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羊兒跟著媽
 ──母子燈連心的生命故事
 

 

宗惇法師  
 

   「呀嘿─,呀嘿─,呀─嘿──」。舞台上燈光漸暗,台上台下迴盪的,是宣慈母親最後的陪伴。她儘管滿懷悲傷與不捨,仍然用盡心力,以發自心靈底層的歌聲陪伴摯愛:「不要怕,不要怕,我把燈火──點著啦」。
  這是宣慈生命最後的場景,也是宣慈走後,朋友為了紀念他,以舞台劇「小小羊兒要回家」演出他最後的生命故事。
  宣慈的臨終示現了大部分癌末病人與家屬的困境,以及他如何誠實面對自己。因為誠實,不企圖逃避或掩飾內在的脆弱、掙扎與衝突,臨終的歷程中反而逐步踏實,在困境中找到穩定的力量,也找回愛與被愛的能量。場景的最後,儘管台上的動作漸漸停格,主角的呼吸漸緩,歌聲漸遠,但迴盪在空氣中的濃郁情感不止息,愛不止息。

36歲的安寧病友宣慈
  宣慈是一位36歲肺癌,有肝轉移的男性病患。婚後育有就讀小學的一女一子,父母健在。家裡還有一位出家的大哥及妹妹。全家人都學佛且感情非常好。
  生性木訥的宣慈,平日不會多說內心感受,知道自己的病已經不能好之後,宣慈曾與出家的大哥多次深談,告訴哥哥:「我好像蠟燭即將燒盡,感覺自己一天天虛弱,我好害怕,好不想死……」。
  儘管修行多年,眼前是親生弟弟向自己述說生離死別的痛楚,哥哥也無助地流下眼淚,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住進安寧病房前,有一天宣慈站在六樓的空中花園,面對著安寧病房對哥哥說:「這裡是安寧病房,裡面有許多法師在協助癌末病患。這些病人應該跟我一樣,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內心好苦,好多困惑,好多放不下,好多惶恐不安。為他們解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哥哥你為什麼不去?」

宣慈母親更須關注
  隨著宣慈住進安寧病房,宣慈全家與團隊建立非常熟稔、信任的關係,內心深處宣慈開始做死亡準備,團隊、臨床法師、太太、父親、兄、妹,都給予很大的助力;唯獨宣慈母親激烈的情緒反應,拒絕任何人在她或在宣慈面前提到病情之事。她說:「要跟我兒子談光明、歡喜的事情,不可以跟他談病情!」「什麼佛祖?我兒子會好起來;如果不好轉,我什麼都不信了!」「你們什麼都不要說;要不我有恐慌症,一發作起來你們任何人都無法收拾」。
  團隊非常擔心宣慈母親會情緒決堤,加上恐慌症病史,如果沒有事前作些努力,恐怕在宣慈往生時會崩潰,也影響宣慈的平靜往生。尤其出家的大哥更擔心虔誠學佛數十年的媽媽一直造口業、罵佛祖。
  團隊先試著瞭解宣慈本身的調適狀況,知道他從過去的信仰中,雖不捨,知道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生命法則,也能接受病況,在念佛法門上精進,為自己做死亡準備。宣慈最大的掛念是母親,渴望團隊協助母親。
  在陪伴宣慈母親的過程中,主要照顧宣慈的法師不斷地傾聽同理,聽她談宣慈過去的生活點滴、與家人的互動、不顧吃不顧睡的生活習慣,再談現在她看到兒子生病的種種不捨,對佛祖的不滿與怨言。之前的醫療人員及照顧者總是勸母親要接受現況、不可以怪佛祖,不可以對信仰失去信心,却引起她極大的反彈。這一階段,在法師不斷傾聽同理陪伴中,宣慈母親信任了法師,最後她說道:「其實我知道不是佛菩薩的錯,但我總需要有情緒的出口,讓我發洩心中的不甘與憤怒」、「我年紀這麼大了,兒子的病,難道我沒長眼睛不會看嗎?」

「小小羊兒跟著媽」歌聲中,宣慈安詳往生
  母親的接受讓宣慈較安心,同時,宣慈的平安也帶動了母親的成長。疾病最末期,母親還會主動告訴宣慈:「你好好跟佛菩薩去修行」。瞭解母親內心已有所打算,宣慈也稍能釋懷。病況雖持續變壞,宣慈因內心有所依持,而能預知時至,主動交代各項後事準備工作,包括:遺體送殯儀館的行車路線;什麼時候讓父母親下車才不會讓老人家太折騰等事項;甚至臨終前告訴家人,「請在我的告別式播放『小小羊兒要回家』這首歌」。
  往生這一天,宣慈的不適症狀加劇,恐懼不安的神情也變得明顯。準備已久的這一刻,家人紛紛表示要帶著宣慈念佛,宣慈卻希望母親唱「小小羊兒要回家」陪伴他:

紅紅的太陽下山啦 咿呀嘿 呀嘿
成群的羊兒回家啦 咿呀嘿 呀嘿
小小羊兒跟著媽 有白有黑也有花
你們可曾吃飽啊
天色已暗啦 星星也亮啦
小小羊兒跟著媽
不要怕 你不要怕 我把燈火 點著啦
呀嘿──,呀嘿──,呀─嘿──

  回家,小小羊兒要回家,回歸生命的大海,回歸心性的家。點著心中的燈火,就再也不害怕,再也不害怕!

母子燈連心
  由母親點燃的這一盞燈火裡有愛,有對親人無止境的祝福。是母親護持著宣慈一路好走;也是宣慈對母親、家人滿懷的愛與感恩。
這一切,佛菩薩都看見了,也都加持著!


【生死疑惑專家給您解答】◎本期由宗惇法師解答
Q:
人在往生後8小時還有神識;假使我同意器官捐贈,那麼摘除器官的同時,我會不會痛苦難忍?請問可以怎麼辦?

A:
產生痛苦,是心的問題
  有一次,一位阿嬤手術醒來以後,告訴護理人員:手術室天花板的燈罩上有二枚十元硬幣。護理人員半信半疑前往察看,果真有二枚十元硬幣在上頭。
  幾年前,國內一位名人車禍,昏迷指數只剩3,大家都認為不可能了,在國人的祈福之下,病人竟然奇蹟似的好轉,醒來的第一句話竟是罵哥哥:「車禍送醫院以後,你怎麼可以告訴醫生:『沒希望了,不要救了』?」大家都很驚訝她在重度昏迷的狀況下,竟聽得到家人與醫療人員的對話。
  此二個案都還未進入死亡階段。第一個個案是因開刀,上了麻醉劑之後昏迷,第二個個案因為車禍重度昏迷,二者身體的感覺能力都因外在因素暫時停止,但同時二者意識都是起作用的,並沒有因為醫師正在為他動大手術、割截身體而痛苦難忍,相反的,還因為手術的協助,延續了法身慧命。
  通常痛苦來自於前五識的身識與第六意識的作用,人在重度昏迷或死亡過程,前五識漸漸不起作用,加上器官捐贈過程會使用止痛藥物,不致因身體的痛覺產生臨終障礙。因此,會產生痛苦的,是心的問題,是強烈的不捨,對此身的執著,產生強烈痛苦,而不是身體或手術的問題。
佛教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佛陀已示範
  談佛教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不妨回頭看看佛陀的修行態度。佛陀認為修行過程中,為了去除我執,要廣行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過去,因地中修行的佛陀,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頭目髓腦悉施人,不曾因為正念布施
(利他、救人)而下地獄,反而因為練習放下對身體的執著、放下對痛苦的執著,成就更大的功德。
  不信看看佛陀在《金剛經》中的開示。佛陀在五百世前,當他還是忍辱仙人時,因歌利王的仇恨,將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佛陀說:「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生嗔恨」,因此因地修行的佛陀,當時不會感受到痛苦。
  反過來說,臨終的過程,如果沒有捨心,不管有無器官捐贈,都會感受到彌天蓋地的極大痛苦。相反的,以大懺悔、發廣大心,因為利他的願心,臨終修行反而得力。
  因此,何不把平時的「痛苦難忍」當作修學佛法的指標?當自己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反觀自照:「是什麼東西綁住了你?」
  平常就做這樣的練習,臨終時、行大布施時,就會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