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菩薩(上)

 

藍吉富


 

四、經典所載的法身菩薩
(一)誰是法身菩薩
  「法身菩薩」一詞是大乘術語,因此只出現在大乘佛典之中。在閱讀大乘經典時,常會看到佛陀說法會上,有多種參與之會眾。其中,有凡夫
(人天眾生),有小乘行者、也有大乘菩薩。此中之大乘菩薩有些已證得法身,但是也有初發心者,並非都是法身菩薩。所以,讀者必須具有若干辨識能力,才能指出何者是法身菩薩。大抵而言,下列幾個方向,可供參考。
  (1) 經典中,明白指出者。

 譬如《無量義經》(〈德行品〉)列出各類會眾之後,又舉出菩薩眾之具代表性者廿九人,並明言「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這裡的「法身大士」,就是法身菩薩。

(2) 八地以上的菩薩,必是法身菩薩。至於其他登地的菩薩則有異說,較難判定。所以,如果知道某菩薩位在八地以上,則必是法身大士。

(3) 從經文對某些菩薩的讚美詞句可以推知。
 譬如《法華經》
(〈序品〉)敘述參與法華會之菩薩眾八萬人,謂彼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從這些經文的描述,可以推知他們是法身菩薩。

(4) 自他方佛國來娑婆世界的菩薩。
 譬如《法華經》
(〈妙音菩薩品〉)經文描述釋尊放光,照射到東方淨光莊嚴世界。該世界之如來為「淨華宿王智如來」。此尊如來座下,有菩薩名為「妙音」。由於妙音被釋尊之佛光照到,因此乃率菩薩眾來娑婆世界禮拜供養釋尊,並聆聽釋尊宣說《法華經》。
  像妙音菩薩具有這樣的機緣、修持與神力,也可以推知他必定是法身菩薩。

(二)自他方佛國來娑婆世界的法身菩薩
〔小引〕
  依據大乘經典的記載,十方世界其實有無量無數的佛剎。每一佛剎都有一尊佛陀在教化眾生。所教化的弟子,修行功夫當然互有深淺。有凡夫、有登地菩薩,當然也會有高等階位
(如已證八地之菩薩)的法身大士。
法身菩薩平時在自己所處的佛剎修行及聞佛說法。不過,如有特殊機緣
(如:本土佛陀囑咐、或其他世界的佛陀放光召喚),往往會以神力到另一佛剎去供養佛陀、聞法、修持,或教化、救濟眾生。
  像這種不同佛剎的佛法交流活動,在大乘佛經中是並不罕見的。法身菩薩,正是這種交流活動的主角。因為這種時候,並不須要佛陀親自出面。而凡夫菩薩的能力又有所不足,無法運用神通到另一佛剎去從事這類使命。因此,法身菩薩便成為佛國之間、跨界交流活動的任務執行者。茲舉數例如次:
〔維摩詰的跨界弘化〕
  依《大集經》
(卷三十一.〈日密分〉)所載,在東方的「無量」佛剎,有佛「五功德如來」。其弟子之中,有一位「日密」(異譯「日行藏」)菩薩。有一次,五功德如來囑咐日密到娑婆世界傳授一陀羅尼,以饒益眾生。
  有趣的是,日密接到五功德如來的這一任務指令時,他居然不敢來。理由是:娑婆世界是穢土,「彼土眾生多諸弊惡」,他如果率眾前往,擔心所率諸眾,會在娑婆世界被惡知識帶壞了。
  這時,五功德如來向日密說:「娑婆世界的維摩詰,不就是你的化身嗎?」意謂日密在娑婆世界已有弘化經驗,其實可以不必擔心。之後,如來又傳授另一陀羅尼給日密,以防止日密所率諸眾為穢土惡知識所污染。經過五功德如來的勸勉,日密才接受了這一指令,率眾前來我們的娑婆世界。
  依《維摩詰經》
(〈見阿閦佛品〉)所述,維摩詰是從妙喜世界(佛號「無動」)到娑婆世界弘化的法身大士。又依《大集經》(卷卅五〈日藏分〉)所述,維摩詰「於無量阿僧祇諸佛剎中,為化眾生,作種種身」。
  由此可見,法身大士是可以化身無數,於四處現身教化眾生的。因此,不論是日密菩薩、維摩詰、或是其他種種化身,所彰顯的就是法身大士的特色及其弘化的方便善巧。
  此外,從法身大士的角度,來審視維摩詰的行事風格,當更能瞭解他為什麼能「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為什麼能使聲聞聖者心生敬畏、不敢問疾;為什麼能示現「借座
(須彌)燈王」、「從眾香國取佛餘飯」、「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等種種神通。因為,對一位法身大士而言,這些境界與能力,都是恰如其分的方便善巧。
  因此,詮釋《維摩詰經》時,「將主角定位為法身大士」應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前提。
〔四大菩薩〕
  這是指漢傳佛教界的四位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與地藏。這四位大士與漢傳佛教有無與倫匹的密切關係:

(1) 他們是漢傳佛教界極其重視、且是佛教徒最為崇敬的大菩薩。

(2) 他們是佛教徒祈求護佑的對象。

(3) 他們在漢傳佛教界都有獨特的名山道場。文殊在山西五台山,普賢在四川峨眉山,觀音在浙江普陀山,地藏在安徽九華山。這四個地方,被佛教界稱為「四大名山」。

(4) 觀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地藏的「大願」與普賢的「大行」,被漢傳佛教界約化為「悲、智、願、行」四項德目,而成為佛教徒宗教情操的象徵。

(5) 華嚴宗將文殊與普賢二尊菩薩視為佛之脇士(脇侍);佛與這二位菩薩,被視為「華嚴三聖」,地位崇高。而觀音與地藏,更為全體佛子所普遍尊奉。

  這四大菩薩都來自其他佛剎。他們懷著救度法界眾生的悲願,具有「不拘拘於一佛國」之跨界弘化的眼光。當然,也必然受到此土釋尊「在穢土成佛、教化穢土眾生」之精神召喚,因此,到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文殊來自東方的「寶氏世界」,這是寶英如來主持的佛國
(《文殊師利淨律經》);普賢來自東方的「寶威德上王佛國」(《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觀音來自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卷下);地藏自南方來娑婆讚禮釋尊,並發願在穢土度生、成佛(《地藏十輪經》.〈序品〉)
  不同的佛國,自然有不同的修行文化。這四位來自他方佛國的大菩薩,他們在娑婆世界弘化的方式與風格,是否與釋尊有所不同?這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印順法師曾經指出文殊法門與釋尊的教法,有明顯的差異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二章),這一發現,是別具慧眼的。關於他方佛國的教法與釋尊此土教法的比較,是一個頗饒興味的問題,值得探討。
〔短期交流〕
  前文所述的四大菩薩,他們在娑婆世界都有長期的弘化活動,因此乃成為印度、中國、日本等地佛教徒崇仰的對象。除此之外,經典中也曾記載一些到不同佛國作短期觀摩的法身大士,他們所從事的彼此短暫交流,也多少摩擦出若干佛法的火花。此下所列二例,可供思考。

(1) 妙音菩薩來此土(娑婆世界)
 依《法華經》
(〈妙音菩薩品〉)所載,東方極遠處,有一「淨光莊嚴」佛國。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此如來座下有一修行位階甚高的法身菩薩「妙音」。
 當此土釋尊在宣說《法華經》時,曾放光照射東方世界。其時,妙音之身被釋尊所放光明照射到。於是他向淨華宿王智如來稟告,希望率眾到娑婆世界禮拜釋尊及諸大菩薩,並參加《法華經》的說法會。這一品經文,就是描述妙音到此土的過程。
 妙音來訪娑婆一事,頗可以作為不同佛國之文化交流的範例。全品經文,記載的是下列幾項要點:
 (a)「放光」是佛陀向不同佛國發出訊息的通訊方式。
 (b)像妙音這樣具有高階修行功力
(必是八地以上的苦薩)的法身大士,才有可能領解釋尊「放光召喚」的意義,才有可能率眾前來此土。
 (c)妙音在出發之前,淨華宿王智如來提醒妙音:不可用他們淨土佛國的標準,去歧視釋尊弘化的穢土
(娑婆世界),對於二者之環境優劣、佛菩薩身形的大小等差異,應該秉持平等心。
 (d)妙音將到此土之前,即入三昧。並以三昧力顯現神變於此土法華會眾之前。由此可見,神通現象須由三昧力引發出來。大乘三昧之重要性於此可以推知。
 (e)妙音抵達此土之後,將一份珍貴的瓔珞,當作禮物,獻給釋尊。並代表他們的淨華宿王智如來向釋尊問訊、請安。也同時向七寶塔中的多寶如來全身舍利請安。可見「禮儀」是此土與他方世界都重視的倫理方式。
 (f)釋尊並向會眾介紹妙音過去世的學佛因緣、以及現世「隨類現身、四處說法」的弘化成績。可見妙音的經歷,如來完全知道。
 (g)妙音在法華會上,也將他所擅長的「現一切色身三昧」傳授給大眾。學得此三昧者,則能「隨類現身、度脫眾生」。
 從上面所摘述的幾項要點,我們可以看出這次交流,至少有下列幾層意義:
 其一,讓我們知道「放光」有特殊的意涵。
 其二,不同的佛國,除了各有不同的環境與佛子之外,也往往顯示出各有不同的佛法風格。
 其三,來訪的他方菩薩,有可能帶來此土會眾所不熟悉的法門
(如妙音的「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土佛子有學習到新法門的機會。
 其四,透過彼此的交流,會眾有可能擴大對佛法的視野。

  這是筆者所綜合出來的交流意義。對於大乘經典所記載的同類活動,應該都可以用這樣的思考角度去衡量。


(2)
眾香國菩薩眾來謁釋尊及維摩詰
 這是《維摩詰經》
(〈香積佛品〉)所記載的故事。
 維摩詰示疾,文殊率一群佛教界人士去探病。訪客問疾及談論佛法到中午進食時分,維摩詰變化出一位「化菩薩」,到上方極遠處的眾香佛國
(佛號「香積」),請求支援中午的飯食。
 化菩薩得到眾香國香積如來賜予的香飯後,與眾香國菩薩一齊回到娑婆世界。除了禮敬釋尊、見維摩詰之外,最重要的是談論到彼此之間、學習佛法的不同樣態。香積如來用香氣傳授佛法,不使用語言教化。而此土之釋尊則用言說教導眾生,以語言構築成一套精密理論,來導引眾生修行。

  這就是筆者在前一段文字裡,所提及的「不同的修行文化」。像這樣,對彼此差異之修行文化的相互理解,是他方菩薩到此土交流的最大意義。
  「用香氣傳授佛法」!香積如來這種奇特法門,是此土佛子聞所未聞的。可見透過不同佛國的文化交流,確實可以開拓佛子的視野,也凸顯了「大乘佛教包容無量法門」的特質。

(三)娑婆世界的法身菩薩
〔小引〕

  將法身菩薩分為他方與本土
(娑婆世界)二類,判定的線索,是經典內文的記載。譬如前文所提及的四大菩薩分別來自他方佛剎,這是依據各種經典的提示才知道的。
  此處所擬陳述的是長期在此土修行、由釋尊所教導出來的菩薩。奇特的是,我們所熟悉的法身大士,知名者除了彌勒是本土出身者之外,其餘如前述的四大菩薩、維摩詰,以及筆者沒有提到的虛空藏、思益梵天……等人,都來自他方世界。
  所以,這一節介紹的大菩薩,就是彌勒、及其他較少人知道的大菩薩。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法身大士之中,應該最先提及、且最為人所熟知的一位。理由如下:

(1) 他是釋尊涅槃之後,第一位將在此土成佛的大菩薩。

(2) 他現在仍在兜率天的內院說法度眾。我們人間佛子,可以發願往生到兜率天受教。他所處的「內院」,是兜率天的特殊地區,是一處佛教淨土,所以被稱為「兜率淨土」。

(3) 他在兜率淨土度過這一生(兜率天四千歲,約如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會降生到人間成佛。佛教界稱這樣的大菩薩為「一生補處菩薩」。另外,也稱他為「未來佛」。

(4) 依釋尊的預言,彌勒將會託生人間。長大後,也會示現出家修行,並在龍華樹下證得佛果。因此,他證悟的菩提樹就是龍華樹。成佛後在龍華樹下的三次度眾法會,就被稱為「龍華三會」。

  上述這些事,記載在「彌勒三經」之中,此三經即《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此下略稱《上升經》)、《彌勒下生成佛經》(略稱《下生經》)、與《彌勒大成佛經》(略稱《成佛經》)
  佛教界在談及彌勒菩薩時,大抵都以上述三經的記載為依據。不過,三經內文對彌勒之為法身大士的修行境界著墨較少。像《上升經》中,敘述優波離請問釋尊,略云:
  「釋尊曾說彌勒即將成佛,但是他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如果此生命終,他將會生在何處、然後才成佛?」
  這一問題,可以看出優波離對彌勒之修行境界並不瞭解。釋尊對優波離所問,解答的內容,主要在預言彌勒將在十二年後,入定、化生於兜率天上的過程。對於優波離所提出「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質疑,並沒有正面說明。
  實則八地菩薩即必然是法身大士,且修行境界必臻「無相、無功用行」層次。而彌勒居十地菩薩中之一生補處位,修行境界較八地更高。他早已在八地之時,即有能力如阿羅漢那樣入涅槃,但是因為終極目標是成佛,因此並未走小乘的入滅路線而繼續修行。其後,又入九地、十地階位。由於八地之後具有「無相、無功用行」功力,行住坐臥皆可修行,因而未現出修禪定的形態,也不像小乘那樣「斷煩惱」,所以才使優波離致疑。此例彰顯出優波離是小乘聲聞,並不理解大乘菩薩的不可思議境界。
  對於彌勒的修行境界,《華嚴經》
(〈入法界品〉)所載善財參訪彌勒一節,有比較正面的陳述。經文中,善財稱嘆彌勒「圓滿一切波羅蜜」、「具足一切菩薩地」、「成就一切三昧法」、「通達一切菩薩行」;善財在抵達「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時,又得彌勒彈指開啟樓閣門,進入閣中,得以歷歷如繪地親見彌勒百千年來修種種菩薩行之經歷及卓越的修行成果。
  善財對彌勒的稱嘆語句,以及入樓閣之後所見的彌勒事蹟,都很清楚地彰顯出彌勒之為法身大士的特質。可以使優波離得到足以釋懷的解答,可惜優波離未能見及。
〔法湧菩薩〕
  法湧
(Dharmodgata,又譯「曇無竭」)菩薩,是《大般若經》中,擅長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的大菩薩。
  在《大般若經》
(卷三九八.〈常啼菩薩品〉)中,描述一位發大心、苦求般若波羅蜜法門的求法者常啼(Sadā-prarudita,又譯「薩陀波倫」)的故事。他為了學習般若法門,不惜賣身以換取供養上師的禮品。由此而感動了一位長者女,並獲得協助。其間,常啼也以刺臂出血的舉動,通過天帝釋的考驗。經過一段戲劇化的過程,終於見到了在妙香城宣說般若的最高權威──法湧,並得到法湧的傳授。
  在經文中,並沒有明白揭示「法湧就是法身菩薩」的文句。但是,從下列事蹟可以推知,法湧應是法身大士的示現。

(1) 常啼求法初期,在不知前往何處追尋善知識之時,曾經聽到空中有聲音指點他向東方尋找。在向東尋覓的過程中,善財又感應到佛像現前,指引他到妙香城拜謁法湧。

(2) 妙香城是以法湧為中心的佛法宣揚處。有數以萬計的男女,都追隨法湧學習般若法門。該處是一優雅華麗、高貴堂皇的園區。法湧在晝夜三時,都宣說般若。最奇特的是,說法餘暇,園區侍女,還可以與法湧「以妙五欲,共相娛樂」。經文特別指出,法湧之享受妙樂,是修來的。因為他在過去世求法時,也勤苦猶如常啼。

(3) 法湧說法時,有無量天龍八部到場供養,並且聽法。其他大眾,都能熱心學習。

(4) 在常啼入三摩地之時,曾得到十方諸佛的開示,指出法湧是常啼的「長夜真淨善友」,能幫助常啼得到眾多「勝妙三摩地門」與「甚深般若之方便善巧」,可以助他「疾證無上菩提」。

(5) 法湧為常啼開示「如來法身無來無去、無生無滅……,不可以色身見」之理趣時,大千世界有六種變動,魔宮失色;空中降下香花。帝釋、四大天王及天眾都在空中散花供養法湧。

(6) 由於法湧說法,乃使會中八千眾生證得無生法忍,使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遠塵離垢、生淨法眼。

(7) 常啼聽法湧說法之後,得到無量三摩地門,並現見十方世界之無數如來。從此之後,常啼進入一個往昔無法比擬的卓越境界。

  從經文所載的上列諸事,大體可以窺見法湧當係法身菩薩。不過,他修行位階之高低、在十地中屬於第幾地,則難以確知。依筆者的推測,說他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應該不算無稽妄測吧!
  倒是有一些現象頗為耐人咀嚼。
  其一,法湧所在的妙香城,富麗堂皇,高雅優美。幾乎可視如當今世界富豪階層之別墅園區。
  其次,經文說法湧在妙香城的住處也是至為雍容華麗,而且,「
(法湧)住此宮中,常與六萬八千侍女遊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娛樂。妙香城中男女大小,為欲瞻仰法湧菩薩及聽法故,有時得入常喜等苑、賢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娛樂」。可見園區內的說法者與聽法者,對於五欲妙樂,是不避諱的。
  其三,法湧「與諸侍女受妙樂已,晝夜三時為說般若波羅蜜多」。說法時,信眾還紛紛為法湧佈置場地設施,乃使說法場所珠光寶氣、香氣繞裊。
  法湧是妙香城一帶、般若法門的權威宣揚者。這樣一位弘揚大乘深法的大菩薩,我們相信他決不會是一個凡俗的嗜欲者。因為欲望是障礙修行進境的心理因素。既然法湧的修行功力已經抵達上述境界,則其內心之不為五欲所轉,自屬必然。
  關於法湧的身份,《大智度論》
(卷九十七)曾舉出二種說法。一種以為法湧是不斷盡結使而有神通的「生身」(凡夫肉身),另一種是「法性生身」(法身大士)。但是《大智度論》並未作出判定。關於這一點,筆者以為應屬後者。妙香城的法湧,應是法身大士的示現。猶如維摩詰之在娑婆世界一般。否則經文的上下論述,實在難以貫通。
  從這一角度來看,法湧之與侍女共相娛樂,顯然不是尋常凡夫的縱欲。從經文的語句,可以看出妙香城的弘法與聽法氣氛,是在愉悅氣氛與優雅環境中進行的。讓人覺得城中信眾將聽講佛法與五欲之娛,是以平等心態看待的。當然,這其間,對於五欲之娛的底線,還是要有共通的自覺。這些問題,應該是大菩薩法湧的攝受力與正法感染力所能夠駕馭的。否則,妙香城就不是具有神聖性的妙香城了。
  關於這個問題,《首楞嚴三昧經》
(卷下)有一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文指出,安住在首楞嚴三昧的菩薩,「能以神力,隨意示現一切。行魔界行,而能不為魔行所污。與諸天女現相娛樂,而實不受婬欲惡法。……現行魔界遊戲娛樂,而以佛法教化眾生」。
  用這段經文來衡量法湧的弘法風格,應該比較容易為之釋懷。
〔其他菩薩〕
  娑婆世界的法身大士當然不祇上述二位,甚至於也有示現「緊那羅」身的大菩薩。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中,主角緊那羅王就是八地以上的法身大士。「緊那羅」
(Kiṃnara,又譯「人非人」、「疑神」)是天界的音樂神,頭上有角。在天龍八部眾中,也有緊那羅組成的一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中所出現的緊那羅王菩薩,凸顯的是法身大士示現的眾生相並不祇是人類而已,而且,天界中的天人、或天龍八部眾中的緊那羅,都有可能。(示現為天人的事例,在《思益梵天所問經》中的思益梵天,就是法身大士。不過,他是東方「清潔佛國」的菩薩,是他方菩薩來供養釋尊的一例,不是娑婆世界的本土菩薩。)
  此外,在《法華經》
(〈從地湧出品〉)中,有一段記載也可以彰顯娑婆世界本土,自有無量菩薩。
  依該品經文的陳述,釋尊在開講《法華經》時,有無量他方世界來聽法的菩薩向釋尊表示:願意在釋尊辭世之後,為娑婆世界護持《法華經》。他方世界菩薩的這一番好意提出後,釋尊婉拒了。釋尊向他們解釋,因為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能於我(釋尊)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就在釋尊回答他方菩薩之時,娑婆世界的地下,突然湧出無量菩薩。這些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並由四位導師領導,向釋尊問訊請安。原來,這無量數菩薩,是釋尊在久遠劫前成佛以來所教化的弟子群。他們都在下方虛空之中,精進地修行。這次是聽到他方菩薩向釋尊言及佛滅後要護持《法華經》,才自下方湧現,以呼應釋尊對他方菩薩的婉拒。
  這些從地湧現、要護持《法華經》的無量數大菩薩,釋尊說他們的境界,是「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彌勒也看出他們「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可以推測其中當有為數甚多的法身菩薩。
  由此可見,「娑婆世界之中有無量法身菩薩」一事,是可以從經典中推斷得知的大乘風貌。這些菩薩,是後世大乘佛子的匡護者、修行前輩、與弘揚法華大乘的先知。

五、結語
  這篇文章,是從「理論與事例」兩個層面,為大乘佛典中之「法身菩薩」概念,所作的說明。筆者的能力有限,所能呈現的,僅此而已。雖然對這樣的成果,自己並不滿意,但是仍然提供在讀者面前。其所以具有此等興緻,是因為這一個概念對大乘佛教徒而言,是重要、而且有趣的。促使大家對這一個概念多加思考,對大乘佛法的弘化而言,應該是一件好事。筆者期待此後會有研究者提出更精緻的論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