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境界與修行〈自序〉

 

藍吉富

 

 

  

  本書收集的是有關大乘佛法的十二篇專題論述。其中,涉及修證境界與修行內容的文字為數最多,因此,加上「境界與修行」的副標題。
  在十二篇專題之中,〈如來境界〉、〈法身菩薩〉、〈論無生法忍〉等諸文,談的是大乘佛法的修證境界。〈十地淺說〉、〈大乘三昧〉、〈金剛喻定〉……諸篇,談的是修行內容。前十一篇都是依據印度經論所作的論述,屬於印度大乘的領域。只有最後一篇〈離微的修行哲學〉才是漢傳佛教的修行觀點。因此,全書所介紹的大乘佛法,是以印度大乘為主軸的。
  印度的大乘佛法,有龎大的理論體系及多樣的修行方法。經論雖然多,但是其核心理趣則在正確的修行、與對眾生的關懷。「祈求保佑」固然是佛子不能或免的心態,但卻不能永遠伏為哀哀上告的祈求者;必須要培養自己成為可以幫助眾生的菩薩。此中關鍵,則在正確的發心與修行。
  其次,大乘法門波瀾壯闊、境界玄深。披讀大乘經典,常令人感覺到其中蘊含有多面向的輻射狀啟迪能源。若能深入咀嚼,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心靈收穫。
  上述諸項,是拙文所擬推介的。這些目標固然不易抵達,但是,今日雖不必至,我們又何妨先行「心嚮往之」!
  筆者早年是從研究中國佛教史進入佛學領域的。其後,隨著興趣轉移,也花了不少時間探討印度佛教史、佛教史料學、默照禪及日本佛教。由於研究方向轉換較多,違背了學術界專守某一領域的習慣,所以,在研究成果方面,終未能有較為可觀的成績。
  筆者對自己的這一「毛病」頗有自知之明,但卻樂在其中。一個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幾十年,如果自己的工作不能與興趣融然一味,這樣的生活是枯淡的。筆者研究佛學數十年,雖然無甚成就,但是,在每一新階段之中,總會體驗到與前一階段不同的樂趣。因此之故,研究動力迄今不曾疲乏。
  探索大乘佛法,應該是筆者此生最後階段的佛學研究了。筆者已年屆八十,近十餘年來在幾處道場講過《法華》、《金剛》、《維摩》、《大菩薩藏經》等經,也介紹過《佛地經論》、《辨法法性》諸論。對大乘佛法的境界、修行及宗教情操至為歎服。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也感受到無盡的法喜。因此,內心很想將這份充滿正能量的感覺,推介給能夠相應的讀者。這本書的出版因緣,就是在這種心態下所蘊釀出來的。
  這些文章都曾經在妙心寺的《妙心》期刊發表過。結集成書時,又委由妙心出版社出版。妙心寺常住諸師對筆者的照拂,令人感念。此中情誼,不能不追溯到已故住持傳道上人。如果沒有上人的信任,則拙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各部佛學工具書,勢必無法順利刊行。佛法浩瀚,研究者知音難尋。上人的知遇,可以說是筆者此生佛學研究之最有力的增上緣。
  拙著即將付梓,茲略述過往因緣如此,以申所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