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菩提

《勸發菩提心集研究》代序

熊琬

        一般認為玄奘、窺基的法相宗系,只是傳揚有關唯識、因明等著作,鮮有及於其有關戒律學之著作,實則大謬不然。玄奘大師曾譯《瑜伽菩薩戒本》(以下簡稱《瑜伽戒本》),其入室弟子多持大乘戒而稱號為大乘某,如:窺基大師每日必對彌勒菩薩像誦菩薩戒一遍,作為定課1,並稱號為大乘基。足見,當時《瑜伽戒本》之備受重視。而由慧沼大師在《勸發菩提心集》(以下簡稱《勸集》)中明列〈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之部份,更可以得知窺基大師的弟子輩們仍繼續依《瑜伽戒本》受大乘菩薩戒。此外,慧沼大師更將大乘戒中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即不可退失菩提心,作為《勸集》之主軸,真可謂不僅得窺基大師之真傳,更且青出於藍。因此,《勸集》這一部經典,恰可以彌補以因明、唯識著稱的玄奘一系鮮為人知的菩提心作品。
        姝貞因於民國七十五年三月起,聆聽傳道法師講授的《勸集》,而深受啟發,期能有機會再鑽研,在沈謙教授的鼓勵與指導下,姝貞本著踏實的研究精神,不畏艱難、耗費多時、盡心盡力、孜孜不倦地完成相關基礎工作之整理與研究,不僅成果豐碩,且夙願以償,真是可喜可賀之事。
        本書有以下數點特色:
        其一、有關《勸集》的探究,本書可謂首屈一指:目前學界尚未見有相關專文或專書探討該部經典,不僅坊間有關慧沼大師之資料鮮少,甚至關於《勸集》之注釋書,亦僅有十二頁的《勸發菩提心集流壅記》(簡稱《流壅記》,十六開本,日僧叡尊記,收錄於《日本大藏經.第六十七卷.戒律宗章疏二》)。足見姝貞對於《勸集》研究的艱辛與難得。
        其二、姝貞於此書下了很扎實的工夫:姝貞為從事此經典的研究,標點科判《勸集》,讓《勸集》綱舉目張、條理分明,令人一目了然。並編製《《勸發菩提心集》本文與引用原典對照表》(簡稱《對照表》)一書,且將《流壅記》與《對照表》兩相比較,發現《流壅記》所記載的內容,大多出於《勸集》的引用原典。因此,姝貞所做的《對照表》(含原文,共244頁),確實已經超越了前人的注疏。足見,姝貞對於該典籍研究之用心與踏實。
        其三、她運用文字學、文獻學、修辭學的方法,並一一檢索查校《勸集》的引用出處,比對《勸集》的本文與引用原典,並且有一新發現:即慧沼大師的《勸集》,並非一字不漏地抄錄於相關經論,而是經過抉取、組織、調整、精要且審慎編排而成!因而證明《勸集》實具有輯錄古代「發菩提心」的相關文獻而後加以纂述之義,以駁斥教界、學界誤認為《勸集》僅是一種「對印度經論中有關菩提心內容的忠實抄集」的錯誤看法。這在學術界而言,可說是一大貢獻。
        其四、在本書中剖析《勸集》有關人菩薩行的思想脈絡:包含發菩提心之內在因素、外緣條件等菩提心思想、菩薩戒及大乘菩薩的六度四攝法門,讓此一大乘修道指南,呈現其精要的內容及修學方法。
        其五、分析探討《勸集》的修辭風格,彰顯慧沼大師撰述《勸集》的各種特殊辭格,以增強其文章氣勢及說服力等。關於修辭探討,在文學界可能已被普遍使用,但運用在佛學研究上,則非常罕見。所以,姝貞對於佛典的研究,增加辭格的探討,亦為佛典研究開創一新的方向。
        其六、姝貞整理慧沼大師《勸集》中對於凡夫菩薩之勸勉,及有關人菩薩行之思想內涵,並與當代人間佛教思潮相互輝映,進而楬櫫《勸集》之人菩薩行思想歷久彌新,更具有現代意義。
        目前,姝貞對於《勸集》所做的基礎工作,已頗為完備。茲臚列其已完成及進行中之基礎工作如下:
         1.《勸發菩提心集》本文與引用原典對照表(碩士論文附冊,民93年6月)
         2.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碩士論文,民93年6月)
         3.勸發菩提心集(科判標點本,民93年9月)
         4.《勸發菩提心集》暨相關典籍彙編(三冊,民94年9月)
         5.勸發菩提心集(註解本,編校中)
         6.《勸發菩提心集》講記(編撰中,已陸續發表於《妙心雜誌》)
        今年元月二十五日,參加至交沈謙教授告別式之後,好友吳耀庭賢伉儷偕同姝貞至果庭書院參觀,於言談中,知悉沈公將為姝貞碩論出書撰寫序文,豈料竟遽爾云逝。其未完成之心願,為免永留遺憾,義不容辭,代撰本文,是樂為之序。

熊琬序於果庭書齋 200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