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菩薩

  

  凡夫菩薩: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學菩薩而著重於十善業,即以人身學菩薩道的正宗。太虛大師宣說的「人生佛教」,即著重於此。大師平時,坦白地說:我是凡夫而學修發菩薩心的。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略有兩點特徵:
  (一)具煩惱身: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悟,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己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御他,降伏他(慈航法師晚年,發願離淫欲心,也就是真實的佛子模樣)。有人說:如學佛的或出家大德,內心也充滿煩惱,這怎能使人歸敬呢!這些人把煩惱看得太輕易了。依《大涅槃經》說:有四依菩薩,可以作為眾生的依止(師)。初依,即具足煩惱的初學發心者。初依菩薩,對佛法的根本理趣,有相當的正確體認;自己學修菩薩行,也能引導眾生來學。他雖沒有斷除煩惱,但能攝化眾生,向於煩惱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為大眾作依止師。聲聞法中也是這樣,四果聖者能斷煩惱,未斷未證的順解脫分,順抉擇分聲聞行者,一樣的能住持佛法,教化眾生,為人間福田。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煩惱覆蔽,智慧淺狹,一落裝腔作勢,那末如非增上慢人(自以為然),即是無慚無愧的邪命。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
  (二)悲心增上:初發菩薩心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菩薩以利他為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的急於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專重信願,與一般神教相近。專重修證,必定墮落小乘。初發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見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業,以護持佛法,救度眾生為重。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應以這樣的聖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

出處:《印順呂澂佛學辭典》P2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