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啟蒙──參加菩薩戒會有感
                                                                                                                                                                                                             呂姝貞

        多年前,在成大榕園發現百年老榕的樹蔭下,看不見雜草。我疑惑地請教道師父,道師父說:「因為所有的養分都已經被大樹吸收了,所以雜草就不容易長出來;就如同一位發菩提心的人,不容易生起煩惱一般。因為做都來不及了,哪還有閒暇生悶氣。」如此暮鼓晨鐘,讓我豁然開朗。
        近年來,自從選定以《勸發菩提心集》作為碩論的探討主題後,每天幾乎不離此經典,並期盼能效法窺基大師每日必對彌勒菩薩像誦菩薩戒一遍作為定課的精神,日日反省、策勵自己,以作為行為準繩。
        每當再深入《勸發菩提心集研究》一書時,更會看到師長的序文字字珠璣,真有振聾發瞶、醍醐灌頂之效。尤其,《勸發菩提心集》卷上〈五、勸發勝劣重廣門〉說:「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盡,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可說盡!」可見即使是最下劣的一念發心,其福德果報,也無法說盡。此外,道師父常說的:「在菩薩的眼中,有可憐憫的眾生,而沒有可惡(憎恨)的眾生。」等勉語,更令人生起修學菩薩行的信心。
        諸多因緣際會,道師父應信眾們的請求,終於在圓祥、圓昇、圓智、得圓等諸位法師及居士們的協助下,於今(95)年十月十四日,依〈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之儀式,為弟子們啟建在家菩薩戒會且圓滿完成。身為弟子的我也忝為列末,備感因緣殊勝,更在平日生活中,讓我多了一分警策。
        戒會當天,上午七點未到戒子們已來了大半,報到處頓時顯得格外熱鬧。七點四十分,九十三位戒子已全數報到完畢,報到率高達100%,真是難能可貴。沒想到這次的戒會,大家如此的熱烈,真令人感動!
        集眾說明注意事項後,道師父教導戒子禮拜、搭衣,常住師父也為戒子們個別指導。過程中,可真是趣事橫生,但大夥仍不忘勉力而為。搭縵衣對一位初學者而言,可真是不容易,因為光搭一件縵衣就要反覆練習了好幾次,還是穿得不是很好。但就在一次又一次鍥而不捨的練習中,大家終於通過這一考驗,搭起縵衣,在大殿前合照,留下一個意義非凡的歷史鏡頭。有句話說:「一回生,兩回熟。」做事如此,搭縵衣也是如此,菩薩行不也是如此嗎?
        接著,戒子們入殿聆聽道師父精闢詳實的解說「自讚毀他」、「慳惜財法」、「瞋不受悔」、「謗亂正法」等四重戒及輕戒。演禮後,護法居士引領戒子依序入座,其專注、寧靜的用餐,讓午齋顯得格外肅穆。
        午休後,即進入正授,大家迅速集合於大殿前廣場,分班入殿。首先,頂禮迎禮諸師帶領我們整個受戒過程,接著禮請和尚進壇慈悲為眾戒子傳授在家菩薩戒,過程隆重莊嚴。
        此次戒會是妙心寺自建寺以來,第一次傳授菩薩戒,其緣自於傳道法師從民國七十三年起,致力於《勸發菩提心集》的闡述,不但深受其法義的啟發,更推崇其確是「發心修行之要路,菩提涅槃之大基,學佛行人不可不崇依之」。其中〈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不僅一直都是日本南都戒法的指南,更受現代佛教學者惠敏法師建議為理想的受菩薩戒法之一。故本次在家菩薩戒會,乃以此戒法為依據,期能有助於佛弟子之修學。
        由於《勸發菩提心集》的內容乃條陳凡夫日常生活中修學菩薩道之法,因此,堪稱為現代人力行菩薩道的指南,並與當代人間佛教思潮相互輝映。至於在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中,該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歷練,來完成菩薩行呢?據《勸發菩提心集》卷下〈一、受菩薩三聚淨戒門: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說:「言菩薩者,信是身中實有菩薩種姓,堪受菩薩淨戒,名為菩薩;非已有證,名為菩薩。」由此可知:菩薩係指由具有菩薩特質的凡夫,進而發菩提心學菩薩行,志求無上菩提,受菩薩淨戒後,以引發內心中防非止惡、利益眾生、廣行眾善等行為,並透過六度四攝的實踐來利益眾生,而於利他中完成自利,即可稱為菩薩。
        此外,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說:「證得無上『菩提』的『道』品,不外乎『六度與四攝』……菩薩修學的道品,不外乎為了自成佛道,利益眾生。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攝是利濟眾生的方便;所以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是六度與四攝了。」印順導師更進一步說:「菩薩有三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四攝為體,如《瑜伽戒本》即以六度四攝分類。菩薩以不退菩提心為根本戒,不離菩提心而遠離眾惡,利益眾生,成熟佛法,即是行菩提心的修習。」《思益梵天所問經》說:「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因此,持菩薩戒,須本著菩提心,以利他為先,而從一切生活行動中去實踐完成,並以大悲心,使毀犯者如法懺悔而住清淨戒法。所以,我們應重視大乘戒的根本──菩提心。是故,今天我們受菩薩戒,不是為了儀式的完成,而在於發菩提心,並以六度四攝為今後修學的不二法門,如此受戒才有其意義。
        最後,道師父勉勵大家發菩提心之後,要效法菩薩忘己為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精神,除由發菩提心、動大悲心與空無我慧相應之外,更須植基於清淨的戒行,方克有成。
        今天我有幸參與此盛會,得依戒師求受菩薩戒。往後的修學更需要自己不斷地從做中省思、改進,才能有所精進。誠如俗話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倘若受戒後,自己放逸懈怠,甚至依附惡友、悲心微薄、心性怯弱,這樣雖種下了種子,也是難以成就菩提大業的。所以,我更要深入經藏,堅定信願、啟發智慧、悲心,如此,才能讓菩提心日漸增長,進而完成自利利他的目標。
        期盼你我在受戒後,能如同〈嫩芽〉這首歌裡的嫩芽:「你說我是一枝嫩芽,是軟弱還嫌短小,但我有膽鑽出泥層,我受得住雨打風飄,莫笑我是一枝嫩芽,我還要發榮滋長,……有葉的綠和花的香。」更願:在「妙法啟蒙」之後,大家要更精「勤灌溉」,才能讓我們每個人的菩提「心苗」,能夠經過「培育」而成「長」為「良才」。
註釋:
贊寧撰,《宋高僧傳》卷第四,收錄於《大正藏》第50冊(臺北:新文豐),頁726b。
睿尊記,〔勸發菩提心集題記〕,《大正藏》第45冊,頁408b。
釋惠敏,〈漢傳「受戒法」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7月),頁80
《大正藏》第45冊,頁396c。
印順導師著,《成佛之道》(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905月),頁279
印順導師著,《學佛三要》(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10月),頁114
《大正藏》第15冊,頁37b。
印順導師著,《華雨集(一)》(臺北:正聞,民824月),頁4041
此段中「」內文字,為摘錄自傳道法師所作的對聯:「稚子常來妙法啟蒙勤灌溉,絃歌不輟心苗培育長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