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85期2005.1.1生活萬象


《請容許我悲傷》讀後感


呂春梅

一、前言
        據民國九十二年有關資料統計,自殺死亡已佔全國第九大死亡原因,全台灣每二小時四十五分鐘就有一個人自殺死亡;可見在當今的社會,人們因各種生活上的競爭壓力,或是心理挫折容忍度不足,或因長期罹患各種生理及心理疾病,而有導致自殺的傾向。尤其以曾經有過自殺的想法,或曾經自殺未遂者,這些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所以,細膩溫暖的關懷身邊的人,是防治親人自殺的原則之一;而隨時保持樂觀正向的思考邏輯,當自己有壓力時,要懂得調適,並利用正確方法紓解,甚至接受社會資源的幫助,如此,才能幫助自己更有力量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圓滿完成個己人生的使命。
        其實,一般的親人死亡,遺孤要獨自活下來就比跟隨死者死亡更難,因為,活著要忍受被記憶侵蝕著意志,要承受著午夜夢迴時的落寞與孤獨,要強言歡笑的過生活,要承受生命永遠存在的缺憾;而自殺者的遺孤內心不僅有這些缺憾與落寞,更有強烈的自責、驚嚇、憤怒與無法向外人道的痛苦;這些才是自殺者遺孤內心永遠的傷害。所以,悲傷輔導的工作,是要讓悲傷有機會從心裡深處引流出來,從而得到療癒且自由自在的活著,而不是粉飾悲傷,講求效率的期待悲傷快消失。容許悲傷、善待悲傷,真實的面對才能回首審視「失落」在生命斷裂處所留下的傷痕;當我們有能力面對親人已死去,存在於另一個世界,才有能力重新面對完全不同的生命,也才會知道如何繼續去愛生命。
二、遺孤的哀傷反應,造成情緒可能面臨的危機
        自殺者的遺孤因角色的不同,心理上除了一般死亡者遺孤的哀傷外,更會有各種不同的衝擊與情緒反應:
         1.因事發突然沒有心理準備,造成的不相信、困惑、孤獨感、無助感、驚嚇等。
         2.強烈的罪惡感,造成的自責、愧疚、焦慮。
         3.死法慘烈衝擊強,形成的悲哀、憤怒、思念。
         4.缺乏道別儀式,認為自殺較無光榮感,故儀式較簡單,形成的羞愧感、沮喪與失望。
         5.難以啟齒(家族的禁忌)是更大的挫折,也最難調適,對心理的傷害更大。
        因此,這些孤獨壓抑的情緒危機、沮喪的自我危機,以及敵意的人生危機,都需要周圍的朋友與社會輔導機構伸出援手,助其盡早走出哀傷與各類危機。
三、諮商應著重的方向
        至於如何協助遺孤走出悲傷的情形,約有下列八點:
         1.說出失落:建立良好的傾聽關係,尊重對方,真誠表露自己聽到的感受。
         2.表達感受:悲傷是屬於個人的歷程,是我們對於自我認同而產生特殊的一種心靈深處的複雜感覺;因此,對喪親者表達聽聞消息時的感受,能和喪親者產生共鳴。如:「一切發生的太突然,令人難以相信?」等。
         3.催化對失落者情緒的再安置:可從意義重建晤談著手,例如:事件發生的當時,你是如何反應的?經過這段時間你的感覺是如何改變的?生活中其他人對這事件是如何反應的?他們對你的反應又是如何?
         4.了解悲傷是持續的過程:悲傷療癒不是忘記過程,而是用比較不痛苦及快樂的方式記憶過程;就像我們在搬家時,滿屋子的亂東西,完全找不到頭緒來整理,讓人寸步難行,也難再添什麼進來,唯有我們花時間將這一切加以整理,分門別類並找出適合的箱子裝置它們。所以,我們不是要讓死去的人,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而是要將他們放在一個不會傷害我們,也不會讓我們寸步難行的適當位置。
         5.允許差異:有的遺孤對死者會有入侵性的思緒,隨時會想到死狀,有的會殷切的想念死者,時常夢到死者,更有因家庭祕密自殺者,遺族較難啟口。因此,更感到孤獨,尤其若與社會脫離者孤單的感覺會更嚴重。
         6.疑惑的過程:遺孤若常處於「為什麼會發生此事件」的掙扎中時,這種掙扎將會持續到不再需要知道為什麼或是可以接受部分的答案為止。
         7.探索適應技巧:讓遺孤理解自殺者自殺的原因,並引導了解什麼樣的信念或信仰對這事件能有所調適。
         8.發現強烈困難即做轉介:若診斷出是較難處理的複雜性悲傷,自覺無法勝任輔導,應轉介到可同時用藥物治療的機構,如:嘉南療養院等機構。
        從上述八個方向,可作為自殺者遺孤諮商,所應著重的方向。
四、改變慣用的話語,可以降低悲傷者的挫折感與哀傷
        一般人常用慣用的話語,以為是在安慰悲傷者,殊不知有時反而適得其反。所以,讓我們改變一下常用話語,如:
         1.慣用話語:別難過了,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改變說法:這段時間你受苦了,雖然失去一位重要的親人,但仍有其他摯愛的親人需要你。
         2.慣用話語:別再哭了。
            改變說法:你可以好好的哭一場,每個人失去所愛的人都會難過的。
         3.慣用話語:要堅強、要勇敢。
            改變說法:難過並不表示你不堅強,你只是需要好好的悼念及整理混亂的心情。
         4.慣用話語:時間久了,就沒事了。
            改變說法:時間久了,你還是可能感到悲傷,但別擔心,這是正常的。
         5.慣用話語:人生就是如此,有得有失。
            改變說法:這段時間對你來講很困難,但我很願意陪伴你。
         6.慣用話語:不要想了。
            改變說法:當你想念逝者時,可以寫下來,或找個可以傾聽的人訴說。
         7.慣用話語:事情很快就會過去了。
            改變說法:這個過程很難熬,我很心疼你的辛苦和痛苦。
         8.慣用話語:若需要我,告訴我。
            改變說法:我會再打電話來,看看你是否有什麼我能幫忙的。
         9.慣用話語:你趕快振作起來。
            改變說法: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腳步調適,但盡可能的讓自己的飲食與睡眠保持正常。
        一般人常用慣用話語來安慰悲傷者,以為如此能幫遺孤者盡快揮別悲傷,卻不知可能讓悲傷者的內心感到更挫折,因為悲傷的人是不需要被糾正的,而是需要被接納與撫慰的。由改變慣用的話語,將可以降低悲傷者的挫折感與哀傷。
五、結論
        瞭解悲傷者的需要,才能理解悲傷,是真實的存在於人間,存在於失去所愛的人心中,所以,陪伴喪親人談談回憶,談談逝者的人生,可以讓喪親的人不再那麼孤單,也可以體會到人間仍然有溫暖。所以,學習如何面對悲傷,也讓我們學會如何面對失落,進而學會如何繼續來愛生命。
        我們都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任何人都需要去面對,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抗拒;但是,即使人生所發生的悲劇再如何的冷酷無情,如果環境及身邊的人不冷酷無情,那麼,我們走在逆境中,內心仍能體會到溫暖的呵護與真誠的摯愛;因為在現實中真正傷害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週遭人的態度與反應。所以,如果與摯愛的人分離,我們應該把握機會,好好的告別,並有好的方式維持連結,而不是草草的了事;以愛來承受悲傷,以愛來治療悲傷。生命雖不圓滿,卻依舊有屬於它的美,善待悲傷,就是善待生命,給予悲傷足夠的時間與支持,會讓生命獲得修護與滋潤,而人生最美的地方,也就是讓我們能從逆境的痛苦中,再次站起來。
參考資料:
1.九十三年八月十四、十五日「自殺者 遺孤輔導工作坊講義」。
講師:
    鐘明勳醫師、駱重鳴主任(嘉南療養院)
    李麗雲老師(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工系)
    吳櫻菁老師(高苑技術學院輔導中心)
2.蘇絢慧著《請容許我悲傷》
(台北:張老師,民9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