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下的祕密

陳玉峯



  

  社區小公園裡,沿著動線設置了木製的靠背座椅,它們顯然是兩批不同年代的產物。
  我去運動,看見了舊座椅下的祕密。
  舊座椅下有水泥地基;新座椅下是泥土。
  水泥地基上長出了條帶狀的苔類,狀似綠色的肉鬆;泥土上長出的是一般的次生雜草,通常像是牛筋草、香附子之類的。
  我說「祕密」是在水泥地基上。木條椅下,狀似木條的投影部位沒有青苔,木條間隙下長出三條帶的青苔:

▲座椅木條下的條帶狀青苔
  瞬間我的第一個念頭,喔,有陽光處長出青苔、木條遮光部位長不出來;光量決定了青苔的生長,嗯,有趣,下回我得拍攝下來,作為簡單的生態解說。
  第二次我來到小公園很快地拍完照,走了。
  第三次我來運動。拉了單槓後,我在座椅旁喘息時,多看了青苔一眼,突然發現了我的誤謬。
  陽光每天的照射是變動的,理論上
(假設太陽正東出、正西下)太陽每小時移動了15度(24小時x15度=360度),座椅下的陰影及光照部位變化快速,而且物體的本影是物體徑的108倍(由太陽及地球的距離依幾何計算而得),何況一年365天,從夏至到冬至、冬至到夏至,角度變動了47度(23.5ºx2=47 º),哈!完全平行於木條及間隙的青苔帶,木條垂直投影的部位才是青苔帶之所在。天啊!我第一次看時,是錯覺、是誤判,我全然沒有思考。
  那麼,長不長青苔的機制是甚麼?
  苔蘚植物的世代交替是孢子體、配子體,一般我們看見的植物體是配子體,孢子體常生長在配子體上。孢子體產生肉眼看不清楚的孢子,孢子落地後,能否萌發、成長配子體的階段,決定我們肉眼所見的綠色肉鬆能否存在的關鍵。
  因此,我想像座椅木條間隙正是雨水下沖的部位,孢子及萌發後的小植物體受不了水沖,無法長出配子體,反而是木條遮蔽處才有穩定的環境可資發育,形成我見到的綠肉鬆。

▲綠肉鬆帶
  然而,我另檢視座椅旁的露天部位水泥地基,它在泥土地的草皮旁,一樣可以長出綠肉鬆,卻在一個腳印部位留白。
  我一樣「想像」
(沒有直接證據的推理只好叫想像):一般露天的水泥地面,只要濕度足夠,一般降雨強度下,在沒有人為踐踏的狀況下,是可以長出青苔,公園座椅側面以動線及人們的行為慣性,通常不會佇足或踐踏,因而足夠的時程即可長出青苔,而某次穿布鞋的大叔,大概從椅子上跳下來,一腳沾刮掉苔衣,形成留白?

▲腳印留白
  如果將時間軸考慮進來,我推估至少得要5年時程,才能形成薄薄的這層苔衣,我必須到里辦公室或公所追查新、舊座椅工程完成的時日,也才能驗證我的估計。
  然而,另一條座椅下,為何尚未長出顯著的青苔,又該如何解釋?
  你可以說我窮極無聊,一個小公園的椅子下也可拿來「作文章」?我是逢機藉例,說明自然營力的運作極為複雜,化約的推論頻常無濟於事。人心其實也很複雜,但表達為下意識的思維或行動時,又是直白或單純。

▲未出現顯著青苔的座椅下
  我走過一棟不新不舊的樓房,看見門口左右兩側設置了兩個甕,上面貼著紅紙「春」;馬上可推知設置人必然是說台灣話的,因為「甕」取諧音「旺」,「春」即台灣話「剩」
(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