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菩提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P441

  (一)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又名三乘菩提,即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緣覺菩提又名獨覺菩提、辟支佛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又名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諸佛菩提。《優婆塞戒經》卷一〈三種菩提品〉謂(大正24•1038a)︰

  「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中略)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依《出生菩提心經》所述,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以此因緣心得解脫,名聲聞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不教他人發菩提心,以此因緣心證辟支菩提,名辟支佛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教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有三種人欲渡恆河,第一人以草為筏渡河,第二人以皮囊或皮船渡河,第三人造作大船,載百千人渡河。

  《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七闡釋三乘菩提之高下謂,若以上智觀察,起上品之身念住乃至上品之無學道,名為上品善士,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若以中智觀察,起中品之身念住乃至中品之無學道,名中品善士,證得中品獨覺菩提。若以下智觀察,起下品之身念住乃至下品之無學道,名下品善士,證得聲聞菩提。

  (二)指應化佛菩提、報佛菩提、法佛菩提︰《法華經論》謂(大正26•18c)︰

  「示現成大菩提無上者,示現三種佛菩提,一者應化佛菩提,隨所應見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恆清涼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故。」

  《法華經玄義》卷五(下)謂,法佛菩提又名實相菩提,報佛菩提又名實智菩提,應化佛菩提又名方便菩提,並配以真性、觀照、資成三軌(大正33•745a)︰

  「真性軌即實相菩提,觀照軌即實智菩提,資成軌方便菩提。故下文云︰我先不言汝等皆得阿耨三菩提,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即實相菩提;我成道已來甚大久遠,即實智菩提;我說少出家近伽耶城得三菩提,即方便菩提。」



三輪體空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二》P505
  指布施時之應有態度。又稱三事皆空、三輪清淨。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此三輪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

  (2)受空︰指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故對受者不起慢心。

  (3)施物空︰指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惜心。

  如此透悟三輪體空之布施行,最為清淨,亦最殊勝。般若部經典中,隨處可見此等說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大正8•749a)︰「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宗泐、如(王+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云(大正33•229b)︰

  「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三九二〈成熟有情品〉謂,修布施時若起執著,則更受身,展轉受大苦,因此應了達施者、受者、施物、施果本性空,而不執著;其意與上述相同。

  此外,《法界次第》卷下之上載(大正46•686b)︰「若布施時,施人、受人及財物三事皆空不可得,入實相正觀。」或謂三輪之相有粗細,即施者於自身起慢心,對受者懷愛憎之念,對施物生惜心,是為粗三輪相;未達萬法如幻之理,執有實我法而布施者,此為細三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