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媽媽往生對我的意義

吳孟修

        媽媽,您好嗎?您仍能感受到我對您的思念嗎?每當我想起您時,腦海中總浮現出病床上您辛苦喘息的容顏,那麼樣的令人悲憐……面對您的離去,我一直都在做準備,學校裡醫學倫理課中大家笑談生死,坊間有關生死學的書籍也看了不少,然而現在我才明瞭面對生死竟是如此的困難,內心的不捨與外在的理性不斷的交戰,使我在極短的時間內,學得了人生中重要且必修的一課。
雖然面對媽媽病情的發展,大家都了然於心,早已做了最壞的打算,而結果也是大家最不樂見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得了二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媽媽對我最大的意義;二、如何幫助親人及自己面對死亡。
        從媽媽真正離開我們後,我才明瞭媽媽一直提供我什麼,既不是錢財,也不是權勢,而是「安全」。回想著從小到大,媽媽總是我最好的避風港,隨時展開雙臂,在我們遭遇困難時庇護著我們。當我們出門時,她的耳提面命;進門後,再三的叮嚀,在在都於無形中提供了我們十足的安全感。這是媽媽給我感受最強烈,記憶也最深刻的一點。每當我們處事遇到瓶頸、遭遇困難,或是有心事想要傾吐時,在第一時間就是想到媽媽,也唯有媽媽最能給我們的心靈足夠的慰藉,遇到困難時,她總會挺身保護我們,課業不順利時她總能持續的鼓勵我們,感情不順時她會安慰引導我們,當我們犯錯時,她會像大海一樣包容我們。「安全感」是媽媽對我最大的意義,為了給我們安全感,她不求回報的付出,甚至在病床上戴著氧氣罩的她,還在為我們的午餐擔心,叮嚀著我們冰箱裡的粽子不要忘了吃……感謝媽媽給我從小到大如此無憂無慮的生活,讓我能無畏無懼的成長。親愛的媽媽,謝謝您!
        媽媽最後一次住院這短短的一個星期內,讓我學得人生中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面對親人的往生。記得大二時修了一門醫學倫理,其中生死學佔了滿大的份量,從預立醫囑談到了癌末病人的臨終照顧,這些課讓我修正了不少生死的觀念(之前的我,認為面對一個垂死的病人,我們不該放棄任何希望,應該盡一切努力搶救他),而這些課程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皆以人性尊嚴為出發點來談論生死,這對我在面對媽媽的往生是有正面意義的。這門醫學倫理的課程,啟迪了我對生死學的探索,之後看了許多有關生死學的書,當時我認為自己應該可以從容的面對親人的往生。然而當我真正面臨媽媽即將往生時,我幾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內心一片慌亂。妙心寺傳道法師、紫竹寺尚妙法師相繼來到媽媽的病榻前為媽媽開示,也用佛法來向我闡釋生命的緣起緣滅,而我卻陷入情感與理智的矛盾中,當時我好想再聽媽媽叫我的名字,好想媽媽再摸摸我的頭,望著氧氣面罩下媽媽孱弱的臉龐,我數度至門外啜泣。整理好情緒後回到病房,我貪婪的緊握媽媽的手,口中不斷的唱誦佛號,強忍著淚水,腦中思索著兩位師父的開示,於是心中要讓媽媽放下一切的正念越來越強烈,情緒也愈趨平緩。安靜的病房內規律的佛號與機器聲交雜著,不由得感覺踏實起來,大家的心都是跟隨著媽媽的,那時媽媽的臉看來好安詳,就像是睡著了一樣……直到血氧濃度從監測螢幕上消失的那一刻開始,我心中已做了最萬全的準備,家人一同趨前提醒媽媽提起正念,放下一切、不再執著。隱約中,媽媽好像聽懂了我們的意思,隨即就在規律的佛號聲中平靜、安詳的離開了我們。在這一刻,我也學得了這人生中寶貴的一課,非常感謝師父及時的開示、加持

,使媽媽在往生的過程順利、祥和。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我而言在媽媽往生前、後,感受上卻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以往聽到這句話就像普通勸善的話一樣,沒有特別的感受,如今聽到這句話卻一針見血的描繪出我內心的情境。過去總愛嫌媽媽嘮叨,現在那些嘮叨,卻成了無價之寶。日後在感嘆「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應提起積極的心即時行孝,好好的陪伴爸爸,讓天上的媽媽放心。
       《西藏生死書》裡說道:「我們害怕死亡,因為我們習慣活著。」往生是人生道路的盡頭,因此萬全的準備是面對它的不二法門。媽媽的往生帶給我的

,除了無限的懷念外,更重要的是讓我體悟到面對生死時所需要的準備。此外

,也讓我更懂得知緣、惜緣,對家人、對朋友各個都是得來不易的緣份,珍惜每一刻能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當緣滅時,不會有任何不捨及執著。此外

,媽媽的往生,我也見識到爸爸的款款深情,在他的舉手投足間表露無遺,爸爸許多細膩的動作、心思都令人動容。「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爸媽鶼鰈情深的模樣,就是夫妻相處之道的極致表現了!短短的半個月裡,從媽媽的往生,讓我體悟了許多的事情,我的人生才剛起步,但願這些體悟能讓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的更平穩,也希望天上的媽媽,能永遠守護著我們家人,持續的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