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1.06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六十)

釋傳道主講

北傳〈闇愚品第十三〉
二十有一章
南傳〈愚品第五〉
六○∼七五頌傳〈華香品第十二〉

一、釋品題
    

  闇愚品者 將以開矇
  故陳其態 欲使闚明

  闇,音(暗)am3英紺切
  愚,音【牛】gu5語渠切
  矇,一音(網)bong2文廣切
    一音(茫)bong5文狂切
  陳,音(塵)tin5地鄰切
  闚,音(虧)khui1去歸切


  北本品「闇愚品」,1「將以」佛說諸法偈「開」啟凡夫的「矇」昧無知,「故」而「陳」述「其」所表顯的種種樣「態」,2以令見聞者反思自照,「欲使」其破除無明愚闇而「闚」(同『窺』)見智慧光「明」。此當為古德彙集本品,以利見聞者的深切期許!
  一般以為:「愚」是愚笨,是智巧的相反詞,但佛法所說的愚、愚痴、闇愚(愚闇),並不全然說是無知;而是知得不正確,昏昧又不明事理,臺灣俗諺說得較為傳神:『牛,牽去北京回來,還是牛。』「愚」,臺語諧音即同於『牛』,這是妙語雙關啦!所以愚,不僅止沒有智慧,還帶著難以改變的固執成分,近於臺語說的『迂蠕』(音u2 ju5)。凡夫最迂蠕的,就是不明緣起無我,而卻偏執有實自體我可以自主,又宰配從屬於我的一切。這種『我痴』,才是造成吾人生死死生,輪迴不已的煩惱根源。
  人,沒有生而知之的,雖具有生得慧,但還須借助後天教育的啟發,才能開『智竅』。這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的自覺。唯有自覺自己的不足,自覺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有惡、有不淨,並以此慚恥心發為止惡修善的願欲,才能驅使自己去學習,去淨化提升。然而這學習又非一蹴可幾,成果立現的,所以需要不放逸的努力,及持之以恆的意志力去貫徹。這分別善惡(智),具慚愧心(情),住不放逸(意、志),即是修學佛法,成為世間善人必備的三善根。三善根具足,而去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如法修行),成就聞、思、修慧,這才是離愚闇、向明智,預入聖流,得現證慧的正當途徑。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不寐夜長 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寐,音(未)bi7文芰切
  惓,音(倦)koan7求倦切
  愚,音【牛】gu5語渠切
  生,音(升)seng1時經切
  死,一音(史)su2時矩切
    一音(始)si2時己切
  莫,音(木)bok8文獨切


【南傳】
60.不眠者夜長 倦者由旬長
  不明達正法 愚者輪迴長
   眠,音(棉)bian5文乾切
   旬,音(巡)sun5時群切
 

  這一頌字義淺顯而寓意深遠,置於本品之首,頗能收受破題之功,讀來倍覺震撼!
  北傳說:「不」能眠「寐」(「寐」,入睡)者「夜長」,「疲」憊或遇危急狀況者(「惓」,危急也)路(「道」,路也)「長」,「愚」痴者的「生死」輪迴「長」──因其「莫知」世出世間「正法」的緣故。
  南傳說:「不」能成「眠者夜長」,身疲力「倦者」路途(「由旬」)3「長」,「不」能「明」白了「達正法」的「愚者」,生死「輪迴長」!
  這一頌,南傳有一則因緣,名作『波斯匿王迷戀他人妻子』。這是說波斯匿王有一天到城裡巡視時,在路上看見一位美麗的女子佇立在她家門口,剎時之間,王就迷戀上她的美色,而思佔有她。王打探得知這女子已嫁作人婦,便遣人去找她丈夫到宮中來做事。這樣的安排當然別有居心,接著,王就要她丈夫在時限內完成一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到地底去尋找蓮花與紅土,並且在傍晚前帶回舍衛城,以供王沐浴。倘若不能及時完成這項任務,可想而知,他的小命可能就不保了!
  女子的丈夫一接獲王令,立刻就帶著妻子為他準備的餐盒出發了。路上,他與一位旅行者共享食物,又向河中灑米,餵養河中的魚。然後,他對著河大聲說道:『河的守護神靈與天龍們啊!國王命我去地底摘取一些蓮花和紅土,今日我與旅行者共享餐盒,也餵養了河中的魚,現在我就將這些作善業的功德與你們分享,請送給我蓮花和紅土吧!』
  且不管凡夫是不是真能將功德分享他人,但至少他的誠意是真的打動了一位神靈,這位神靈就示現為一位老人,將蓮花與紅土帶來送給他。
  當天傍晚,波斯匿王唯恐他真的準時回來,就命人提早把城門給關了。女子的丈夫回來一看,心裡已有幾分了然,便將紅土黏在城門上,將蓮花插在紅土上,然後對著城內大聲說:『城內的人啊!如果王要殺我,請為我作證,我今日已準時完成王所交付的任務啊!』說完這些話,他就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去聽佛陀說法,希望從佛法中尋求內心的慰藉與力量。
  那天夜裡,波斯匿王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滿腦子所想的,盡是明日要如何殺死美少婦的丈夫,而後又如何佔有美少婦。……到了子夜時分,王突然聽見十分詭異的聲音,令他心生恐懼,無法自已!王后末利夫人就乘機勸王去請教佛陀。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過去佛時,有四個人因為在世時累積了不少邪淫的罪業,所以正在地獄中受苦,那些詭異的聲音便是他們所發出來的。王聽完後,明白佛陀開示的含意,也明白自己行為的邪惡,及造作惡業的可怕,就下定決心不再迷戀人妻。
  王心想:『畢竟是這迷戀人妻的惡欲在折磨我,令我徹夜難眠。』就真摯地對佛陀表白說:『我現在才明白,對失眠者而言,夜是如此漫長。』此時,站在一邊旁聽的人夫也上前說:『佛啊!這一天奔波下來,我也才了解,內心有所牽掛的人,路途是多麼漫長!』顯然經過這件事後,二人各有體會,佛陀便慈示大眾說:『對不知佛法真理的愚者而言,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漫長啊!』
※  ※  ※  ※  ※
  此頌第二句,北傳譯作「疲惓道長」,南傳譯作「倦者由旬長」,「疲」者、「倦」者,意同,皆疲乏、勞累也;「惓」者,危急也。相形之下,「疲惓道長」所涵蓋的對象範圍廣了些。
  對此句,試舉一真實事例來說明。早年,臺灣農村有所謂的菸窯(或稱菸樓),他們在焙菸葉時,是將菸葉串在菸繩上,再將菸繩綁在一根一根的鐵管之間,借著鐵管加熱所產生的熱度,來將這些菸葉暍乾,這叫做『焙菸』。
  民國五十三年(1964)白河大地震,震幅很大,可以想見那些焙乾的菸葉,一經碰觸到熱紅紅的鐵管,很快就燒起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我們鄰村是客家庄,客家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將穀類、稻米等糧食儲存在閣樓上,比較不易受潮。不過萬一著了火,要救出來,困難度也很高!
  當時從溪埔步行到我們村裡,差不多要十五分鐘,但那位村民在危急與驚懼中,不僅滿身大汗,而且舉步維艱。才不過二丈遠的距離,他使盡了吃奶力,就是走不動;連要喊失火了,都火……火……火……火了半天,說不出一個完整的詞句來。疲累者道長,可能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不知對面臨危急狀況的惓者而言,路途同樣變得無比遙遠呢!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這是一般人容易推知且易得的經驗,以此已知來比況凡夫所未知的「愚生死長」,釋尊重點在告訴我們: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莫知正法」。這也意味著:任何人,只要了達正法,就可以縮短生死輪迴,甚至現生就得以超脫生死,成為聖者。
  「正法」是什麼呢?此「正法」,乃一切法的本性──空無自性,它並『非佛作,非聲聞辟支佛作,亦非餘人作』,4是『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5的。所以「正法」非佛教所專有,而是人生世間普遍、必然的真理法則,佛只是以一位創覺者的身分,引領我們步上此覺證正法的道路而已。
  愚夫眾生何以莫能知正法呢?一、因生逢八種障難(八無暇),而無緣聽受佛法:要能得人身而不生地獄、餓鬼、畜生,或諸天,還要生在有佛法住世的時代、地域,並且六根完具,又不生外道邪見的家庭,才有機會聞佛正法。
  二、既得聞法,若不能離去三種過失,亦不得正確了知佛法,而得聞法的利益:(一)不能專心一致地聽聞領受;(二)雖專心聽聞,卻心有成見或偏執、懷疑;(三)內心散亂,無法攝持聽聞得來的佛法,不久便忘得乾淨。
  三、不能抱持正確的聞法態度,隨聞如說行,終將落於說食、數寶:求法不但要如渴飲,還要以重症病患急於求醫求藥那樣的懇切心來聞法,並且如法修行,才能除癒自己的生死大病。若僅停留在知而不能行,那就如同拿了藥方,不抓藥來服用,卻一味念著藥方一樣,不能算是真正的知正法。其結果當然就是長夜輪迴生死,如以繩繫柱的狗,終究只能順柱而轉,不能離於柱,凡愚眾生,即是如此。也許我們都該好好思考一下,是否要做那「莫知正法」的愚者!
 

【北傳】
2.痴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彊 獨而無偶
痴,音(黐)thi1他姬切
冥,音(明)beng5文擎切
逝,一音(誓)se7時地切
  一音(世)se3時計切
流,音(留)liu5柳求切
行,音(幸)heng7喜競切
彊,音(窮)kiong5求強切
偶,音(午)ngo2我苟切
【南傳】
61.不得勝我者為友 
與我相等者亦無
寧可堅決獨行居 
不與愚人作伴侶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愚,音【牛】gu5語渠切
伴,一音(叛)poan7邊倦切
  一音(畔)phoan7頗倦切
 

    這一頌,如果只看北傳,偈意不大明了;南傳的翻譯就比較一目了然。據丹生實憲的《法句經の對照研究》,南傳這一頌,他是與北傳《法集要頌經.怨家品》第13偈作對讀的,偈曰:『學無同伴侶,又不得親友,寧獨守善行,不與愚人偕。』6相較起來,後二頌在偈意上的確更為相合。
  不過北傳第二章,若要與南傳六一頌對讀釋義,還是可以的。這樣,第三、四句就要視之為倒裝句來作解說了。偈說:愚「痴」不明事理之人,其「意」念(「意」,指心)「常」時在「冥」昧(「冥」,暗昧、不明事理之意)無明的狀態;儘管時光消「逝如流川」,還是難有長進與增益。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毋寧守「獨而無」相匹敵的伴侶(「偶」,可作匹敵或伴侶解),處于(「在」,居于、處于之意)單獨「一」人修「行」,自我精進來得理想(「彊」,同『強』,比較理想之意)。
  南傳六一頌說:若「不」能「得」學德修養「勝」過「我者為友」,連「與我相等者亦無」,那麼,「寧可堅決獨」自修「行居」處,也「不」願「與愚」痴之「人作伴侶」。
  南傳此頌有一則短短的因緣,名為『頑強不馴的年輕沙彌』。王舍城是大迦葉尊者的化區,當時曾有二名年輕沙彌來從他修學。其中一位恭敬、順從又盡責,另一位則否。每當大迦葉尊者告誡他不可怠忽職責時,他總覺得自己無辜,並且受到很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尊者的一位信徒家去了,還騙他們說大迦葉尊者生病了。信徒信以為真,就將一些特殊的食物交給他帶回去供養尊者,沒想到半路上,這年輕沙彌就把東西給吃掉了。
  後來,大迦葉尊者得知此事,就告誡他,希望他懺悔改過;沒想到他不但不知反省,還十分生氣。隔天,趁著尊者外出,他竟將所有鍋子都打破,並且索性放了一把火燒掉精舍。有人來向佛陀報告此事,佛陀聞言,就說大迦葉尊者寧可獨居,也不要和製造這麼多麻煩的愚人共居一處。
※  ※  ※  ※  ※
  相類於此頌,古人也謂:『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7孔子亦說:『無友不如己者。』8表面看來,這似乎功利、現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如說這是在突顯師友之於吾人進德修業的重要性。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9如自始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結交一些能和自己同聲相氣的師友,那要成為一名世間賢聖,恐怕都不容易了,何況是要出世解脫?所以理想、志氣是不妨高遠些,因為『耳濡目染』之下,十足具有渲染力,可能將自己帶往上升,或者沉淪的路子。自省能力、擇法能力差一點的,在不知不覺間就跟著往惡的方向發展了,豈可不慎!所以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10
  《溈山警策》上也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11然而,全德的良朋善友卻是難得的,如果一定要與賢於我者為友,恐怕一生裡不會有幾個朋友不說,還會被誤解為孤傲,或被譏為『目頭懸(高)』,『看懸(高)無看下(低)』12。雖然孔子對某些學生說:『無友不如己者』,可是他也對某些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是不可能沒有缺點的,凡夫在還未解脫之時,都是貪瞋痴未盡的,只是每個人煩惱的比重不同、盲點不同。易言之,每個人都有愚痴、偏執,只是愚痴、偏執的點各自不同罷了!如硬要抬高自己,認定別人都是不如己的愚者,這樣的心態也並不健康。當心存悲愍,善用自己的優點、長處,適時的回饋教化周遭的一切才是!(待續)


【註釋】:
1.本品大正藏本作「愚闇品」,宋、元、明本則作「闇愚品」,今依後者改為「闇愚品」。
2.「故陳其態」,宋、元、明本作「故陳其然」,綜觀本品各頌內容,多在指陳愚者之種種樣態,故依大

  正藏本「故陳其態」作解。
3.由旬,印度計算里程之單位,淨海法師依日本《梵和大辭典》解說,一由旬約9哩,即約14.5公里。敬

  法比丘註曰:一由旬約7英里。
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二〈道樹品第七十一〉(大正8.378中)。
5.《雜阿含》卷一二.二九六經(大正2.84中)。
6.《法集要頌經.怨家品第十四》(大正4.784中)。
7.《呂氏春秋》覽部第十六卷第二篇〈觀世〉周公旦所言。
8.《論語.學而第一》。
9.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10.《荀子.勸學篇》。
11.《緇門警訓》卷第一〈溈山大圓禪師警策〉(大正48.1043上)。
12.《論語.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