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關鍵,在一心不亂,這在大小《阿彌陀經》中皆說到。蓮池大師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分別。事一心實可析為淨念相續,定心現前二類。(中略)

初學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分別,不妄想,談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對治惡念,以淨念而去除染念。念佛就是這種方法之一,一念阿彌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樣的不淨妄念。但在善念淨念中,還可以是亂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這雖然內心善淨,卻還是散亂。所以必須要淨念,而且要相續,念念等流下去。此時不但惡念不起,即除了阿彌陀佛以外,其他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這叫淨念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的初相。(中略)

念佛決不在時間的長短,數量的多寡上計較,主要在達到一心不亂。依經說︰念佛有時一日或者七日,一念乃至十念。所以,不論時間長短,如真能萬緣放下,唯一彌陀淨念,即使是短時相續,也就是一心不亂。這樣的淨念相續,即取得了往生淨土的保證。在這樣的淨念相續時,每有清淨法樂,或聞有香氣,或乍現光明等。

定心現前,是更深一層的。定有一定的條件,不是盤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繫念於止,止成就後,才有定心現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渾忘自己的身心境界,只是一片清淨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時眼等五識不起,唯定中意識現前。稱名、觀相,也可現見阿彌陀佛。甚至未得淨念相續的,在睡夢中也可見阿彌陀佛,這是夢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現見阿彌陀佛,可成為往生淨土的保證。(中略)

為調和禪淨的爭執,蓮池大師倡理一心說以會通他。中國唐代的淨土法門,專重他力,而禪宗是主心外無物,頓息一切分別,所以批評淨土法門的有取(淨土)有捨(娑婆),有分別念(佛)。其實禪淨,各有重心,由於執一概全,才有諍執。若著眼於全體佛教,即用不著衝突。蓮池大師所以特提理一心說,作禪淨的調和。理一心,即體悟法性平等,無二無別,離一切相,即見如來。這樣,禪淨便有貫通處。但這是隨順深義而說,若據淨土法門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來說,念佛往生所被的機緣,本是攝護初心。禪淨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上圓融會通。淨土法門蒙佛攝受,齊事一心的念佛即得。到理一心,這必先要定心成就,然後進一步於定中起觀︰佛既不來,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夢,無非是虛妄分別心所顯現。於是超脫名相,遠離一切遍計執,而現證法性。如到此地步,有願的往生極樂,論品位應在上品上生之上。如於極樂世界無往生的特別願欲,那是不一定生極樂的。要生,那是「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出處:《印順呂澂佛學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