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1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五)

釋傳道主講

 

第二講 佛法的目的──度一切苦厄


  

四、苦的根源

  了解人生世間的種種憂苦,繼而生起想要解除憂苦之心,那必然要探究苦的根源,也就是致苦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嚴格講起來,應該說「對病下藥」),有效而徹底的度一切苦厄。就如同我們有病要看醫生,也要找對科別、吃對藥呢!你不要應該看眼科,卻去看皮膚科,那就麻煩了!
  致苦的原因十分複雜,但主要由於個人內心上的錯誤,及由內心錯誤引生的行為錯誤而來。
11個人的心理形成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影響個人的行為;個人的行為又影響社會(大眾)的心理,社會的心理形成社會的思想,社會的思想又影響社會的行為,最終,社會(大眾)的思想行為又反過來影響個人的思想行為,個人與社會、心理(思想)與行為就是這樣交互影響(如下圖)。


  所以印順導師說:「人人的內心與行為不正確,社會意識與發展的傾向,自然也就不能無誤了!由錯誤的行為影響內心,又由內心的錯誤引導行為;於是互相影響,起諸惡業,招感苦果,無時或已!」
12這之中,心理是更主要的;內心的錯誤,往往是帶來憂苦的根源,這主要來自知見與欲愛,廣說則為見、愛、慢、無明(我痴)四類煩惱。
  
(一)知見
  見,是見解、意見,這裡說的知見則專指主觀的成見、偏見、倒見、邪見,所以是屬於思想方面,認識上的錯誤。當人類觸對境界時,必然攝取境相,加以分別,這才成為一個個的心象,從而構成概念名言,這是我們認識過程中「想」的力用。然而這種心象,往往有著局限性、片面性,使我們無法完整的認識外境,從而把握事理的真相;
13偏偏我們卻總以自己不一定正確、不完全正確的見解為最正確,而要求別人接受,這種「執見」才是人世間紛諍與憂苦的來源。
  經上說:「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
14這是指釋尊當時外道出家的沙門團因異說異見起諍,但從來的宗教界、哲學者不都如此?為了獨尊自己的信仰、學說、思想,詆毀打壓對方者有之,發動戰爭、意圖消滅對方者亦有之。之所以如此,正因為我見作祟,在自我中心的意象中,自許為「真理的代言人」,而且「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然而,「世事是無限複雜的;存在於事相中的理性,又是非常深隱的。我人所知所見的本來有限,帶著錯誤的眼光,卻堅決的執著自己的見解。這不是生盲摸象一樣嗎?多少人打著真理招牌,喧囂競諍,世間怎麼能不是苦惱無邊呢!」
15
  但世人普遍如此,喜將複雜的事理簡化成唯一,把一切的不可知歸諸第一因,依此來說明一切。這在宗教上,就是「唯神」論,一切皆為神造;至於神怎麼來的,就不追究了!神既是唯一又全知全能的,那當然唯有信他才能上天堂,才能得救贖;不信他,都活該下地獄了!否定道德、智能,以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一切但憑信仰作為上升下墮的依據,並以此來畫分敵我是非,那非我族類,真是死有餘辜了!
  這種唯神論的宗教意識,如被放到政治上,就是一言堂、一黨獨大,唯有我這一黨的主張、主義,才真正能福國利民,才真正符合人民的期待;其他黨派都是政治權力考量,於是抹黑、爆料、杯葛、抗爭,……無所不用其極,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福國利民的事八字還沒一撇,倒是弄得社會上烏煙瘴氣、人心惶惶的!
  不必講到宗教、哲學與政治上的深奧理論,其實,「意見,代表自己對事理的一種理解……,自己的那裡就絕對正確呢!如你不妨談談你自己的意見,我也可以說說我自己的意見,大家如有虛心,有同情,能更多的理解對方,也更多的反省自己。相信不用爭得面紅耳赤,或拚個你死我活,不同的意見,可以互相擇取,取長補短,漸漸的融合而表達得更正確些。然而人類大多不歡喜這麼做,而要堅執自己的。如見解而與個人(團體、國家)的利害相結合,那就更加堅執,甚至使用邪惡手段,以維護自己。」
16結果演變成意氣之諍,加深了個人家國的苦痛!
  
1.無明與我見
  我見,是無明的內容之一。無明即「痴」,乃「不明事理的蒙昧錯亂」;
17無明中最根本的,就是不能理解緣起的法性。緣起的法性是什麼?因緣和合的一切,在時間上必是無常的,稱作無常性;從空間說不是獨存的,稱作無我性;從當下直觀,沒有一個自體實生實滅,稱作寂滅性(無生性)。然而有情眾生卻對這些蒙昧無知,「從不知無常說,即常見、斷見;從不知無我說,即我見、我所見;從不知寂滅說,即有見、無見。其中,我見為無明迷蒙於有情自體的特徵。」18


   ⑴
常見、斷見
  以人類來說,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即含有非常的謬誤。有情(識的)眾生,是念念生滅的,從小到老都在變化,我們卻有意無意地直覺得都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也只是外表改變,內在的我,心是不變的。這樣對嗎?不對了!所以說什麼無論海枯石爛,此心不變,那是騙別人也騙自己的話,一定變!包括人死後有一個靈魂不滅,那都是常見。若說人死後什麼都沒有,那是斷滅見。
   ⑵
我見、我所見
  有情(人類)是心(精神)色(物質)和合的有機體(佛或說五蘊,或說六處,或說六界),身心展轉相依,相攝相拒;不但身心如此,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礦物,同樣相互依存,無法獨存。然而人類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單獨存在的,與社會、自然無關,而可以自己作得主,又支配一切,這是不知無我而起的我見、我所見。
  「我」,在佛法裡有特殊的定義,不是代名詞你我他的我,而有主宰的意思,獨存的意思,不變的意思,自在的意思。試想:我們這個身體是單獨存在的嗎?可以自由宰制嗎?不是吧?我們不想老,卻慢慢變老;我們不想生氣,卻忍不住大發雷霆;我們不想高興,卻不小心得意忘形!這就是說我們自己沒辦法控制,可是我們都不自覺,這就是無明。印順導師又將無明解釋作「愚於無我」,也就是說不明緣起無我的道理,就稱作無明(我痴);而從執見來說,也就是我見、我所見了。
19
   ⑶
有見、無見
  「諸法因緣生,是中無有生自性」,在因緣生當中,沒有生一個自性,沒有生一個本體,沒有生一個靈魂,沒有生一個神我,一切只是因緣的聚散、聚散,生滅但是相續。就如同波浪依水而有,風一吹,就掀起波浪;風平息了,水也就歸於平靜。但這水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才平靜,而是在波濤洶湧的當下,水性就是平靜的。
20然而我們並不能了知這樣的寂滅性,所以見到生滅,就認為有一個實體在那生滅,這是(實)有見、(實)無見。就有情來說,則是不知和合相續的假名我,而直覺自己為實在的。由此不知緣起的無常、無我、寂滅而作理論的說明,即產生各式各樣的我見;而分別起來,就是上說的常斷、我我所、有無三見。21
  
2.我見與慢
  我見、我所見之所以成為苦痛的根源,在於我們的以自我為中心,欲「使一切從屬於我:我所有的;我所知的;我所支配的;一切想以自己的意欲來決定。」
22為何如此?這是受到內心深處「慢」的影響。
  慢,從表現於外來說,是自以為所擁有的財富、權勢、知識、健康、資源等等超勝別人,而生起恃自凌他的優越感、妄自尊大。對自己來說,則是在內心隱隱然覺得我是對的,我是好的;即使自己不一定對、不一定好,都要別人服從自己。甚至明知不如人,還是不肯服輸,而要擺出睥睨一切的姿態,這,佛法稱之為「卑劣慢」。
  這種慢心,在處理事情上,就展現為權力意志和支配欲,小則影響家庭的和諧,大則造成社會國家的權力鬥爭。人人都有慢心,團體中人人都想展現權力意志和支配欲;為了貫徹自己的意志,利益共同者當然要結為聯合陣線,黨同伐異了!所以,「慢,特別是深潛於內心的,好像並不嚴重,而引發出來,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中,正是世間多苦多難的重要因素。」
23
  我接過很多個案都是因為支配欲太強,而招來苦痛。其中有一對夫妻,兒女都結婚成家了,他們才離婚。臺灣話這樣講:「食老才出癖」(老來才得痲疹,意思是說年紀都一大把了,才演這種戲碼),我問他們為什麼?說是為了擠牙膏。先生拿到中間就從中間擠,拿到底部就從底部擠,太太是完美主義者,每天要花費很多時間把牙膏往前擠平。
「就不會一個人用一條牙膏嗎?」
  她說:「夫妻怎麼可以這樣?」支配欲很強的。
  以前忙於教養子女,比較不會注意到這些生活細節,等子女都獨立了,那個時候空巢期,就開始會要求了:「你弄好!你害我花費多少時間!」到後來沒辦法,就離了婚;兒女都各自婚嫁了,夫妻兩人竟然為了擠牙膏離婚。
  離婚三年後,我問這位太太:「妳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如何?」
  「很後悔!我不敢再結婚。再怎麼樣都找不到像我先生那麼好的人,但是那個時候腦筋就是轉不過來!」
  幸好在付出代價後,她自己也得到成長;至少三年後,終於覺察到自己以前的錯誤,「覺今是而昨非」。人,就是這麼愚痴!
  所以痴──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相。
24見,是屬於知的謬誤;慢,是屬於意志的謬誤;底下我們就要講屬於情的謬誤──愛。
  
(二)欲愛
  欲,是希望的欲求,所以是以追求為義。追求不一定不好哦!今天大家想要修學佛法,也是欲哦!這稱為「正法欲」,所以欲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我們想要有修養,想要有學問,想要有技術,想要與別人相處更融洽,這種種的欲求都是欲,欲還是五遍行(欲、勝解、念、定、慧)之一呢!你沒有欲望,不會去精進呢!所以說:「欲為勤依」。
25
  但是傳統佛教都將欲望視為罪惡,說要無欲,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啦!是求而不得其正,不合理的追求,才稱為欲望或惡欲,這才是佛法所要革除的。
  所以,「這裡所說的欲,不只是希望,而是與『愛』(貪著)相結合的『欲愛』。如對生活資具──物質的欲愛,男女間的欲愛,家族或國族繁榮的欲愛,一切都是欲愛,而主要是經濟物資的『欲愛』。」
26
  愛,是貪欲,是屬於情意的,行為上的染著。「在我們觸對對象時,內心必起反應而領『受』於心。這一內心的反應,有自己主觀的標準,起著合意的,不合意的,或無所謂的領受。合意的樂受,即引起愛欲而戀戀不捨。沒有得到的,一心一意的去追求。得到了,一心一意的希望增多,無限的增多;保有,永遠的保有。所以說:受為愛欲的根元。」
27
人人都有物質的欲求,但是在慢心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常不自覺得認為應該得到的比別人多,比別人好,比別人精緻。我這樣想,你這樣想,大家都這樣想,這當然要引發衝突和鬥諍了。
  《中阿含•苦陰經》上說:「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兄弟、姉妹、親族展轉共諍。彼既如是共鬥諍已,母說子惡,子說母惡;父子、兄弟、姉妹、親族更相說惡,況復他人,……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梵志梵志共諍,居士居士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諍共相憎故,以種種器仗轉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擲,或以杖打,刀斫,……」
28為了爭權,為了財利,父子、母子、兄弟姊妹興訟,甚至狠心害命,這活生生的醒世圖,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由家庭擴大到社會、國家、國際,只是彼此共諍的手段多了,武器精良了,相形之下,傷害的人也更廣了!然而雙方卻還要振振有詞地,說是為了維護某些人或某些族群的利益;為了利益,為了滿足欲求,似乎連殺人、傷害生命,理由都變得正當,人性都可以泯滅!就是為了「貪欲」!
  我們貪愛最深的是什麼?是我們這個身心,「愛莫過己」嘛!「愛的含義極深,如膠漆一樣粘連而不易擺脫的。雖以對象種種不同,而有種種形態的愛染,但主要為對於自己──身心自體的染著。」
29有人說:人類的一切愛,都以男女間的性愛為根本。愛子女、愛父母、愛朋友親戚,都不過是性愛的另一種形態。對此,印順導師提出他的特見:「以佛法說,這是不盡然的。有情是可以沒有性欲的,如欲界以上;即如一類下等動物,也僅依自體的分裂而繁殖。所以論到情愛的根本,應為『自體愛』。」30
  但華人受到儒家的影響,向來認為「萬惡淫為首」,對於這個觀念的導正,印順導師可以說是創發性的。的確!欲界以上,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沒有男女的性愛,他照樣輪迴;低等動物沒有性愛,單靠自體細胞分裂,他還是輪迴,所以生死的根源不在性愛,而是我愛──自體愛。
  自體愛是生存意欲的根源,這不只人類有,包括最低等的動物都有。愛著自體我,又必然愛著自己所對的境界而思支配,如我所屬的家人、親朋好友,我所有的學問、修養、地位、事業、名利等等,這稱為我所愛──境界愛。自體愛與境界愛,表現於現在、未來的形式中,即為四愛:
31

  為什麼說自體愛是我們生存意欲的根源呢?因為我們不僅對此生深生戀著,即使此生將盡,都渴求來世再生,再來享用現生的一切,所以才會有殉葬等等情事,我們也才會投胎輪迴,這就從自體愛發展到後有愛,由貪喜俱行愛發展到彼彼喜樂愛。
  一般凡夫都是貪戀過去、欣求未來的,儘管過去的並不理想,卻還是戀戀難捨,放不下!往生的兒子、往生的媳婦、往生的先生或太太,都是最好的;沒抓到的漏網之魚,都是最大隻的,這種心理頗值得玩味!因為不會再讓他傷腦筋了嘛!所以想的都是對方的優點,他是怎麼怎麼好;但是在一起時,想的、看的,都是對方的缺點,都講對方怎麼怎麼壞──我們是不是就這樣顛倒?這樣愚痴?
  對於未來,又時時向前奔求,總覺得未來都是最好的;即使未來的一切不見得更好,卻也總是抱持希望。例如罹患絕症的人,他對未來還是滿懷憧憬,希望能有奇蹟出現。我們不是說懷抱希望不好,而是要如實地知道他會變化,會幻滅的。等到事情沒辦法挽回了,不敢去面對,就怨天尤人地說:怎麼那麼倒楣?怎麼那麼倒楣輪到我!好像輪到別人就無所謂,好自私!這就是我愛嘛!
  有時又覺得身心難以調治,想要擺脫,就想: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就好了!那也是愛,那叫做「無有愛」,就是否定了這個我愛,這也是愛的一種。想要自殺,也是愛哦!即使我愛不到,至少我還能夠自主,還能夠支配我這個身體,所以就要自我了斷!要注意:那不能解決問題!
  不滿於固有的,而要求新的,並且無限的欲求,凡夫就是這樣的,所以我提出兩句話:「需要」和「想要」,這兩者要分開;「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我們都是無限的欲求,才會苦惱無量。
  我有一些學生,他們要供養,我都會要他們儉省一點,她說:「有啊!現在存了不少錢了。」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每次去百貨公司『血拼』(shopping,音譯作『血拼』真的很傳神),一看到喜歡的東西,眼睛就像被磁鐵吸住,視線就移不開了,在那討價還價,似乎非買不可;等付了錢,東西買到手以後,又覺得懊悔!」為什麼?因為虛榮心已經得到滿足!所以後來她要買什麼東西,就會先思考:我是「需要」,還是「想要」?如果是「想要」,她就沒買,錢就省下來了。還可以空出很多時間來看書,充實自己、思考道理、爬山、交友,所以她就不同了呢!什麼叫做「需要」?衣食住用和交通,你少了它就活不下去的,那是「需要」。如果有也可,無也可,那是「想要」啦!
  所以,什麼叫做「流行」?很多人並不真正知道,我的詮釋和你們的不一樣。依我的解讀:流行就是將客人口袋裡的錢,拿進生意人的口袋裡,這樣叫做流行,想盡辦法嘛!櫥窗裡的衣服很漂亮,你不要買回來呢!你的腰圍和模特兒又不同,人家那是標準體型,擺設、燈光又經過特殊設計,可以襯托出商品的美感,你買回來穿在身上,怎麼可能有他好看?
  東西還其次,我們人對於自我身心,真是愛戀到無以復加!只要可以變漂亮,什麼美妝、食品、藥品,都可以買來敷、買來吃。大家知道,光是面膜,全世界一年的消耗量,臺灣是冠軍呢!怎麼樣最美,他有一招沒教你,一個人不論五官長得多美,一旦生起氣來,馬上扭曲變形,那叫做「破格」!本來是「貴格」,現在那個「貴格」破了,叫做「破格」。能夠心平氣和,有慈悲心,有歡喜心,常常面帶笑容,我告訴你,這最健康!都不必去美容,美容師不會教你這些,不然他就沒生意了!
  凡夫由於尚未斷煩惱、證真理,所以始終以見、愛、慢、無明這四類煩惱為其內在特性。一切以自我愛、見為中心,引發不合理的身體行為和語言行為,自然苦痛不斷產生。人,不但是欲望的奴隸,還是思想的奴隸呢!(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11 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般若經講記》,頁149。
12 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般若經講記》,頁149。
13 印順導師,〈佛法與人類和平〉,《佛在人間》,頁146∼147。
14 《雜阿含經》卷二〇•五四六經,《大正藏》第2冊,頁141下。
15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81。
16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84。
17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87。
18 印順導師,〈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佛法概論》,頁81。
19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163。
20 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般若經講記》,頁158。
21 印順導師,〈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佛法概論》,頁81。
22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163。
23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86。
24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162。
25 《成唯識論述記》卷六,《大正藏》第43冊,頁433下。
26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75。
27 印順導師,〈佛法與人類和平〉,《佛在人間》,頁148。
28 《中阿含經》卷二五(九九)〈苦陰經第三〉,《大正藏》第1冊,頁585上。
29 印順導師,〈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佛法概論》,頁82。
30 印順導師,〈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佛法概論》,頁85。
31 印順導師,〈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佛法概論》,頁87。