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0.23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五十二)


釋傳道主講



北傳〈華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南傳〈華品第四〉四四∼五九偈

一、釋品題

 華香品者 明學當行 因華見實 使偽反真
 
華,音(花)hoa1喜瓜切
 香,一音(鄉)hiong1喜恭切
   一音hiang1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偽,音(魏)gui7語跪切


  
本品「華香品」,乃古德據釋尊說法中,以華(花)為喻的偈頌編集而成的。意在說「明」修「學」佛法,除了義理上的聞熏習,更「當」進一步將所信仰、理解的佛法 ,用之修「行」實踐,以改變我們的觀念,端正我們的言行。因為修行是證果的因,有如法精進的修行,才有解脫、成佛的果證,就好比先有「因」地的「華」(即『花』)開,再加以助緣的滋益,始可「見」果「實」的成熟一樣。為佛弟子,也應透過因地的修行,「使」自己從知見到言行的虛「偽」顛倒,漸次脫落而「反」(同『返』之意)歸於「真」實──契證諸法本不生滅的寂滅涅槃。

  本品各頌,雖同樣以華為喻,但對象不同、所說的法義不同,華喻的著眼點便也不同,細細讀來,不由深深歎服釋尊化世,契理契機的巧說妙喻!這在底下的偈頌解說中 ,讀者即可一一領會。

  華,尤其是蓮華,向為印度古來所珍視,佛教既孕育於古印度文明,釋尊於說法中自亦多所引喻。及至大乘,甚且以蓮華作為經名,如《妙法蓮華經》,即為顯著的一例 。本品中,華,除比喻因地的修行,也用以象徵戒行德行。良善純淨的道德,所散發的自然芬香,不但更勝華香而能持久,且不為時空所限。藉此勸勉學人,應在善淨的德行──戒的基石上,兼修定慧,住於不放逸,始得成就圓滿的聖果。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孰能擇地 捨鑑(監)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孰,音(淑)siok8時局切
  鑑,音(鑒)kam3求紺切
  監,音(甘)kam1求甘切
  誰,音(垂)sui5時逵切
  說,音(刷)soat4時括切
  華,音(花)hoa1喜瓜切

2.學者擇地 捨鑑(監)取天 善說法句 能採德華
【南傳】
44.誰征服地界 閻魔界天界  誰善說法句 如巧匠採花
 
閻,音(鹽)iam5英廉切
  巧,音【口】khau2去絞切
   匠,音【狀】chiong7精共切

45.有學克地界 閻魔界天界  有學說法句 如巧匠採花

  
本品北傳第一∼四章,乃釋尊基於同一因緣而宣說,本應一併釋義,為與南傳兩相對讀之故,所以同於上一品的體例,先作南北傳對讀,其後再介紹北傳的譬喻因緣。

  先說北傳第一、二章與南傳四四、四五偈,這兩對偈頌係採一問一答的句式來表現 ,印順導師在為了參法師的譯作所寫的〈法句序〉1中,即特別舉這兩對偈頌為例來作比對解說,給予後學在偈義上的理解,以十分重要的指引,使後學不致依字作解而錯會 佛意,我們應深深感恩!

  以下就根據導師的研究和南傳譯註,先介紹這四首偈頌中的幾個關鍵字:

  (1)北傳「孰能擇地」的「擇」,即抉擇。南傳譯作「誰征服地界」,「征服」,即能自主而不為他轉之意,原註解說為『如實了解』,這是一樣的。

  (2)「地」,罽賓以「地」為愛欲,斯里蘭卡(錫蘭)以「地界」為自己、自身,導師則將「地」解說為大地人類。

  (3)北傳「捨鑑取天」,「鑑」,導師認為應作「監」,即監獄之意。南傳譯為「閻魔界天界」,「閻魔界」係指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四惡趣,「天界」是指欲界六天及人界。但如此的解說,導師認為意義並不明確、妥貼。原因是:阿含經中,佛不一定說五趣、六趣,而是以現生人間為本,說明何善何惡,使人能了解,不致下墮地獄,而能上生天趣。

  (4)南傳:「如巧匠採花」,「巧匠」,指鬘師,能將華(花)貫串成華鬘。因善說法句者,次第不亂,如鬘師之貫華成鬘,所以將其喻為「巧匠」。

  (5)「有學」,依有部說,是指四加行位中頂位或忍位聖者,因其決不墮落,故說「 有學克地界,閻魔界天界」。斯里蘭卡(錫蘭)所傳,則以「有學」為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的賢人。因為他們還有戒定慧可學,故稱「有學 」;證四果阿羅漢的聖者,才稱為「無學」。

  以下便將全頌釋義如下:

  北傳一、二章說:誰(「孰」,誰也)「能」有智慧抉「擇」而了解生存大「地」的人類,又得以自己做主,「捨」棄下墮地獄(「監」)的業報而「取」得上生諸「天 」的資格?「誰」善「說」真理的語言──「法句」,有「如」鬘師採「擇」美「善」的「華」朵,以串成美麗的華鬘(德馨)?

  初果以上,尚未證四果阿羅漢的有「學」聖「者」,有智慧抉「擇」而了解生存大「地」的人類,又得以自己做主,「捨」棄下墮地獄(「監」)的業報而「取」得上生諸「天」的資格。彼「善說」真理的語言──「法句」,能令聽聞者生信而依教奉行,一如鬘師,有學聖者亦「能採」擇善「德」(「德」,美善之意)之「華」,串起德香 ,流布四方。

  與此相對應的南傳四四、四五偈說:「誰」能如實了解(「征服」)「地界」的人類,自主地離地獄(「閻魔界」)而生「天界」?「誰善說」真理的語言──「法句」,「如巧匠」善於「採」擷「花」朵,又將其串成美麗的華鬘(德馨)?

  初果以上,尚未證四果阿羅漢的「有學」聖者,能如實了解(「克」,制勝,同「 征服」之意)「地界」的人類,自主地離地獄(「閻魔界」)而生「天界」。「有學」聖者善「說」真理的語言──「法句」,能令聽聞者生信而依教奉行,「如巧匠」之善於「採」擷「花」朵,又將其串成美麗的華鬘(德馨)。

  南傳四四、四五兩偈本有一因緣故事,題為『觀身』,由於這是斯里蘭卡(錫蘭)所傳出的,所以將「地界」解說為自身。很明顯地,這與我們上面的釋義並不相合,所以這個因緣就不予援引。


【北傳】
3.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坏,音【批】phoe1頗【瓜】切
 敷,音(夫)hu1喜居切
  ,音(睹)to2地古切
 死,音(史)su2時矩切


【北傳】
4.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沫,音(末)boat8文罰切
【南傳】
46.知此身如泡 覺悟是幻法 折魔羅花箭 越死王所見
 
泡,音(皰)phau7頗【厚】切
 折,音(節)chiat4精結切
 箭,音(戰)chian3精見切


  
以上三頌,有幾個字先解說如下;北傳第三章「知世坏喻」的「坏」,是未燒的陶器、磚瓦坏子,通『坯』字。「斷魔華敷」的「敷」,開也。魔華開了,就會結成魔果 ;「斷魔華敷」,意即斬斷障道法之因,不令它進一步開華結果。

  
南傳四六偈:「魔羅花箭」,淨海法師譯『魔王的花矢』,了參法師註解為『欲境的誘惑』,後者的註解也大抵意同。「越死王所見」,淨海法師譯『越過死王所不能見到』,並加註:死王、死神、惡魔,為同詞異譯,『越過死王』,即不墮地獄。依此而作解說,「越死王所見」,是說越過為死王所見而下墮地獄的果報;『越過死王所不能見到』,是說越過下墮地獄的果報,而不為死王所見,二譯並不衝突。

  以下便正釋頌文:

  
北傳第三章說:了「知」佛說「世」間無常危脆,猶如未經窯燒的陶「坏」之譬「 喻」,知道世間的一切存在,皆恆處變動中,而終歸於壞滅。就如「幻法」一般,「忽 」焉而「有」(「有」,存在),轉眼即無(不存在),而無一常在、獨存,又可主宰的實有本體,可由自我意志來掌控。由此無常的觀想,即能進一步觀察無我;由無我的觀想,即能生起順向涅槃的嚮往追求,於是勤勇斷除一切障道之因,如同斬「斷魔華」的開「敷」,魔果即無從生起。若得一切惡止、眾善奉行,又與無我空慧相應,即得超脫煩惱愛執,「不」復「涎」見「生死」,而能終結輪迴之苦。

  
北傳第四章說:觀「見」此四大和合「身」有「如」水「沫」(「沫」,水泡),忽而聚起、忽而散滅,聚與散之間,無有常在、獨存,又可自主宰配的本體我可得;而只是隨順業緣,如「幻法」一般的「自然」集散。集起的,必當消散;有生,也定然要步向老死,這不是悲觀,而是一切有情(動物)存在,本然、也必然的通遍法則。作如是觀察已,則思厭離生死而慕滅修道,於是勇猛斷除一切障道的誘惑,猶如斬「斷魔華 」的開「敷」,魔果亦必然不生。若得一切惡止、眾善奉行,又與無我空慧相應,即得超脫煩惱愛執,「不」復「涎」見「生死」,而能終結輪迴之苦。

  
與第四章相對應的南傳四六偈說:了「知此」四大和合「身」有「如」水上浮「泡 」,「覺悟」有情的生死,「是」如「幻」如化之「法」,一生又一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頭出頭沒於生死大海,恰如水泡之聚起與消散。作如是觀察已,則對此身的愛執生厭離而慕滅修道,於是發勇猛心,摧「折魔羅」所射之「花箭」,擺脫五欲境界之誘惑,不復因煩惱迷惑而造惡,如此,即能「越」過為「死王所見」而下墮地獄的果報 。再能廣行諸善,又與性空慧相應,則得超越生死大海,終結輪迴。

  
北傳一∼四章的譬喻因緣是這樣的:昔時,釋尊正在舍衛國遊化,其國東南海中有一座島,島上的一處臺地種有華香樹,林相清淨。當時,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外道為師而精進修行,不知有三覺圓滿的佛出現於世。一日,這些婆羅門女就互相談論到:身為女人,從年輕到老,都受社會的禮教所約制,而不得自由。生命是如此短促,而此色身又幻化一般,不久即將衰老死亡。如果連自己最熟悉而親近的身體,尚且充滿未知而不可掌握,這世間還有什麼是可以恆常擁有而不變易的呢?不如我們一起到華香臺地 ,去採香華供養大梵天,並以精進持齋來向大梵天祈願:願來生生梵天中,長壽不死,又得自在,不受拘制,遠離罪惡,無復憂患。

  
有了這樣的決定以後,她們就備妥供具,到華香林中去採摘香華,並一心持齋,發願終身奉事供養梵天。釋尊見這五百婆羅門女如此精進地奉持俗齋,心知她們得度的因緣已近,就與大眾弟子及諸護法,以通力化現在臺地的華香樹下。婆羅門女乍見釋尊及諸大弟子,還以為梵天駕臨,即將圓滿她們所願呢!此時,一位天神就告訴諸婆羅門女說:『座前並非是梵天神,而是三界中最尊貴、度人無數、悲智無量的佛世尊啊!』

  
眾婆羅門女聞言,就上前禮敬釋尊,並稟白釋尊說:『我等過去生想必多行穢惡,所以今生才生為女人,為求出離身為女人的種種拘礙束縛,所以發願來世生梵天上。』

  釋尊並沒有針對她們被社會制約的男尊女卑思想,表達自己的眾生平等論,而只是嘉許她們說:『諸位善女人!妳們發了此願,一定會速得大利益的。需知這世間唯有二事,其結果是明白確定的,那就是為善得福,作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我愛執之煩惱生死,破我愛執之寂滅涅槃,誰能看清這世間的實相,而作出正確的抉擇呢?善哉!諸位女人!妳們的選擇是明智的!』於是釋尊就說了以下的四首偈言:


 
「孰能擇地,捨鑑(監)取天?
  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捨鑑(監)取天,
  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眾婆羅門女聽聞了以上的偈頌,十分法喜,就發願從佛出家,追求真理之道。她們自行落髮,具足法衣,正式成為比丘尼;不久就在靜定中思惟佛說的法偈,而悟入法性空寂,證阿羅漢果。

  侍者阿難覺得疑惑,就對釋尊說:『請問世尊,這五百婆羅門女過去生是種下何種福德,何以今生竟能幸逢世尊親往化度,而且一聞世尊說法,即出家證道呢?』

  
釋尊於是將這五百婆羅門女的本生因緣,一五一十地告訴阿難:

  『在迦葉佛時,有一位大財主,不僅富可敵國,還擁有夫人及侍女五百人。不過他生性猜忌,鮮少與人往來;即使夫人侍女想去聽佛說法,他都不准許。一直到後來有一天,國王邀請大臣們上殿赴宴,而且這個宴會將持續一整天,夫人侍女才得以藉此機緣 ,相偕到佛駐錫處,去聽佛演說法義。這對一心求法的她們而言,是如何的局促不自由啊!所以當時她們就各自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不與惡人共事共住,所生之處,恆與有德聖者相隨。據說來世有佛名釋迦文,即將出現世間,願我等生值佛世,隨佛出家學道 ,奉佛訓誨,依教奉行!』

  
釋尊告訴阿難說:『彼時的五百夫人侍女,也就是今日的五百比丘尼。因為她們所發的本願懇切悲惻,所以今生合該得度,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親自前去化度她們的因緣啊!』聽完釋尊所說,五百婆羅門女的本生因緣,大眾莫不歡喜,對於修道的信心也更加堅定了!

  
南傳四六偈也有一則因緣故事,名為『觀身如鏡的比丘』。這是說到當佛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駐錫說法之時,有一比丘在得到佛陀指定的禪觀主題後,就獨自到一處幽靜的森林去禪修。

  雖然他的道念堅定,也十分精進,但是他禪修的進益卻不大,所以他十分惱怒自己 ,就想回去請求佛陀另外給他一個適合的禪修主題。於是,他就動身返回祇樹給孤獨園。


  
來到途中,恰好看見海市蜃樓的奇景,他定神一思惟,明白眼前的景致不過是幻相而已,就如這個四大和合所成的色身,雖然展現生、老、病、死的不同樣態,其實也只是一種幻相罷了,哪裡有實在、不變、自主的本體我可得呢?

  後來,他又走到阿致羅筏底河,沐浴過,就坐在河邊樹下稍事休息。見到河面上時而聚起浮泡,又轉眼破滅,他立刻反觀自己色身的無常危脆,亦同於水泡一般,不禁獨自沉浸在法義的思惟喜悅之中。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得知比丘的功行正在成熟,就放光對他說法:『比丘啊!你的觀想是如實而正確的,此色身確實如泡沫幻影一般,應努力摧伏愛欲,才得脫離生死輪迴,且繼續依無常深觀無我、無生吧!』聽完佛陀的教誨,比丘當下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待續)

【註釋】:
1.印順導師,《華雨香雲》〈法句序〉,頁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