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1.13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六十 五)

釋傳道主講

 

北傳〈闇愚品第十三〉
二十有一章
南傳〈愚品第五〉
六○∼七五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5.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音【牛】gu5語渠切
  好,音(夥)
hon2
  食,音(席)
sek8時極切
    俗作
sit8時直切
  月,音
goat8語橛切
  滋,音(資)
tsu1精居切
  於,音(于)
u5英渠切
  十,音(習)
sip8時及切
  六,音(略)
liok8柳局切

【南傳】

70.愚者月復月 雖僅取(少)食──以孤沙草端 
  (彼所得功德) 不及思法者 十六分之一

  復,一音(負)hu7喜拒切
    一音(臭)
hiu3喜救切
    一音(福)
hok4喜谷切
  僅,音(緊)
kin2求緊切
  草,音【楚】
chhə2出稿切
  得,音(德)
tek4地激切
 

  嚴格說來,南北傳這兩首偈頌的頌義不盡相同,拿來作對讀,多少是有些勉強的。北傳第十五章是說:「愚」痴凡夫愛「好美食」,甚過於對真理的探求。為滿足求新奇、求變化的口腹之欲,定然隨時間(「日月」,指時間而言)「滋」益加劇(「甚」,劇也)其欲求,而不停止其追逐。儘管各人所執或有不同,但都不出對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境界的耽著。「於」彼愚者的思惟之中,「十六分」甚且「未」有「一」分,是「思」惟佛說的「法」義諦理;而唯有精緻的五欲之樂是其所求,如此,自然無緣解脫生死。
  南傳七○頌則說:「愚者」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修苦行,「雖」然他「僅取少」量「食」物──甚且是「以」香茅草(「孤沙草」,香草名,一說為香茅草)尖(「端」,尖末也)所沾取的少量食物;然「彼」人「所得功德」,卻「不及」如理「思」惟佛說「法」義,如法修行「者」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足見無義之苦行,委實無裨於生死輪迴之解脫。
  南傳此頌有一則因緣,名作『欺騙他人的苦行者』。此因緣的主人翁閻浮車,是舍衛城的一位富翁之子。由於過去生所作惡業的緣故,使他今生有著異於常人的怪癖:從小,他就不睡床上,而必須在地板上才睡得安穩。他也不和正常人一樣吃米飯,而是吃人糞過活。這樣的怪癖,想當然連家人都無法接受,所以長大後,父母就把他送到修苦行的裸體外道處學道;但是當他們發現了他吃糞的怪癖以後,也將他趕走了。
  獨居修行的閻浮車,除了夜裡到糞坑覓食之外,白天就張大嘴巴吸氣,他宣稱自己僅以空氣為食;但其實,他根本吃不下任何食物,除了人糞。他還說,如果他雙腳站立的話,大地將無法承載他的重量,所以他必須單腳獨立;他並且向人誇耀:自己從未坐著,也從不睡覺!
  很多人以為閻浮車這樣就是有修行,所以他在舍衛城逐漸有了名氣,也有一些人會拿食物供養他,但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不吃任何食物,只吸空氣就夠了!』人們聽了,更感動了!就再三懇請他多少吃些東西,以免餓壞了身體。閻浮車這才故作態地用香茅草尖沾取一些食物,然後說:『好了,你們走吧!供養這一點食物,就能帶給你們無量功德了!』
  閻浮車就這樣吃糞、裸身、不睡床鋪地過了五十五年,直到有一天,佛以通力觀知他善根即將成熟,合該得度。這天傍晚,佛陀來到閻浮車修行的處所,要求借住一宿。閻浮車就用手指向山上他住的山洞,示意佛陀到那裡去休息。當天夜裡,帝釋天等多位天神輪流來向佛陀頂禮問訊,因而原本黑暗的林子裡,頓時燦爛通明。閻浮車當然也看見了這個異象,第二天清晨,他就去請教佛陀原因何在。
  當佛陀告訴他,是諸天前來頂禮問訊時,閻浮車不禁大受感動地說:『您一定是一位至尊無上的聖者吧!所以天神才會來向您頂禮問訊。像我,儘管苦行五十五年,不吃、不穿、不睡又單腳獨立,卻從沒有天神來向我頂禮問訊。』
  『閻浮車啊!你也許可以欺瞞別人,卻騙不了我,也騙不了你自己。你應該清楚,你自己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是以人糞為食,而且都是躺在地上睡覺的。』佛陀這麼回答他。
  不等他回應,佛接著又告訴他:在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在家居士,發心建了一間精舍供一位比丘修行,並且供養他一切的生活所需。有一天,來了一位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居士見他威儀庠序,內心油然生起恭敬之情,就請阿羅漢比丘入內應供,並且供養了一塊布讓他作袈裟。原受供養的比丘見居士對阿羅漢比丘如此恭敬,心裡不免有點不是滋味。
  後來,居士又請二位比丘次日一起到他家中應供,這下,原受供養的比丘更火大了!等居士一離開,就連珠炮似地對阿羅漢比丘破口大罵:『你何德何能,堪受居士供養食物?去吃糞好了!你何德何能,堪受居士供養袈裟?裸體就好了!你又何德何能,堪受居士供養床被呢?睡地上就好了!……』
  阿羅漢比丘嘴上雖然沒說什麼,內心卻早已了然,所以隔天一早就不告而去。原受供比丘一覺醒來,不知阿羅漢比丘已去,就假意去敲他的寮門;不過,這敲門聲卻微弱得像唯恐把他叫醒一般。果不其然,阿羅漢比丘並沒有出來應門,原受供比丘暗自竊喜,就自行到居士家去應供,還說了阿羅漢比丘刻正貪睡未起之類的話來毀謗他。居士相信阿羅漢比丘是一位有修持的人,所以還是為他準備了一份供養,託原受供比丘帶回。然而此舉卻使原受供比丘更加嫉妒惱怒,所以在返回精舍的路上,就將阿羅漢比丘的供養品給丟棄了!
  佛陀對閻浮車說,這個原受供比丘,正是他的前生。由於在過去生種下如此惡因,今生的他,才必須承受吃人糞、裸身,又睡地上的果報。閻浮車聽了佛陀所說自己過去生的因緣,內心又是悔恨又是怖畏,就長跪佛前,向佛懺悔自己過去世及今生所造之惡。佛陀慈悲地輕撫他的頭頂,並取了一片布讓他遮身,之後就對他開示法要;而閻浮車也在聞法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加入佛陀的僧團,隨佛繼續修行。
  不久,消息傳開來,閻浮車的弟子都感到十分訝異,紛紛趕到佛陀的精舍拜見佛陀與他們的老師。閻浮車尊者就對弟子們解釋說,他已不再是他們的老師了,而只是佛陀座下,僧團的一分子。
  佛陀也對前來的閻浮車弟子說:雖然他們的老師從前過著不吃、不穿的苦行生活(偉哉,佛陀!他並沒有揭穿閻浮車),但所成就的功德,卻不及他現在修行所成就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因而宣說偈言:
  「愚者月復月,雖僅取少食
   ──以孤沙草端,彼所得功德,
   不及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  ※  ※  ※  ※
  一般人多是喜好追逐眩惑神奇的,這是『自古皆然』,而非『於今為烈』。所以若有人號稱他是站著睡,甚或都不睡;或說他不吃人的食物,吃草,甚至如因緣故事中的閻浮車──吃人糞,那末,很快地,就會有一批又一批趨之若騖的人去參拜他、供養他,敬他若神。
  但不知這些追隨者有沒有這樣思考過:站著睡,這算什麼功夫啊?長頸鹿不都站著睡嗎!吃草,這又算什麼功夫?牛、羊不都吃草的嗎!不過,要是有人真以人糞為食,那倒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為什麼無獨有偶地,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總會有這些顯異惑眾者出現呢?套用市場的供需法則來解釋,正因為有這樣的『市場需要』,所以才造就了前仆後繼的市場供給者出現!換言之,這些顯異惑眾者之所以受到推崇,不正反映出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心態偏差嗎!為什麼宗教信仰者所追求的,竟是不同凡常呢?不同凡常,講白話一點,就是不與正常人同,也就是不正常嘍!以追求不正常的心態去信仰宗教,到頭來不被不正常的宗教師所騙,那才真正是不正常啊!
  《菜根譚》也說:『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不過,到底不是有很多人可以洞視一位至人,他寓於平凡尋常之中的不平凡。因為,在凡夫的自心中,本就是眾人皆凡,獨我不凡的(這是與生俱來的慢息)。以不凡自居,又追求不凡,這正是『凡夫』的特性。由此來看印順導師,他將自傳題作《平凡的一生》,足見他是自認平凡的──縱然他的學德如此超凡,這一點,正彰顯出他老人家的不平凡!所以我一再說:信仰宗教是要追求平常,佛法的修學,更要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境界現前時,做到一如平常,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夫,也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
  其上一句是說:『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這恰好為北傳第十五章作了最佳註解。『食色,性也。』一般人追求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受用,原無可厚非;只要不因此造諸惡業,倒也不是什麼罪惡。但如果要在佛法中修行,整個心思卻圍繞在以美食為代表的欲事上轉,寧將有限的生命耗擲於感官的滿足,而棄捨為自我生命的提升、淨化作努力,這就不能不謂之為「愚」了!
  記得以前讀中國佛教研究院時,我們老師就曾經告訴我們:一般人羨慕高官厚祿,但其實官大權傾的人過生活,完全不是尋常人所想像的那樣。以本章所言的美食為例,餐餐盡是山珍海味、佳餚珍饈,然而看在他眼裡,卻餐餐沒菜好吃!為什麼?因為舌根已經鈍化、麻木了,美食當前,就只一個『膩』字可堪形容!所以『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說得一點都不錯!
  人對於精神與物質的需求,就如同翹翹板之兩端,一邊高,一邊就低。當我們將泰半的焦點都投注在物欲感官的滿足時,自然沒有心力好去追求精神層次的提升。而唯有降低外求,才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心地上用功!(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❶釋尊在世時的印度,常以『十六分之一』來表示不同事物間的價值差別,所以佛典中常用作譬喻,如說:『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大正25.136上)。又,聲聞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為喻;大乘法中,則以『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為喻(大正25.320中)。
❷ 此一因緣故事,尼泊爾籍護法法師曾依巴利文,譯作『氈布迦尊者的故事』,刊載於臺南佛教維鬘傳道協會會訊(1995年4月出刊),亦可參見網址http://myweb.ncku.edu.tw/~lsn46/Tipitaka/Sutta/Khuddaka/Dhammapada/DhP_Story070.htm。
❸ 語出《孟子.告子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