取嗎?顯然不是,我們不是常要求自己要為眾人謀福利、創造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嗎?情人互相間,也可以給予幸福,不是嗎?
  而
「歡笑:是朋友帶來的」。真的嗎?自己就不能為自己帶來歡笑嗎?歡笑的來源多方,有源自於自身的;源自別人:除朋友之外,更有其他許許多多人。更進一步說,引來歡笑的,也不限於人,時、地、物均可帶來歡笑;例如:去到嚮往的地方、欣賞到美景、獲得甚麼禮物,不都是可令人歡笑嗎?怎麼只有朋友可帶來呢?
  
「快樂:是自己找的」;這固然不錯;但跟上述的邏輯一樣,也可以由別人給予呀!儘量自己找尋、追求,而不要只依賴他人就是。我們為自己的子女、社會大眾,甚至全人類謀求快樂,讓別人也快樂,也接受別人給予的快樂,「其誰曰不宜」?
  
「緣份:是上天給的」;也是一樣的道理,上天怎麼給呢?有誰見證?如緣分光靠天給,那是靠不住的,也不長久。緣,是由因到果之過程中的助力。反而,我們要自力,多方努力去廣結善緣,才是正辦;不能只靠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