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下)

 

 

顏尚文


四、聚落信仰中心與靈驗性、民間佛教類型之發展
  諸羅縣城係建立在諸羅山社的東邊,而諸羅山社是平埔族和安雅族
(Hoanya)的Arikun亞族,55定居在今嘉義市「社內里」已經有千年之久。漢人早期移民往往選擇原住民聚落附近從事進一步開墾,定居並建立信仰中心,慈龍寺是定居在「番社口」的早期移民所建立「靈驗型」、「民間佛教」類型的觀音信仰寺廟。此外漢人移民從事農業拓墾的首要工作是水利灌溉設施的興築,有埤圳的建立才有水田生產,才能凝聚村庄,建立新聚落的信仰中心。隨著漢人移民在嘉義縣城附近埤圳的興修、聚落的形成,而觀音佛祖信仰的寺廟也先後被建立奉祀。漢人在康熙年間較早興修的道將圳,圳水灌溉區域內的聚落便先後建立了觀音信仰寺廟。例如:湖內里的水得寺、頂寮里的頂安宮、港坪里的平安寺。這三座主祀觀音佛祖的寺廟大都由民間聚落人士所修建、管理,祂們的共同特質是自清代以來迄今的發展,仍然保持傳統講究靈驗庇祐的「民間佛教」型態。
(一)慈龍寺
  慈龍寺,主祀觀音佛祖,位於嘉義市東區社口里長榮街206號。
56本寺原稱觀音亭,又稱慈福祠。乾隆四十一年(1776)先人移住本地時,自大陸普陀山迎來觀音佛像一尊,卜居於「番社口」奉祀。原址在諸羅城外西北隅,河溝北側「番社口」(即今民權路與興中街交會口,省立醫院北側),係一坐西向東、木造蓋瓦廟宇。此後經過幾次修建,光緒二十一年(1895)農曆六月間,台灣割讓給日本,版圖國籍更張,異國征伐迫促,人民寢食難安,信徒乃全體虔誠向觀音佛祖祈禱,蒙大慈大悲顯化賜詩曰:「憂憂憂又憂憂,浮名浮利莫應求,三三過後再回頭。」人民得以在八月二十一日,日軍從附近北門攻入嘉義城時,因有佛祖顯化的心理慰藉,得以度過戰火,避免重大傷亡;日治五十年間也得以舒解亡國的憂慮。果然,民國三十三年之後,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再重返台灣傳統生活。1906年嘉義大地震,寺宇遭傾毀,由葉發、黃獻等發起,從「番社口」住民募集捐款百餘圓,使用舊材料在原址重新修建。1938年,因「寺廟整理政策」,本寺被併到城隍廟而被拆毀,土地歸濟美會所有。57
  戰後1947年,境內善信曾木、周溫、魏忠、藍圳、蕭憨、蔡弟、趙旺基等居士虔心發起重興,分向信徒募金舊台幣六億萬元
(合新台幣二萬五千元),承購現址長榮街之國有地七厘四毛七絲,重新建築慈龍寺,座西向東,1950年落成。1957年記錄祭典有二月、六月、十一月的十九日,並以十一月十九日為最大祭典。寺內經費由香油錢收入充之。住持為皈依高雄超峰寺的陳永合,管理人為曾木。1958年十一月,本寺聯合嘉義城隍廟,舉行為期七天之大建醮,為歷來嘉義縣規模最大的法會之一。執事委員有謝石柳,楊明德,吳底,許智,蔡柳金、蔡弟、羅炯市、趙旺根、李瑞其、曾培、洪銀旺、蕭樹炎、翁金盛、何金水、謝禎祥、趙旺基、陳永合等居士。581959年的調查,本寺境域面積八十坪,基地面積三十坪,前為廟庭,後為一間式大殿;主祀神為觀音佛祖,配祀神為註生娘娘與土地公;守寺為陳招治;管理人為趙旺基。591973年登記的基地面積一百九十坪,建物面積六十坪,祭典日期為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音生日,舉行方法為地方戲祭拜。1983年登記表,同於上述。1993年的管理人改為趙文堂(趙旺基之子),廟祝為周樹。60
  慈龍寺現況仍然保持傳統民間佛教與民間信仰混合的類型,佛龕有觀音佛祖聖像十五尊,配祀有註生娘娘、土地公,並有善才、良女、韋陀、伽藍的大型神偶,提供參與城隍爺遶境巡行等操演儀式用途。門聯是
「慈善一心宏施法雨,龍華實義普濟群生」。主要經費來源是油香錢、信徒捐助。日常灑掃管理由廟祝周樹負責,無出家眾。早晚課採用播放錄音機的方式,管理人則早晚來寺禮拜。主要法會是農曆十一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內容為誦經、祝壽、祈福。慈龍寺每年八月初三、初四,配合城隍廟出巡遶境,普渡的活動,並向社口里住戶勸募丁口錢。管理人希望本寺未來能提供大眾薰修的機會,為社會創造和樂淨土。61
  社口里慈龍寺,位於清代的「番社口」。「番社口」因緊鄰平埔族的「番社內」而得名,意思是漢人居住在番社的外口,也就是位於諸羅城外的西北方而緊鄰諸羅山社而在它的外面。
62諸羅山社人居住在今嘉義市社內里,清代稱為「番社內」,迄今本里尚保有祭祀「番王爺」的福社宮。福社宮番王爺神像前的牌位刻有「昭和五年 嘉義社 社寮眾番祿位 番社內」。63慈龍寺可以說是漢人平民最早在緊鄰平埔族「諸羅山社」外面所建立的觀音信仰寺廟,從乾隆年間迄今二百二十餘年仍能保有傳統民間佛教信仰型態。日治時代「寺廟整理政策」的破壞後,戰後由嘉義市木材商人發起重建在社內里的原址附近。慈龍寺已經融入嘉義市以城隍廟為首的民間大祭祀圈中,每當參與每年一度的城隍出巡繞境,仍向社口里住戶收丁口錢,也維持本寺為社口里一帶的小祭祀圈的聚落廟型態。慈龍寺內祭拜的觀音佛祖以及陪祀的神像等神聖空間,充分展現民間佛教的信仰型態,但是,慈龍寺曾經有一段時間的住持是皈依超峰寺的信徒,而現任管理人也是佛教徒。然而,慈龍寺仍然呈現著靈驗性、民間佛教的宮廟類型。
(二)水得寺
  水得寺觀音佛祖廟,主祀觀音佛祖、白沙王,位於嘉義市西區湖內里四鄰湖仔內192號。
64
  道光八年
(1828),埤肚庄民羅光輝等,募建觀音佛祖廟。傳說本廟觀音佛祖金身,係由下洋溝逆水而上,被牧童發現撈起,而在水溝西岸龍眼樹下,蓋一簡單茅舍供奉,因而命名為水得寺。65明治二十九年(1896)庄民羅松、羅明溝發起,從大部份為羅姓的庄民中募集四百三十圓捐款,重修本廟,並配祀羅氏先祖白沙王公、王媽。66大正十年(1921)庄中首事羅耀珠,倡議改建磚造並擴大寺廟規模。昭和十八年(1943)十二月大震災,廟宇受損,拜亭傾斜。民國三十七年(1948)羅水吉發起湖內里民,共同捐款,重建拜亭,廟室。民國六十年(1971)因原廟陳舊,經信徒大會決議重建,公推羅水吉為主任委員主導重建工作,於六十一年三月竣工。民國六十五年成立財團法人組織,以觀音佛祖廟名義登記土地,並以擲筊杯方式選出首任董事長羅清水。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十九日,完成新建牌樓。67
  水得寺基地面積零點一一二公頃,建物面積三三八坪,前有山門牌樓,廟埕寬廣,廟宇本身為臺灣傳統宮廟有翹脊的建築型式,廟後仍保留一座日治時代的舊宮廟殿堂建築。本寺主祀觀音佛祖、從祀白沙王公、王媽,配祀五文昌帝君、福德正神。正門對聯是
「觀望故鄉何處是釋迦南海,音宣佛旨此間即般若西天」「水擁蓮花皆散樂,得來貝葉自成文」。佛龕對聯為「佛法本慈悲道參至理,祖恩原浩蕩德被群黎」。開基觀音佛祖甚為靈驗,能開藥方醫病;且能保衛庄民,破除四十九庄的圍攻,被恭稱為「得勝媽」。例年祭典,乩童過火時會蹈進寺旁埤中展轉一番,彰顯佛法無邊。大佛祖聖誕二月十九日,二佛祖聖誕六月十九日,三佛祖聖誕九月十九日,皆有祭典。祭典費用,由丁口錢收集。本廟現任管理人為羅清水,聘有廟祝提供服務。68
  水得寺仍保留民間佛教,原鄉祖籍神明的信奉方式,由聚落在嘉義市南邊埤肚庄
(今湖內里湖子內)聚居的羅姓族人建造,並從祀羅姓先祖白沙王公、王媽神像,信徒多為羅姓居民具有羅姓祠堂的功能。近年都市化的進展,水得寺祭祀圈內已經遷入其它姓氏,打破信徒清一色羅姓傳統。本寺偏靈驗型、民間宗教的色彩,與教理型、制度化正信佛教的距離較遠。
(三)頂安宮
  頂安宮,主祀觀音菩薩,位於嘉義市東區頂寮里南興路145巷13號。依據民國六十九年立的《頂安宮重建沿革碑》所載,頂安宮建於清同治十一年
(1872),然因撰碑人已逝,清代源流所知有限。69主祀觀音佛祖,從祀玄天上帝、池府千歲、太子元帥、福德正神等。日治時代因規模小,稱為觀音媽公厝,由當時玉川町下路頭第二保的保正林來義管理。光復之後,均由頂寮里長擔任管理人。民國三十九年,登記為嘉邑頂安宮,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持續至今。民國六十七年三月,重建頂安宮(又稱為觀音佛祖廟)70廟中保有一個昭和九年的供桌,上書「頂角子寮弟子敬謝」現有信徒以角仔寮附近為主,包括頂寮、安寮、芳安三里。主要慶典為農曆九月十八、十九日,觀音媽誕辰。每年由信徒捐款冬令救助,或提供急難援助。頂安宮並附有巡守隊,隊員近五十人,多為社區居民,負責夜間巡守地方治安。
  清康熙年間
(約1694-1722)嘉義城有關的田園主共同開創將軍圳,水源取自八掌溪,灌溉嘉義西堡下路頭、外溪洲、湖仔內等數庄,面積約390甲水田。71明治三十五年(1902)將軍埤圳灌溉的區域有頂角寮庄、湖仔內庄、埤斗庄等。72明治四十年(1907)嘉義廳將道爺圳與將軍圳合併為道將圳,其中將軍圳的本圳於八掌溪畔嘉義西堡下路頭庄的下角仔寮之東端起,經下角仔寮,過湖仔內庄的埤斗等庄頭。又將軍圳的湖仔內支圳,於嘉義西堡下路頭庄的下路頭與本圳分歧,經下路頭,過湖仔內庄的湖仔內,至埤斗堰堤。73
  湖內里湖仔內埤肚庄的水得寺,寺內奉祀的觀音佛祖金身,係由下洋溝逆水而上,被埤肚庄羅姓庄民募建觀音佛祖廟來奉祀。頂寮里頂角仔寮聚落的頂安宮,宮的西南邊為「下角仔寮」。
74康熙年間開創的將軍圳,水源取自八掌溪彌陀寺畔,經由嘉義西堡下路頭庄的頂角寮庄、下角寮庄,再經過湖仔內庄的埤斗等庄頭。筆者實地踏查今將軍圳的水渠路線,發現水得寺與頂安宮都位於清代以來將軍圳所灌溉區域的庄頭聚落中。水得寺從道光八年興建後,都由埤肚(斗)庄羅姓族人所奉祀,寺中並配祀開發湖內里的羅氏先祖白沙王公、王媽,寺廟信徒名冊也都清一色為羅姓里民。近年都市化發展,才使本寺信徒名冊及祭祀圈內捐款,雜有其他少數非羅姓居民。頂安宮的信徒也以清代以來的「角仔寮」聚落為主,包括今天嘉義市頂寮、安寮、芳安三里。
  湖內里湖仔內埤肚庄聚落的水得寺,頂寮頂角仔寮聚落的頂安宮,都由漢人早期移民所開發的將軍圳水利灌溉區域內,所興建的聚落居民之信仰中心,由於水得寺與頂安宮的信徒都是以傳統聚落的居民為主,因此,百餘年來兩座觀音信仰的寺廟,仍然保有靈驗型、民間佛教的信仰型態。
(四)平安宮
  平安宮,主祀觀世音菩薩,位於嘉義市西區港坪里大同路438巷78號。
清乾隆三十七年
(1762)庄中望族蕭氏祖先由大陸遷移臺灣,在今日的港坪里後庄定居,且將家鄉供奉的觀音佛祖三尊供請來臺奉祀,並建土結茅屋一座,再增雕福德正神一尊一同供奉。當時因庄民虔誠參與,每年以擲筊方式,由佛祖選出爐主一名、頭家五名,年年祭祀。故香火日益旺盛,屢有佛祖顯化救世傳說。後因一次颱風大水,土結茅屋嚴重損毀,當時因庄民經濟困難,無法籌湊重建經費,故由蕭氏後代蕭田、蕭甭纏、蕭籠等三房,分別請回大媽、三媽、福德正神至各房廳中供奉,留下二媽跟隨爐主,並於每年冬至謝冬,再由庄民設壇供請回駕團聚。民國六十年適逢庄民劉金樹舉家遷移北部經商,當時由信徒陳水金、賴阿仁、洪子仁等三位發起募款參萬元,買下其住屋與土地,由當年爐主洪子仁登記為管理人,重新雕塑大媽、三媽、福德正神三尊金身與二媽團聚,並由信徒蕭新丁命名為平安寺。後因該寺破舊不堪,民國八十三年決定重建,並將平安寺改名平安宮,且成立佛祖會,以增進信徒之情誼。翌年開基動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落成,同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太子元帥以及十八尊者。75
  嘉義市港坪里後庄平安宮,係位於清代的柴頭港堡港仔坪庄中的兩大庄
(港仔坪、後庄仔)。清康熙年間開鑿的道爺圳,引八掌溪水灌溉嘉義西堡、柴頭港堡兩堡26庄,面積約920多甲的水田。76明治三十五年告示的道爺埤圳,灌溉區域有柴頭港堡港仔坪庄。77明治四十年告示的道爺圳后庄仔支圳,源自八掌溪於嘉義西堡車店庄與本圳分歧,經車店庄車店、番仔溝,過柴頭港堡港仔坪庄的港仔坪、後庄仔。78筆者訪問平安宮附近居民,證實在宮旁的水圳係由車店、番仔溝而流入後庄,灌溉後庄的田地。
  清乾隆三十七年,由後庄望族蕭氏先祖從大陸供奉觀音佛祖來本地定居,並建土結茅屋祭祀。一百三十餘年來,以土結茅屋的觀音佛祖為中心的爐主頭家組織,並不因為戰亂或天災而停止祭祀傳統。戰後初期,後庄村廟的平安宮也由庄民重新募款而重建,廟貌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宮內觀音佛祖,韋馱、伽藍二大護法、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與十八羅漢洞,展現靈驗型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型態。

五、結語
  本文從清代嘉義縣城建城以來三百年來,也就是座落在今日嘉義市的九座主祀觀音聖像寺廟,蒐集各種資料並探討祂們的發展過程,並試圖歸納這些寺廟的演變類型。
  清代在今日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觀音信仰寺廟,可分為三大類型。官方建立的寺廟大都能受到縣城中仕紳的支持、日本佛教宗派的支持,在長期發展中有機會轉型為靈驗型正信佛教,並進一步推展佛教文化的向上發展。在家佛教的齋堂,戰後也能順利轉型為研究教理的正信佛教。民間發展的觀音信仰寺廟,係沿著原住民聚落或水利開發、聚落形成過程中所建立的,雖然不能獲得官方的大力支持,但是深入紮根當地聚落家族平民的力量,也讓祂們能抵抗天災、政權等破壞而留傳二百餘年。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寺廟金碧輝煌、香火興旺,是否能在未來資訊普及、教育發達等助緣中轉型為正信佛教,仍有待後續觀察。
  嘉義市擁有二十餘間寺廟,本文僅探討清代所建三大類型的九間觀音信仰寺廟。而日治時代以來新建立的觀音信仰寺廟,又有另一種型態的發展,從而導致人間佛教起源地—妙雲蘭若的興起,期望能在最短的時日再繼續撰文探討。

 
(全文完)
 

 

 


 

55. 李亦園,〈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氏著《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頁53。
56. 民國八十二年〈台灣省嘉義市寺廟登記表〉,八十九年〈嘉義市寺廟名冊〉,嘉義市政府檔案。
57. 同註19,相良吉哉前引書,頁155。張文進前引書,頁228。謝石城前引書,頁74。趙文堂,〈慈龍寺資料表〉,嘉義市政府檔案。

58. 同前註。
59. 民國四十八年〈嘉義縣嘉義市宗教調查表〉,嘉義市政府檔案。
60. 民國六十二、七十二、八十二年〈台灣省嘉義市寺廟登記表〉,嘉義市政府檔案。

61. 趙文堂,〈慈龍寺資料表〉,嘉義市政府檔案。顏尚文,〈廟祝周樹訪問記錄〉,2001年6月22日。

62. 吳育臻,《台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頁97-8。

63. 同前註,頁204。

64. 民國八十二年〈台灣省嘉義市寺廟登記表〉,嘉義市政府檔案。

65. 同註22,謝石誠前引書,頁68。財團法人水得寺,〈觀音佛祖廟創建沿革碑〉,民國七十八年置於寺前。

66. 不詳著者,《社寺廟宇に關する取調書。嘉義廳》,頁6。

67. 同註19。

68. 民國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二、六十六、七十二、八十二年的〈嘉義市寺廟登記表〉,嘉義市政府檔案。及田野調查記錄,2001年6月22日。

69. 見〈頂安宮重修沿革碑〉。〈頂安宮幹事李能水訪問紀錄〉,2002年2月2日。

70.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寺廟名錄》,〈頂安宮〉,頁35-36。

71.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篇》,台北:日日新報社,1905,頁569-571。

72. 嘉義廳長岡田信興,〈嘉義廳告示第四十六號,明治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收在中島庸一《台南新報第九百四十四號附錄•嘉義廳報第十九號》,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

73. 嘉義縣廳長北原種忠,〈嘉義廳告示第百叁號〉,收在中島庸一《台南新報第二千四百八十九號附錄》,台灣總督府圖書館藏。

74. 同註62,頁148。

75. 張秀雄,〈平安宮簡介〉,嘉義市港坪里後庄平安宮,2000年。

76. 同註71。

77. 嘉義縣廳長岡田信興,〈嘉義廳告示第四十一號.明治三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收在中島庸一《台南新報第九百三十三號附錄.嘉義廳報第十六號》。
78. 同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