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再版序

 

藍吉富

 

 

  

  
  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大體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修證成就的聖者,如:阿羅漢、法身菩薩與佛陀。其二是在人間弘法及著述方面卓然有成的弘法師與論師,如龍樹、無著、世親等人。後世佛教徒所常論及的,當以這二類人物為主。
  奇特的是,提婆達多並不屬於這二類。他不是聖者,因為他並未證得修行的果位。他也不是佛教徒所欽仰的弘法師,因為他專門與釋迦牟尼唱反調。佛教徒之所以注意他,是因為他太壞,是佛教圈內,惡人的代表性人物。依佛教文獻記載,因為他作惡多端,所以活活下地獄。可以這麼說,他是由於其惡形惡狀的眾多行為,才使他成為印度佛教史上,眾所周知的歷史角色。
  不過,對提婆達多惡行的眾多描述,是小乘佛教圈
(尤其是「說一切有部」)所形塑出來的。其中內容,固然並非全係無的放矢,但是,過度誇大、渲染的地方還是不難發現。因為當時教團內部還是有提婆達多的一群支持者。如果他真的是壞到像「說一切有部」文獻所說的程度,則其支持者當不至於如是之多。
  當時的佛教教團有不少人以提婆達多為偶像。一位比丘尼
(偷蘭難陀)甚至於公開讚美他是最值得供養、禮敬的「龍中之龍」。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也稱讚他「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甚至於有一大批人還願意跟隨他另組僧團。可見他的攝受力、領袖魅力還是有的。
  大約在西元後,印度的大乘佛教逐漸流行。大乘經典中,開始有替提婆達多平反的論述。像《大方等無想經》與《法華經》,對他都有正面的、肯定的評語。這一現象,凸顯的是隨著印度佛教的轉型,對提婆達多的行事也出現了不同的評斷。
到二十世紀,國際學術界也有多人對提婆達多所引起的歷史現象有興趣,因此出現了不少相關研究。我在書中列出十二篇有關提婆達多的專論,作者包含中國、日本、印度、比利時、法國等國的學者。發表的時間大約是1964年以後的三十幾年間。這些文章至少有下列幾個特點:
  (一)所採用的方法是歷史學的、批判性的。對傳統史料有較嚴格的分析,與傳統佛教界全然相信佛經記載的態度,完全異趣。
  (二)學術界的主要看法是:提婆達多所採行的是順應印度傳統的苦行路線;而釋迦牟尼所教導的方法
(不強調苦行的中道方式)則是革新派路線,二者之修行特質有異,這是衍生提婆達多事件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看法,可以說是學術界為這一歷史事件所作的結論。
  本書初版迄今,歷時已二十餘年。在這段期間,筆者主要的研究興趣轉向默照禪、日本佛教與大乘佛法等方面。對於提婆達多問題,幾乎已告忘懷。這次能夠再版,猶如久別舊友之再度相逢,內心當然歡喜。故略贅數語如此,以就教於讀者。
 

 

本文出自東大圖書公司《提婆達多》(2022年8月三版)再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