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自有興隆日•且看興隆再復興

 ──序陳玉教授《興隆淨寺(一):1895年之前》

 

釋傳道


  奉讀陳玉
教授《興隆淨寺(一):1895年之前》寺史的研撰,有感其誠真詳實的研考精神,猶如綠芽發故枝般,從撲朔迷離的官版史誌與舊聞傳說中,釐清理路,以呈現「大死一番,絕後再蘇」的生命力,不由令筆者心生敬佩!又感其真摯隆誼,不以筆者之拙魯為棄,囑序再三,故而不揣淺陋,略述奉讀報告,以饗讀者,殷望方家垂教是幸。

  本書共分七章。首章〈引言〉,陳教授自述其本諸還原斯土斯民史實的使命感,主動搜集、撰寫興隆淨寺寺史一段時日後,終於在半逼迫下,得獲「神祕主義經驗論」的住持──心淳法師囑託撰寫寺史的因緣。文中並交待本書的撰寫體例──來自一位不曾受過史學訓練者治臺灣史的思考歷程,及其出版因緣。

  第二、三兩章,是剖析〈臺灣時空的舞臺或背景〉,與〈早期華人移民的寺廟或信仰〉的所以然與不得不然,其間錯綜複雜的因緣網絡。相較於諸多批評或負面評價,陳教授拈出其特見:他所認知的臺灣隱性文化,或臺灣文化的本質,殆即「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做功德盡以施之……。」然對於龐雜多樣的臺灣史料之精確性,他卻深生質疑。

  第四章〈興隆淨寺「開山」碑與文本、資料上的沿革〉,陳教授從文本、資料中,抉擇出「興隆淨寺沿革大事誌的還原推論」,迥異於以往史家的考釋!

  第五章〈龜山暨興隆淨寺舊址的調查〉,為陳教授、楊國禎教授、陳月霞老師、蔡智豪老師及鄭至翔先生等五人行,再度調查龜山,進行現存植被登錄,暨觀音亭、天后廟地基,及部分路線等製圖之紀錄。

  第六〈增一章〉,敘述在兩度查勘龜山之後,因左營在地文史工作者黃石文先生的到訪興隆淨寺,主動談起該寺沿革,而有2011年3 月28日第三度訪問與地物實勘的經過。奇妙的是,在黃石文先生認真講解興隆寺及天后廟的「正確」位置暨其沿革、楊俊朗先生忙著以GPS作現地測量之時,不可思議地出現了兩位關鍵性人物──興隆寺舊址住戶主人劉維義女士與她的女兒王學青女士。經由其詳實的描述,方始確定了興隆寺址1953年之後的簡歷;同時也揭開了原興隆寺址滄桑的朦朧面紗,因而還原興隆淨寺沿革史實的前世今生。誠如王女士對陳教授等人所說的:「你們很幸運」!但這個幸運,其實是有心人的真誠、用心,感通諸多的殊勝妙緣,才留下了這段興隆寺的紀錄。之後,黃石文先生又帶路,拜訪興隆寺早年留在法隆寺的釋迦大佛,作者並略述興隆寺、天后廟神、佛遷移事誌。至此,1895年之前的興隆寺、廟沿革史實──先是民建野生、後被官方收編,乃明確底定。

  末後一章,是〈參考文獻〉,不但證明其來有自,信而可徵,更能裨益後學的研究。在陳教授研撰興隆淨寺寺史期間,筆者有緣于2010年12月13日,陪同作該寺龜山遺址的首度查勘,當時亦同感先前所傳說的遺址是在主稜下的東南坡,與史誌所載的山麓西坡(背山面海的路邊,方便服務過路行人)不合。及至2011年4月21日,陳教授寄來他第三次勘查結論的〈增一章〉,真相始告明朗。陳教授所言不差:「治臺灣史而無本質性或真相的質疑,單憑所謂史料的考證,通常只能『考』出官版史。」信然!

  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夠拋「真」引「實」,帶動斯土斯民對於文史、方誌、寺誌的重視,藉由珍惜過往的歷史經驗,進而延續、開展未來,那末,「興隆自有興隆日,且看興隆再復興」,將不是戲言!樂見陳教授不負所託,不但實踐其承諾,也圓滿了心淳法師的心願,真是功德無量!值得效法、讚歎!


                            2011年4月25日于妙心寺
                  
(該書已於2011年8月,由愛智圖書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