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更大的無形佛寺!
 ――影片《大唐玄奘》觀後心得(下)
 

鄭邦鎮

 

  
  

編按:2018元月份,本刊第163期,刊出本文(上)篇,今刊出該文(下)篇以饗讀者。

八、紅塵滾滾中的絲路
  前面說過,有學者認為《西遊記》是隱喻很深的佛學書籍。所以我覺得《西遊記》也可能是如今《大唐玄奘》這部影片的活潑先驅!
  大明帝國中葉的《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的章回小說,神魔奇幻,寓教於樂,已流通400年,讀者很普遍,影響極深遠。不但不妨礙當代讀過16世紀《西遊記》的人,去遡讀第7世紀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甚至更能欣賞21世紀心海法師的電影《大唐玄奘》。因為玄奘法師的西天取經,不但開啟了後世一千三百年絲路盛事的下游,甚至也照耀了前於玄奘八百年以來之西域外交史上游源頭。而玄奘法師的西天取經,好比中流砥柱,是中國人在西域交通史上異軍突起的特殊典範。
  據傳清國盛世乾隆皇帝,有巡遊金山寺的故事。金山寺在江蘇鎮江,當時還是在長江江中的一個大島。乾隆見江上帆影幢幢,遂問這長江一天往來船隻究竟有幾艘?法磬禪師回答:「兩艘!」並補充說:「一艘為利,一艘為名。」皇上頓悟!
  孟子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滔滔,固多為名為利,本是紅塵眾生相,無足訝異。所以若問中西絲路上,歷來往來者幾多人?我們可以說:「兩人!」而這「兩人」當中還不包括玄奘法師;因為玄奘法師的西去東來,已經證明了不是紅塵俗事。這點,才是有緣眾生觀賞此片的旨趣,其實從《大唐玄奘》影片中,就能完全照見。

九、中國西域英豪點將錄
  要認識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之特殊意義與空前成就,我們可以從中國兩千年來與境外互動的代表人物,做一些對比考察。當然,從臺灣來看,這些豪傑人物,大致上原與臺灣無關,至1945國民黨外來政權統治臺灣以後,才都變成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臺灣「正規教育」裡的「民族英雄」。
  註:漢朝四百年,是西元前202年∼西元220年。正中間夾了一小段王莽篡漢、劉秀中興的橋段,這個橋段大約相當於耶穌(0∼30 A.D.)的時代。所以,粗略地說,西漢大約相當於西元之前的200年;東漢大約相當於西元之後的200年;而王莽、劉秀和耶穌,大約是「同班同學」了。
  值得注意的是,玄奘法師的時代,大唐帝國(618 A.D.∼907 A.D.),首都在陜西長安,而在此之前數百年,長安的地位,兩漢就先已定調了。西漢(202 B.C.∼9 A.D.)。劉邦創漢,都長安。陝西長安就與匈奴、西域、絲路密切相關。東漢(25 A.D.∼220 A.D.)。劉秀中興,都洛陽。河南洛陽,仍然繼承西漢,而與西域高度相關。
  以下依年代順序列舉兩漢、大唐、至今的境外表現傑出代表人物,以便做相關的考察:
  1、張騫(164 B.C.∼114 B.C.)。
  2、衛青(??B.C.∼106 B.C.)。
  3、霍去病(140 B.C.∼117 B.C.)。
  4、傅介子(??B.C.∼66 B.C.)。
  5、蘇武(140 B.C.∼60 B.C.)。
  6、班超(32 A.D.∼102 A.D.)。
  7、安世高,本是西域安息國太子,登基一年,就禪讓而捨位出家,並於東漢桓帝(146 A.D.∼168 A.D.)年間,到中國譯經20年。
  8、法顯(337 A.D.∼422 A.D.),東晉至劉宋時高僧,山西人。
  9、僧慧皎(497 A.D.∼554 A.D.),南朝梁時人,撰《高僧傳》,錄高僧257人,附274人。
  10、玄奘法師(602 A.D.∼664 A.D.),河南偃師人,東漢以來,其祖先多儒、佛學養高深賢者。
  11、吳承恩(1506 A.D.∼1582 A.D.),大明帝國江蘇人。蘇杭書香,而考場失意,但成為16世紀《西遊記》作者,意義更重要。2007年,中國北京、江蘇已合作拍攝《吳承恩與西遊記》3D版電視劇,造成轟動。
  12、心海法師,美國洛杉磯玄奘寺住持,籌劃十年,於2016拍攝完成《大唐玄奘》電影。
  上列人物事蹟之中,小說《西遊記》(或漫畫《三藏取經》)、電影《大唐玄奘》,才跟臺灣常民生活有關,並且都活潑地走出寺院之外。
  以上中國歷史人傑,大都是陝西長安、山西太原、河南洛陽、偃師等地出身,而甘肅人僅一見。因為當時的國家重心在陝西、山西、河南,鄰近西域,承受西域壓力,應該也更有機會感受到西域的誘惑。而甘肅已在關外通往西域的路上,正是考驗中原好漢能耐的地老天荒試煉場。這些應是《西遊記》所反映通往西域過程的艱難所在,也是一般閱讀文學作品者透過平面文字的有限理解和無限想像。因此《西遊記》的讀者在觀賞電影《大唐玄奘》時,或許能夠增進更多僅次於親遊絲路的寫實理解。

十、玄奘法師在兩千年間中國涉外人物中的特色
  上列西漢最早的張騫,陜西人。被譽為東方的哥倫布,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可以說是旅行家、探險家、外交家,在西域與匈奴周旋20年,最先引入葡萄,也是早期開創絲路的先鋒。50歲回到長安,51歲卒。
  上列第四位西漢傅介子,甘肅人,僅率十餘人,而智取樓蘭古國國王首級,以威懾西域各國,留下唐代邊塞詩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歌頌,印證了英雄的事業在西域!
  上列東漢最後的班超,陜西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一家兩代四傑皆史才,而班超是第一個投筆從戎、文武雙全的世家好漢。40歲起,三度出使西域,共在西域31年。70歲返抵東漢首都洛陽,72歲卒。他晚年上書漢家天子的垂世名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說明了即使能到西域,然而回程仍然難關重重,成為人生劇場的考驗。這點,對五百年後的宗教家如唐代的玄奘法師,依然一樣,足見古代西域交通條件之艱險。
  其他人物,也都是率軍萬千的軍事家、行動家,一方領袖,事功俱在,為節篇幅,於此暫略。本文重點在中國古代另外一類的旅行家、探險家兼宗教家、翻譯家。其中著名的有東晉的法顯,和唐代的玄奘。
  先說法顯(337 A.D.∼422 A.D.)。山西人,活到85歲。他3歲就出家,62歲(399 A.D.)時得地方官補助,分階段與多人結伴通西域,足跡遠至獅子國(斯里蘭卡),13年後75歲那年(412 A.D.)由海路回程時,因遇颱風,最後到山東青島登陸返國。
  相對之下,本片電影的主角玄奘法師(602 A.D.∼664 A.D.),生逢並稱漢唐盛世的大唐帝國(618 A.D.∼907 A.D.),由於未請准「過所」(出國護照),卻隻身一人,一瓶一缽,擅自由長安偷渡出國,僅憑雙腳,遍歷西域110國,深達天竺,取經譯經,歷時19年,最後受到唐太宗的重視,通令西域各國護送禮遇,風光回到首都長安。他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在中國西域交流史上,可謂一人而已,則其成就,必定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關於這點,不但電影情節,以及片頭、片尾的敘述,已經表明;心海法師更於播映後的現場講解中提要勾元了許多要項。(請參見「上」篇之七)這就是大唐玄奘法師苦心孤詣的獨家境界。

十一、長安、涼州、玉門關
  涼州,在今甘肅中部的武威,鄰近瓜州(今甘肅敦煌)及蘭州(甘肅的省會)。蘭州是中國大陸地理位置上的幾何中心,是西北軍事要地,也是現代中國重要鐵路的樞紐,絲路(一帶一路)上的重點城市。古代涼州,涵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一帶,是河西走廊上的邊塞重鎮。
  根據《大唐玄奘》影片上的描述,玄奘法師往來西域路上的景況是:「離長安越遠,四野越發荒涼。⋯⋯這城就叫涼州,荒涼、殺氣、寂寥、慌張。⋯⋯只能和風聊天,和自己的影子說話。」自古僧侶行腳,蠶、桑、絲綢、紡織工藝,多與商隊搭伴同行,若非駝隊,十九走不出沙漠。感恩伴領,一程又一程。所以無論途中何等困難、誰人勸阻,玄奘法師總是說:「既已西來,絕不折返,死於途中,終無怨悔!」當他走了四年到達天竺,膜拜到那爛陀寺老法師時,老法師說:「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三年前一起入夢告知,有一唐僧到此學法。我活這麼長時間,都是在等你啊!」玄奘十年因緣留在西域,當學成要歸國時,再多、再深摯的留難,也一樣動搖不了他的初心。他說「來,就是為了回去。」由涼州,婆羅門國,取經,瓜州,玉門關⋯⋯。

十二、唐代詩篇的輝映
  在中國文藝表現中,不論文化探索,塞外風光,外交經營,軍事征戰,商旅貿易以及宗教潛修,只要談到塞外、西域、絲路,總是常常提到太原、長安、涼州、大漠、陽關、玉門關等等,足見這是歷代天險的公約數,也是當時西域交通必經的要道。就連完全沒有到過上述地區的課本讀者,也可能由耳濡目染而轉化作耳熟能詳的地名或符號,必是因為這些地名已躍升到文藝美學上陽剛之美的象徵了。試以下引膾炙人口的唐詩稍作佐證:
  王昌齡(687 A.D.∼766 A.D.),山西人,盛唐邊塞詩人,有「詩天子」之號。他的〈從軍行〉七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之渙(688 A.D.∼742 A.D.),山西人,作品散逸,僅在《全唐詩》留存6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出塞)〉傳世不朽!
〈涼州詞 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翰(687 A.D.∼726 A.D.),山西人。最受建岳陽樓的唐代名相張說(河南洛陽人667 A.D.∼731 A.D.) 賞識的才氣詩人。他的不朽名作〈涼州詞〉這樣寫: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維(692 A.D.∼761 A.D.),山西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皆盛唐著名田園詩人。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陽關曲〉,說: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清清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在甘肅敦煌,古代中國通西域的絲綢南路之關卡,在玉門關之陽(南)故稱陽關。唐代著名的〈陽關三疊〉組曲,就是由王維此詩演化而來。
  由上看來,反過來說,我相信若能借助與玄奘法師同時代的唐代文學家及其作品的反映,必更能在觀賞《大唐玄奘》這部珍貴影片時,相得益彰,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外,我個人還要附帶提出一點額外的反思。
  在臺灣,雖然中學「國文」課本常常選入這類篇章,卻只見冷冷的鉛字印刷,而未能有視覺上的景象。甚至臺灣七十多年來60個以上的中國文學系所單位,在屬於專業訓練的課程中,其實也只在故紙堆中坐井觀天討生活,幾乎從未把頭探出「罐頭」之外,四顧流盼,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所謂「文人談武事,大多紙上談兵;武將論文章,半屬道聽塗說。」用來形容臺灣傳統中文系的本領,以及所培訓出來的全國中小學國語文教師的病弱症候,信乎不誣。當然這是特殊政治環境下循環劣化的結果,留待另外探討。所幸《大唐玄奘》這部電影的出現,至少對臺灣傳統中文、國文系的美學視野,應該會帶來正向而長效的震撼!

十三、從絲路到「一帶一路」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國務總理李克強,自2013年就任以來,對外積極拓展亞歐經濟新戰略「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或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更強調創意)。一帶是指二千年來的絲路地帶;一路則是跨出大陸性中國的陸地強項,而想開創原非強項的國際海洋世界通路。由於這個海洋一路策略,勢必與美國為首的國際海洋秩序發生競爭,所以川普總統立即提出超越亞太的印太新聯盟,增強美日安保條約操作,並明顯強化了台美關係的重要。臺灣做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關鍵堡壘,加上臺灣自覺的新南向政策,當然地位、功能益發值得重視,以致與中國之間關係更加緊張。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當局歷來以對宗教的壓迫聞名,卻在2014習近平主席首度訪問印度後,支持心海法師發願十年的弘佛計劃,可以說是自1949 中共建政以來,首次准許拍攝宗教電影。這個轉變,其實也可以被理解為一項很具體的 initiative(開創)。
  從《大唐玄奘》的攝製、得獎及播映,我們看到佛教事業的正向價值,及中共中央的一項宗教政策的善行。
  現在在西域絲路上,各國已有很多異文化的博物館,相當程度可以幫助求知者。不過,長著翅膀的《大唐玄奘》直接飛越遠揚到世界各地,到臺灣播映,確實比絲路上的博物館,幫助更快更大,至少臺灣的觀眾不必長途跋涉,更不必「一瓶一缽」,說來這也是因緣註定的吧!

十四、一生的志業
  回首兩千年,從西漢的張騫通西域,一路而下的英雄人物,都是用一生的志氣在追求心中的大夢。以唐太宗的威權,終究抵擋不了玄奘「天竺在心裡」的佛願;以中共的鐵腕,七十年後仍然出現心海法師的《大唐玄奘》。
這應不只是一般的結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在《大唐玄奘》的觀賞現場,其實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無遮大會」,沒有賢愚高下的區別,眾生心中只有三寶。就這層意義而言,每一個觀眾在觀賞的當下,也無不在用心於一生的志業吧!

結語:腳印與翅膀
  電影片尾,銀幕上緩緩映出一句發人深省的警句說:「一個人的影子無法舖滿大地,但有些聲音可以傳得很遠很遠,緜延不絕,生生不息。」(A man's shadow can not cover the whole land, but some voices can be spread far far away, and be sustained for generations.)這句話似乎提醒我們:玄奘法師的腳印,和心海法師的翅膀。的確為溫柔敦厚的《大唐玄奘》全片整體,做了最圓滿莊嚴的詮釋。

後記:
  前年2017五月21日,妙心寺播映了弘佛電影《大唐玄奘》。播映後並由發願十年籌拍成功的心海法師,親自蒞臨主講了「探勘之旅與製作歷程」的深度賞析。那是攸關中國兩千年文化、史地與宗教的鉅獻,我有緣到場大開眼界,同沾法喜,十分珍惜。
  心海法師當場提示,盼能盡量多推薦幾場大型播映探討,促進流通,以結緣弘法;而圓祥師、圓真師更在會後面囑我撰寫一篇心得,供《妙心雜誌》刊登分享。只以感應多方,篇幅較長,去年2018元月份,《妙心雜誌》163期先刊出(上)篇,待將餘緒整理後別作(下)篇。不料諸法無常,歲月忽悠,稍後圓真師在病中完成文學博士學位不久,竟於今年2019元旦圓寂往生。遷延多時,今承主編囑咐,仍草成後半,以回向影片籌拍及公益放映之美意,並請讀者善緣賜教。不過這篇心得後半,已來不及請圓真師過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