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菩薩行與精進修學

釋傳燈

 

   佛教道場,一方面提供給個人修行,以了生脫死,另一方面從事種種活動,來接引大眾信仰佛教,修學佛法,利益社會、人群;因此,佛教有出世及入世的二種精神,成就「人菩薩行」的功夫。過去由於種種的誤解,佛教普徧被看成是消極厭世的宗教,而出家即脫離社會、遠離人群。但,佛教並沒有強調學佛的人與社會、人群脫節,其實有許多出家師父是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工作,如:宏法利生,以及廣行教育、文化、慈善等志業。
  佛教如不從事入世的工作,將無法深入民心;因此,需要推廣各種活動來深入兒童、青少年、老年等各階層,才能利益社會。而佛教徒除不斷地深入經藏,熏習佛法,修學戒、定、慧之外,並應隨分隨力奉獻時間,積極投入參與教育、文化、慈善等工作的行列。
  所謂「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因此,在修學過程中,我們除必須具備豐富的佛學知識與智慧,來轉煩惱為菩提,並應對信願、慈悲、智慧,以及禪定等,隨順修集,透過實踐,以顯發般若真慧,達到自利利人的菩薩行。所以,布施、持戒、忍辱(安忍)、精進、禪定五度必須經由般若的攝導,才能圓滿萬行,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依佛教的觀點來說,人生如能時時保持快樂的心境,則事事亨通。所謂學佛、修行、成道,也是要讓我們能獲得究竟的快樂。世間一切悅耳的音樂與香津美食,皆不能長久,只能得到短暫的享受。唯有知足常樂,把握當下能承擔的,讓我們的生活在每個階段都能滿足,即能保持恆久的快樂,如此當能體會「心安茅屋穩,性靜菜根香」的禪味。
  《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是為度化凡夫眾生如何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佛陀為無量的眾生講述幸福之道,提出任何人想求得幸福,要精進修學三件事:
  一、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常懷感恩、慈悲之心,不殺害其他生靈。對父母要順從,並多替父母做功德,以報父母生、養、教之恩德。
  二、要皈依佛陀,嚴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三、熱心真誠的學習佛陀的教法,並將此教法廣為宣流。
  從這三點出發,即為幸福、成佛的正道。
  佛弟子要把握難得的人身,依教奉行,依法弘揚,依法修行,續佛慧命。希望大眾都能銘記不忘,時時憶念佛陀對我們的教導。平日多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修學戒、定、慧,棄除貪、瞋、痴,遠離罪法;在佛法中精進不懈,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增長福慧,累積資糧,才不會虛度此生,入寶山而空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