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淺談憂鬱症

                                                                                                                             呂春梅

壹、前言
        憂鬱症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繼癌症、愛滋病後,已成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最近是秋冬季節交替的時期,而憂鬱症也如許多疾病一樣,好發於季節交替的時期,因而,近期報紙報導幾則跳樓輕生的案例,均有疑似罹患憂鬱症的傾向;又據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3﹪(即約有近兩億人口

)罹患各式各樣的憂鬱症,而目前此症在全世界各類疾病排名中,高居第四(西方國家已經排名第二),並且預估到西元二○二○年,將竄升到第二位,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如何預防憂鬱症的產生,以及正確關心、治療憂鬱症者,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貳、憂鬱症者的特徵
        近年來,人民的痛苦指數竄高,週遭有憂鬱症的人似乎更多了,因而,我們迫切需要正視憂鬱症的相關常識與預防、治療之道;首先,簡述憂鬱症者的特徵如下:
    一、敏感易怒,哀傷不快樂,常犯錯,自覺沒有價值感,低自尊、自我貶抑

            。
    二、不易相處,好爭辯且充滿敵意,行為變得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
    三、失眠或嗜睡,不易集中注意力,自覺記憶力變差。
    四、沒有活力,體力也降低,對平常喜歡的朋友或活動失去興趣,不再參   

            與。
    五、常抱怨頭痛,全身不適,對未來悲觀,對過去事感傷,有自殺念頭。
    六、突然變得厭食或貪食,使得體重突然改變5﹪以上。
        以上症狀必須有好幾種同時出現,且持續二週以上,才能疑似得了憂鬱症,否則,只能視為有憂鬱情緒。
參、憂鬱症的成因
        引發憂鬱症的原因可說複雜多變,任何人種、任何年齡、任何職業、已婚或未婚,即使平時樂觀的人也可能發病,因而,造成憂鬱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生物因素
      1.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主要是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兩種。
      2.腦部曾外傷及長期服用高血壓、關節炎、帕金森症藥者,內分泌或賀爾蒙

         不平衡者。
      3.體質遺傳造成:最近醫學發現人體第十一對染色體異常者較易發病。
二、社會因素
      1.痛苦的童年,十二歲以前有重大失親或失去有重要意義的人的經驗。
      2.曾遭受肉體、性和情感上的虐待。
      3.承受著比其他多數人更多來自生理、情感或社會壓力者。
三、心理因素
      1.人格特質較求完美或傾向負向悲觀的思考習慣者。
      2.沒有學習或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對生活情境出現不良溝通,或不清楚

         衝突的解決與表達的模式。
肆、憂鬱症的治療方式
        雖然憂鬱症常發生在嚴重的心理或社會的壓力事件後,但是受到上列因素的影響,我們很難清楚的劃分其因果,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將影響我們的健康;所以,憂鬱症應該及早發現與治療,尤以發病的半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即使是嚴重憂鬱症者,亦能在此期得到完善的治療,而治療的方式,以藥物和心理治療二者並用最有效。

   一、藥物治療方面

        在藥物治療上,應注意下列配合要點:
     1.在第一次發病時,就須有規則的服藥,等到病情完全好了,醫師認為可停藥時,才可停藥,因為神經化學的藥效,至少要吃二週才會開始發揮藥效,而且要吃到半年,體內的血液溶度才會平衡,所以,一定要吃藥半年以上,醫師評估可停藥才可停藥,如此,下次若再發病較易治療。
      2.養成規律的生活,要有充足的睡眠,定食定餐,保持體內血糖穩定。
   二、心理治療方面
        在心理治療上,不僅要給予病患心理輔導,更要提供患者家屬了解相關資訊及情緒出口,因為,有時家屬的抱怨反而比患者多;所以,提供家屬對憂鬱症有正確的認識,有了相關資訊的支持,家屬才能有能力、耐力去照顧病患,幫助病患接受治療;而在心理治療上,可朝下列方向進行:
     1.傾聽、同理其心理障礙,陪伴鼓勵,幫助其擺脫悲觀、自責、無能等負向思惟,支持其不斷的就醫。
     2.辨識出其在生活上遭遇的問題和壓力因子,幫助其除去不利的因素,或糾正其負向錯誤的認知,矯正其扭曲的觀念,才能助其走出陰霾。
     3.利用團體治療方式,病患可因與同僚的分享而提早頓悟、安心。(產後憂鬱症者最有效)
     4.建議病患此時避免輕易做出重大決定或生活上的改變,以免因決策失誤,造成日後更大的情緒失控。
     5.輔助配合運用音樂治療或讀書治療法,可加速當事人的情緒得到發洩,思惟轉為正向。
        憂鬱症是會復發的疾病,而且發病會一次比一次時間長,所以,預防的第一步,就是覺察和確認,當覺得自己或周圍的人,有些症狀或懷疑可能罹患憂鬱症時,就應積極的確認,以求在第一時間得到完善的治療;因此,當我們發覺周圍的人,精神開始變得愈來愈不好,胃口不好或特好吃甜食、澱粉類食物,不常笑,經常忘東忘西,經常失眠或嗜睡,常在言語行動上出現如:「我覺得沒有什麼未來」,「生活不可能好起來」,「活著不值得、沒有意義」,「沒有我你們會過得更好」等負向言語;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家,千萬不可置之不理,以免因一時的疏忽而造成日後的遺憾。
伍、台灣對憂鬱症者的錯誤觀念
        我們台灣的同胞,基於民情的關係,或對憂鬱症尚未有正確的認識,因此,罹患此症者多數並未朝正規醫療治病,找專業心理諮商機構,及社會福利輔導志工協談者更不到一成;而家屬更怕讓別人知道家中有憂鬱症患者,認為是非常可恥的事,所以常出現一些錯誤觀念,如下所述:
     1.憂鬱症是弱者才會得的病:其實它可能與腦內化學物質失衡有關,而與人格特質無關。
     2.自己想開點就會好:其實真正憂鬱症者有時連打電話都不想打,嚴重的憂鬱症就如同罹患重感冒,試想,我們怎麼可能勉強得重感冒的人爬起來運動、散心。
     3.可能中邪、被附身了:一般而言,非重症者不治療,約六到九個月可能會慢慢好起來,而病人在逛完醫院各科後仍找不出病因時,於是四處求神問卜,陰錯陽差剛好自動痊癒,問題是這當中病人的生活品質降低,若接受治療,即使療程不見得能縮短,但症狀嚴重度會下降,同時也會照顧到生活品質。 
     4.我得一輩子看醫生、吃藥了:其實治療不會永無止盡,接受一定的療程,服藥搭配個別治療或團體治療,病情一定會逐步好轉,學著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懂得管理壓力,可避免再度復發。
     5.心理治療就是坐在椅子上,被迫回憶童年往事:其實心理治療只針對現在生活出現了什麼問題,協助病患用更好的方式解決,而非只聚焦在過往歲月。
陸、結語
        當大家對憂鬱症有了正確的認知之後,相信不會再犯「只同情重感冒者,而不同情憂鬱症者」的迷失;所謂的「知識就是力量」,因此,當我們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了憂鬱症的症狀,應有「找醫生並不代表自己無能」的觀念,盡快循正確醫療方式處理。
        最後,既然每個人在某些時候會有不同程度的憂鬱,那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憂鬱的情緒困擾,讓自己生活的更好呢?我想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加自我瞭解、自我察覺能力是很重要的,而當出現憂鬱情緒時,能夠有支持自己的親人或朋友,作為我們的情緒發洩出口,或找社會輔導機構,協助自己度過情緒困擾;如此,才能隨時保持身心健康,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自己遠離憂鬱症。
參考資料:
1.蘇碧珠,《認識憂鬱症 》。
2.林砡如,《關於憂鬱症你不可不知 》。
3.林砡如,《婦女、兒童的憂鬱症 》。
4.王老師,《青少年、銀髮的憂鬱症 》。
5.董氏基金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