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1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四)

釋傳道主講

 

第二講 佛法的目的──度一切苦厄


  

一、前言

  世間之所以有佛法,和其他宗教、科哲學的出現,正因他充滿苦痛、缺陷和各種問題,因此而有宗教、政治、法律、經濟、教育、學術等,以及一切典章制度的施設;嘗試由不同層面、不同方法來對治,甚至解決各種問題。是否真能有效的解決,那另當別論啦!可以肯定的是:假使這個世間沒有苦痛,那什麼問題都沒有,一切制度形同虛設,我看,連活著有什麼意義,都不得而知了!
一般人或許認為人生已經夠苦了,佛教還一直說苦,苦個沒完沒了的,所以佛教的人生觀是悲觀的。錯了!苦,是事實的存在,不管你肯定他、否定他,他都存在我們人世間,這一點要先確認。
有一些人說:我們不要管事啦!不要知道太多啦!還說什麼「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這叫「高山滾鼓」──不通不通(噗通噗通)!我們要知道,如果事情知道得越多、越煩惱,那表示你知得不正確、不徹底;認識的人越多、是非越多,那表示你不能通達人情事理,不懂得運用這些人事來作為增上緣,才會出現很多問題。
很多修行人,不論出家、在家,也都說:不要分別啦!不要知道苦和不苦,不要知道對和錯,不要知道是和非啦!都這樣講。由著人家說對就對,說不對就不對,這是在學什麼佛呢!臺灣前輩在罵人家說:你不知道香臭嗎?你不知道好壞嗎?這就很愚痴了!
學佛,當先從分別善惡開始,從知道是非邪正開始,請記住:我們的釋尊是覺苦覺樂覺中道而成佛,不是對苦樂不知不覺,或是給以否定呢!人生的痛苦是確實存在的,我們要去面對,要去找出苦的根源,並且學習如何解除這個痛苦。佛法最根本的功能,正是《般若心經》所講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可以說佛法的目的與宗旨,就在於「度一切苦厄」。
  

二、苦的原因

  世為什麼會苦?「無常故苦」,這句話很重要!苦,是一種感受,是逼惱的意思,逼迫身心而致苦惱不安。
  佛教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呢?人生世間也有很多快樂啊!佛教並不否認世間有相對的快樂,比如孩子初生,當父母親的很快樂,祖父母也很快樂啊!看他學會走路,要讀幼稚園了,……大學畢業,要成家立業了,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不同的快樂與喜悅!又比如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這也很快樂啊!……佛教並不否定這些,但是「佛說『人生世間是苦』,是有特殊──深一層意義的。我們的心也好,我們觸對的境也好,都是生滅無常,不息變化的。不徹底,不永恆,終於不能免於憂苦。所以從一切的生滅變化中,說『無常故苦』。能知道這一道理,才會對『人生是苦』,有正確的認識。」
1
  因為無常的緣故,一切都在變化,有時生理變化,有時心理變化,有時環境(物理)變化,這些變化,我們捉摸不定,適應不良,也反應不及,馬上就像漩渦,將我們捲入深深的苦海。為什麼無常呢?因為緣起──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是依眾多(非單一)關係條件,循著必然的因果理則生起與散滅的,所以不安定是他的特性。關係條件彼此間又是相依相待的,沒有實性、不可主宰,所以說沒有自性──無我。無常的,我們要求他恆常;不可主宰的,我們要求自主、要求支配,這焉能不苦?

三、苦的類別

  真正講起來,苦的類別很多,要詳細講,三年四個月還講不完,以下且分三方面來說明:
  
(一)依苦痛產生的形式說:可分為因個人、家庭、國家、國際所產生的四類痛苦,這是依人間關係構成的不同單位,所產生的不同問題、不同苦難。2
  在眾多憂苦中,有些是與別人無關,純粹由自己身心所引生的,這我們底下再詳細說明。
  由情意投合的兩個個人共組家庭,其實是兩個家族的聯姻,雙方的父母、親友等,全因此而有了某種程度的關聯,再加上對下一代的孕育教養,這些關聯也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帶來各式各樣的憂苦。
  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我常說,一個家庭要和諧美滿,夫妻兩人要能白頭偕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兩人都不進修,一個是兩人都持續進修。兩人都在進修,無論學問、修養、興趣、技藝,你在進步,他也在進步,彼此就有談不完的新話題,包括宗教信仰都會有交集。要不然就是兩個人都不再進修,二十年前、二十年後都一樣,你看我傻傻的,我看你呆呆的,兩個人都在原地踏步,誰也不會瞧不起誰,這樣也可以談得來(或許相對兩無言)。如果有一個持續在進修,另一個沒有,那這樣,兩個人在各方面就有落差;有了落差,歧見就產生,講話和處理事情的態度、方法就不同,這樣就麻煩了!這一定會產生憂苦。
  由無數的家庭聚合而形成社會,或組織成國家,龐大的政府組織運作起來,又會有種種不同的問題,如經濟優先或者環境重要,城鄉差距及資源分配等等問題,都會造成不同族群的憂苦。
  再擴大來看,在世界已形同地球村的今日,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較過去是更為密切了,很多議題都已不再是單一國家或兩國之間的問題,而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與解決的課題,諸如氣候暖化、環境汙染、公共衛生、經貿關稅協定、軍備競賽等,這就構成國際問題,影響全人類的現在與未來。
  孟子這樣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是個人之意)。」
3所以要想天下太平(現代的語彙就是世界和平),必定要從最基本的個人修身開始做起,而後才能進一步家齊、國治、天下平。佛教的看法也是如此,「從問題的形式來看,依『天下』、『國』、『家』、『身』而有不同的憂苦。而從根本去看,只是人類自己──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4唯有人類──每一個個己,從根源去減輕自己的煩惱憂苦,那麼家、國、國際所產生的問題與憂苦,才能得到相對的解決。否則權力越大,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國家,充其量也只是個人殘酷鬥爭的御用機器罷了!
  
(二)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既然問題的根本在人類自己,注意:是在自己,不是在風水地理,不是祖先的餘蔭或餘殃(祖承論),更不是命中註定(命定論)或「好運的時鐘,否運的番子火」(意思是運氣的好壞,這是偶然論)。那從引發憂苦的個人自體來說,又可分為身苦與心苦兩類。5
   
1.身苦:
  身苦是因生理變化而引生的不適意感受,比如餓了,很苦;吃飽了,勉強再吃,也很苦。天氣太冷,嚴寒,很苦;可是太熱,酷暑,又是另一種苦。疲勞而不得休息,很苦;沒事做、太閒了,也不好過呢!所以有一句臺灣話這樣說:「徛的人不知也坐的人的艱苦」(站的人不知道坐的人的辛苦),聽起來似乎很俏皮,卻也是事實呢!要不然你坐久一點看看,久坐,你就會想站一下,走動走動,可見久坐也很苦。這身體上的苦受,包括生、老、病、死等苦,每一個人大致相同,凡聖、智愚都一樣。
   
2.心苦:
  心苦是精神上的苦受,如憎恨、憤怒、哀傷、恐懼等等,這往往因為各人的修養不同、主觀的心緒差別而別異。
  我常常拿打針作比喻,有的人是針還沒打,就在叫痛。針都還沒打就叫痛,甚至打完,針頭都拔起來了,還在叫!我住院,就曾經問其他病友說:「針都打完了,你怎麼還在叫痛?」他說:「叫一叫,比較不痛。」其實不是啦!那是自卑感,沒有自信,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關心。所以有的人生病,你告訴他去看哪一位醫生,吃什麼藥就會好,他說:「我這個病不同!」我們人實在是很有趣的動物,很奇特的動物!竟然不平凡到連生病都不同凡常,換句話說,就是不正常啦!所以,接受自己的平凡,有時候真的可以少受一點苦。
  又好比說熱,「心靜自然涼」,大家都知道,但真的可以做到嗎?有一位信徒,動不動就滿身大汗,我教他一個方法:修「水遍」──「十遍」中的「水遍」,要他想像自己現在置身在游泳池裡頭。如果還是覺得熱的話,就想像游泳池的水是冰水,結果他馬上打噴嚏!你看,心理不同,外境這個客觀的事實沒有變哦!他的感受就沒有那麼苦,所以「境隨心轉」是可能做到的。
  相反的,假設這件事情非常理想、非常美好,但是你的眼光、水準還不到,就覺得普普通通,甚至不是很理想。很好的東西,你看起來很差;很差的東西,你看起來很好,這也都有的,這是各人的涵養不同。這裡講的心苦是客觀的境界相同,但是主觀的心境不同,感受就不同。譬如同樣一輪明月,當你身處順境,月兒看起來就像在對你微笑;但是當你遭到挫折打擊,或者與親愛別離,望著同樣皎潔的明月,可能還會更增悲戚地嘆一聲「月圓人尚闕」呢!
  身苦與心苦,這兩者其實互相影響,身苦會導致心苦,心苦也會導致身苦,但「一般的佛教信徒,求離心苦的少,大多重於希求遠離身苦。」
6(如求健康、求財富、求家庭和樂、求事業成就,這都屬於離身苦)然而佛法是重於離心苦的,佛以種種法門教我們如何轉念為安,做到身苦而心不苦;心不苦,身苦終因業緣的消減、執念的減輕而得以相對舒緩,這「是佛陀最慈悲,最方便的教授!……是佛陀最徹底的救濟!可作為我們的理想而努力去實現。」7
  但我們常常學了佛法,就像馬來西亞人講的:「滿肚子都是彩色的蝴蝶,撞過來撞過去,卻飛不出來」──表達不出來。有的人恰好相反,他是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卻用不出來,這兩種都很可惜啦!臺灣話說:「拳頭學二十四館,撲一隻胡螓(蒼蠅)撲屆呯呯喘。」學拳,是為了防身和強身,學一館拳看是三個月或四個月,可是學了那麼久的拳(二十四館),臨到要派上用場了,卻在那猶豫著不知道要用詠春拳,或白鶴拳,或少林拳?等你考慮好,恐怕早被打得遍體鱗傷了!這樣的學拳有用嗎?學佛法也如此,如果不能用在生活日常,改變自己的觀念、行為,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一切就等於零!
  好比說現在景氣不好,那天有一位小姐,原本在某大科技公司任職,卻在年底被裁員了,一般人很苦啊!我跟她講了一句話,我說:「不錯啊!妳借這個機會,危機就是轉機,既可以休息,又可以進修充電,再出發!」
  她才說她在職的時候,曾經到監獄當志工,看他們被關在裡頭,好羨慕!你們聽聽看,竟然羨慕那些受刑人!她說她工作都必須穿無塵衣,一進去上班就得穿,有的人憋不住尿,只好穿紙尿褲。她心想:有期徒刑被關個幾年,就可以出獄,但她已經在那裡工作九年了,不曉得還要被關幾年,才能夠解脫?所以每天上班都很苦惱。
  我說:「那妳現在正好解脫嘛!」
  她說:「對啊!」
  所以,我們不要光羨慕別人,羨慕沒有用的,我了解佛教的道理以後,心境、想法一直在轉變。羨慕別人,別人的不會變成我們的,還會懊惱,還會嫉妒,所以要透過佛法的訓練,學習轉念;轉念,就可以離心苦。
  
(三)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有的是由人際關係所引生的,有的是因物質需求的不得滿足而引生的,8以下就分別說明:
   
1.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我與身心)──生、老、病、死苦
  生的痛苦,可能大家都感覺不到了,佛教講的生,不是生下來才叫做生;是懷孕那個時候,結胎就叫做生,就是新生命的開始。等越長越大,在媽媽的子宮裡頭就越覺得壓迫,所以稱為「胎獄」,那真的很苦!幸好我們都忘記了,反正到最後一定會生下來嘛!但是生下來,不是媽媽自己要生的呢!是由胎兒決定的。胎兒受不了了,就開始發送訊號,對媽媽說:我快要出來了!媽媽就開始分泌一種東西,讓產道張開。如果是剖腹產的話,嬰兒成長的過程就少了一種東西,那也是他成長的過程呢!苦是苦,卻是成長的過程。
  像蟬脫殼,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你看牠在脫殼很辛苦,對不對?但你如果幫牠破殼而出,牠就活不了。你讓牠慢慢掙脫出來,這樣翅膀才會乾,才會硬,才飛得高,我們人類都「家婆」(多事之意,不是「雞婆」)啦!關心過頭!所以,生,實在很苦!
  老,我看沒有哪個人覺得好的;說老當益壯,那是自我安慰,也鼓勵別人的話。你去問一問年紀大一點的,看是不是真的益壯?我現在如果不戴眼鏡,視力就不大好了,提重一點的東西也不行了!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都還其次;曾經叱吒風雲的,到此時不得不交棒,權力、地位都不再如過去那般了,由前呼後擁到無足輕重,這種從雲端跌落的難堪,才是最難消受的,所以老,沒有哪個人是快樂的。
  生病,也沒有誰是快樂的吧?越生病越快樂,那應該精神有問題吧?但是,人吃五穀雜糧的,哪能不病呢?不病而死的,是少數,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9有了這個身體,就免不了病,只是多少、輕重的差別而已。「英雄只怕病來磨」,病,真的也很苦!
  死,臨死的時候也很苦,不是死的時候苦,而是將死未死那個時候苦,因為內心滿滿的徬徨恐懼!我到監獄去輔導受刑人時,那些大哥大都說:他什麼都不怕,天塌下來都不怕!但是等到要槍決了,天快亮,執法人員走到哪間囚房前停下腳步,那三、四個死刑犯都會嚇得坐起身來,心想:是不是該我槍斃了?
  面臨死亡,為什麼會痛苦和恐懼?因為今生擁有的都將失去,來生要往何處去又未可知,所以苦。人人都不想死,可是人人會死;要能夠不死,那就不生(解脫)。既不能不生,自不得不面對伴隨著生而來的老、病、死苦,要想解脫此苦,那唯有修學佛法,終結生死輪迴一途!
   
2.因社會關係所引生的苦痛(我與他)──恩愛別離苦、怨憎聚會苦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獨自存活,必得與人互相往來,發生關聯;但這樣,種種人事問題也接踵而來!喜歡的人,往往不能在一起;即使在一起,終將因為因緣改變,而必須生離死別或形同陌路,這是恩愛別離苦。不喜歡的人,各走各的也就算了,卻偏偏冤家路窄,不是辦公恰好坐對面,就是正好住你隔壁,天天要碰面,實在氣人,這是怨憎聚會苦。
  舉個例子來說,我住臺南,妙心寺那一帶以前叫四分子,是臺南市東區的高地,越往安平方向地勢就越低。妙心寺和運河附近的舊合作大樓(俗稱九層樓子,已拆除)七樓差不多等高,你們知道嗎?地勢落差很大。如果停水,四分子那邊最先沒水,所以眷村和附近的住家就說要鑿一口水井,來抽地下水,汲水幫浦由大家出錢買。其中有一戶就是不出錢,在旁邊而已,他就是不出錢。他說:「我有水塔,又有馬達可以抽地下水,我可以自己抽,不必用到你們的,所以我不出錢。」
  但是有一天總是也叫他遇上了!停水又停電,這下麻煩了!他就沒轍了!所以後來他也去汲水,大家就這個罵他,那個諷刺他。住他隔壁的鄰居本來也要罵他,她先生說:「不要啦!」她有在學佛,所以就來問我。
  我對她說:「不要啦!不要結惡緣,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只是因為面子問題,不好意思承認。」其實錯了,我們應該認錯,認錯就不會增加這些無謂的苦了!
後來,她搬到美國去了,三年後回臺灣,就來找我。她告訴我:「師父,你講得對!幸好我那時候沒跟他吵架,沒想到他也搬到美國去了,而且又住我家隔壁。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聽到有人講家鄉的語言,真的很高興呢!過去一看,才知道是以前的老鄰居。好在以前沒跟他吵架,大家都跟他吵,只有我沒有,現在又當了鄰居,互相照應,才可以免除那分尷尬。」所以,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仇敵,因緣一直在改變,地球是圓的啦!臺灣話說:「相牴會著」,所以心存厚道還是比較有福啦!
   
3.因自然界所引生的苦痛(我與物)──所求不得苦
  人生在世,不能離開食、衣、住、行等資生物,這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沒有或缺少,欲求不得,都會引生苦痛。除此,人類還有對於財富、名位、權勢等等,甚至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別人有,自己沒有;努力去追求,卻求不到,當然是苦。但是求到了以後,想放手,卻無法放手,也很苦!這都名為所求不得苦。
另外,如自然界的颱風、地震、水災、旱災……,乃至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都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某種程度的威脅與憂苦。自然界(我與物)所引生的憂苦,現代科技與社會制度,多少能給予相對的救濟與改善;我與身心、我與他之間的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憂苦,則因各人的成長背景、知識、情緒、意志不同,而有淺深之別;有的人善於處理,有的人不善處理,這就有賴於佛法的修學來化解。
以上所說生、老、病、死苦,怨憎聚會、恩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這七苦,總略而言,稱為五蘊熾盛苦。所以五蘊熾盛苦是總苦,七苦是別苦;總別合起來,就是平常所說的八苦。
10(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1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216。
2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69∼171。
3 《孟子•離婁章句》(上)。
4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70。
5 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般若經講記》,頁144∼145。
6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221。
7 印順導師,〈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佛法是救世之光》,頁269。
8 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般若經講記》,頁145∼146。
9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第一•厭耻第十三〉。
10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